当朴门遇上教育 APPLY PERMACULTURE DESIGN TO EDUCATION 对于许多人来说,朴门永续设计可能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经历了40 余年的发展,它已经在120 多个国家取得实践成效。邱奕儒也一直专注于朴门永续设计,他推动了花莲朴门部落的成立,在慈济大学带领学生进行了诸多实践活动,近年来还作为顾问开始为校园设计出谋划策。在邱奕儒看来,朴门永续设计已经落脚生根,而且与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邱奕儒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慈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朴门永续设计国际认证教师,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思考T 型人才教师、学术专长为水资源规划与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环境管理。目前担任花莲县朴门永续生活协会理事长、台湾雨水利用协会理事、杭州市乾潭镇农村发展引智计划专家顾问、北印度喜马拉雅山生态复育专家教师等。 朴门永续设计( 以下简称为「朴门」)起源于澳洲,其目的是打造可持续的生活系统,以效法自然的方式去设计环境,从而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朴门永续设计在世界各地渐渐发展起来,一个个朴门农场、永续村落、生态社区经过师法自然的设计出现在了世界各个角落。 邱奕儒是在1998年开始接触朴门永续设计的。当时他的硕士论文主题是生态村,在收集资料时,一位朋友推荐了很多朴门永续设计的相关书籍邱奕儒一边研读这些资料,一边尝试进行堆肥等练习。2004年初,他开始将朴门永续设计应用在自家公寓的顶楼。他回忆道:「我做了雨水收集系统,做了厨余回收,自己种菜,营造了一个孩子可以玩耍互动的空间。所以,从这里踏上了自己的朴门实践。」 后院的食物森林:结合家庭中水利用,种植20 多种粮食作物 每个人都可以是设计师 「我们常常会在某一个专业里面钻的很深,但是缺乏全面的理解。」邱奕儒说,「朴门永续设计是用一种全观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设计方法论。」他认为朴门永续设计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将过去专家的权威下放到每一个人身上,它提供的切入方式是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实践。 带居民进行社区生态菜园设计 2010年,邱奕儒搬到花莲,开始在他居住的碧云庄小区开办免费的朴门课程。起初居民们只是来听课,学习水资源回收、种子保存等知识,后来大家慢慢有了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始自己进行主讲。邱奕儒介绍道:「知识是用来分享的,而且越分享,你得到的越多。在碧云庄,大家变成了一个学习型的团体。」在这个过程中,他领悟到过去是设计师帮助人们决定过什么样的生活,现在通过朴门,设计的权利回到每个人身上,大家彼此合作,共同提升。 在碧云庄, 居民们发起了「 布袋菜园」的活动,希望让城市人也能够参与农业生产。「很多人觉得我没有一块地,怎么进行农业生产?我必须跟他讲,你是有一块地的。」邱奕儒描绘说。在7-11便利店,装咖啡的布袋用过之后就闲置了,邱奕儒向店里要来这些布袋,教人们用它来种菜。将土壤装进布袋,通过厨余堆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种上植物后将布袋挂在阳台上,就成为一处小菜园。邱奕儒说:「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可以有一块布袋菜园。而且,这个过程还可以变成跨世代的亲子对话,实现经验的传承。」 花莲朴门乡村学校电影欣赏与分享活动 在碧云庄, 邱奕儒参与了社区公园的改造方案设计。他回忆说:「过去,我们认为公园设计是景观设计师的工作。但是,景观设计师可能会拿出各个风格的方案,而这些风格可能都不是民众要的。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把民众拉进来。」他们和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进行了沟通,孩子、青年、老人等都有不同的需求,对公园的规划也各有想法。孩子们希望公园里有一个沙坑,可以随时和伙伴一起去玩沙。父母们希望沙坑旁有休息聊天的空间,最好旁边有果树,秋天可以摘果子吃。邱奕儒将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收集起来,最后通过拼图的方式将大家的意见拼在规划图纸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专家的作用是什么、设计的主体应该是谁。他体会到:「经过朴门的简介课程,居民们开始想象美好的生活,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建构。设计师根据他们的需求,做一些专业的调整,我觉得这才是设计师要扮演的角色。让真正的使用者成为设计的主体,专家要通过技术、经验来协助使用者,完成他们需要的公园,而不是专家眼中的公园。」 邱奕儒认为,在碧云庄小区自己就是扮演着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导者。经过一系列的朴门永续设计实践,碧云庄社区成立了花莲朴门部落。而朴门的伙伴们在社区之外租了一块土地,建立了花莲朴门乡村学校,合力把废弃的仓库改造成多功能的教室,继续开办朴门永续设计的课程。 学习来自于解决问题 除了在居住的小区开展朴门实践,作为慈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邱奕儒最主要的精力还是集中在学生授课上。朴门永续设计的三大核心伦理是照顾地球、照顾人、分享多余,邱奕儒以此为基础,在慈济大学分别开设了三大领域的课程。 永续生活设计课程:学生学习生态设计方法并以模型呈现 照顾地球, 即地球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是人类脆弱的家园,人类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是独立于她之外。从照顾地球出发,邱奕儒开设了一门「永续生活设计课程」,除了教导各种生态设计方法外,还带领学生从开垦荒地开始,打造一座食物森林。食物森林是以果树、核果树木及各种高度的多年生作物为主轴,利用垂直空间进行分层农业种植的一种土地管理系统,除了生产食物,也有森林的功能。在学期初,邱奕儒带领学生开荒辟土、种植蔬菜,到了学期末,学生们要学习使用火箭炉煮菜吃。许多学生来自城市,在课程结束后都纷纷表示希望以后可以继续种菜。邱奕儒印象很深的是种植豆科系统时学生们的表现。豆科植物可以用来恢复被破坏的土地,邱奕儒要教学生们制作种子球,把豆科的种子、土壤和堆肥捏成球,然后将种子球丢撒到需要恢复的土地。「捏土其实是非常疗愈的事,但是当代孩子的这种体验其实是被剥夺的。当孩子重新捏土,他们知道这是用来恢复土壤的豆科植物,他们将种子球丢到地里,就是播种着希望,孩子们会觉得人生很有价值。」邱奕儒说,「现在的孩子对世界会有一种脱离感,他们通过这些活动,让整个世界从逆天而行的过程转到顺天应人的方式,整个生命就会亮起来。」 永续生活设计课程:学生制作种子球 永续生活设计课程:利用种子球恢复土壤 照顾人, 即相互帮助与扶持, 朝向不伤害人类自身与地球的生活方式而转变,并且创造健康的社会。在照顾人的角度,邱奕儒开设的课程是「合力打造生态社区」。在这门课中,邱奕儒会加入人的要素,让学生去探究如何让一群人形成共识。大家通过一起研究社区的水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最后依据社区的尺度进行设计。 创意农村大作战:学生参与农事 分享多余, 即确保地球上各种有限的资源,都以公平而明智的方式被使用,分享多余以满足他人的需求。在分享多余的方面,邱奕儒从经济层面入手,开设了两门课程,分别是「创意农村大作战」和「绿色公民经济」。这两门课程分别针对生产端和消费端,希望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推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形成。邱奕儒介绍说:「这两门课比较不一样,它的学习方法是用问题解决导向。我会直接带学生到农村现场看问题,学习是来自于解决问题,老师的角色是协助学生。」举例来说,在台湾的原住民部落,农民因为没有复利的概念,常常为了方便快捷以高利息向当地米商借钱,最后面临负债累累、甚至要卖地还债的情况。当学生们来到原住民部落,发现如何提升农村的财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他们发明了一种农村版大富翁游戏,把购买种子肥料、遭遇台风等农业状况都放进游戏中,从而模拟出农村里的财务规划管理。「我觉得这件事真的很棒,学生也很开心。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发现自己的确可以帮助别人做一些事情。」邱奕儒总结说,「当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自信感、同世界的连接感就出来了,这才是他们真正学习的开始。」 创意农村大作战:农村版大富翁游戏 ![]() 创意农村大作战:试玩农村版大富翁 朴门永续与学校设计 2013年起,邱奕儒曾多次受邀来内陆开设朴门永续设计工作坊和公益讲座,并开办朴门永续设计专业基础课程(PDC)。参加朴门课程的人群有农民、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众多学员中,一位来自山西的幼儿园负责人让邱奕儒印象很深。她叫谈静,当时正苦恼于环境污染问题,考虑要不要放弃事业举家移民出国。然而,上过PDC课程之后,她下定决心留下来,为下一代的教育继续奋斗。回到山西后,她立即在幼儿园内建立生态菜园,将原本的园艺树种改成果树,果树下种植蔬菜、饲养小动物。她将自己在PDC课程中的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老师和家长,教他们如何做厨余堆肥、制作酵素等。同时,她要求学校的食堂原料改为向附近的有机小农购买,以支持在地有机农业。在2015年,谈静邀请邱奕儒前往山西开办PDC课程,并从自己管理的幼儿园中挑选了60位老师参加学习。因为她即将开设新的幼儿园,希望经过14天的培训,让老师们深入了解朴门永续设计,从而在新园的设计中提供自己的创意。 ![]() 幼儿园老师参加PDC 课程 「 朴门永续设计不是抽象的, 它其实已经在内陆落脚生根,而且和教育是结合的。」邱奕儒说。目前他也作为顾问参与到一些学校的规划设计中,对于朴门永续设计、教育和建筑这三者的结合,他有着自己的想法。邱奕儒认为,从朴门永续设计的角度看建筑物,不是只看建筑物本体,而是要从整个系统来看。校园是孩子们接触世界的窗口,是孩子们除了家之外生活最多的地方。如果将学校内部变成一个循环性的系统,减少它的输入和输出,那么在这个循环性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教育功能。 ![]() 与学生一起制作种子球 邱奕儒从地、水、火、风四个方面介绍了朴门永续设计在校园规划中的应用。地,即土地,土壤是一切生命的来源,它滋长万物,让孩子们认识土壤是什么,邱奕儒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在朴门永续设计中,人们对土地进行分区规划,房屋以内的地方可以称作0区,从内到外,依次是1区、2区、3区、4区、5区,其中1区主要用于房舍气候状况的调节、家务的善理和生态菜园。邱奕儒认为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1区,只需几张桌子的空间,就可以让孩子们栽种各种植物,构建可食地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厨余堆肥,为植物浇水,从而学会分辨植物,了解它们之间的共生作用,见证生命的整个周期,这种教育意义重大。同时,雨水收集、中水回收等应用在校园中,学生们可以直观了解到水的循环利用。火,即温度、能源、微气候,通过带领学生制作火箭炉、太阳能锅等,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能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在朴门永续设计中,风(生命气)并不是指空气中的风,而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邱奕儒解释说:「当我们把土壤照顾好,把水照顾好,把微气候调节好,整个生命力就展现了出来。在设计中若能让地水火风「调合」,再加上调合发展的「社群与经济」,从而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好,这其实应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精神。」 ![]() 学生为菜地浇水 ![]() 学生体验采咖啡豆 ![]() 学生抛洒种子球 近年来,邱奕儒发现朴门永续设计应用在校园中的实践案例越来越多。他觉得这样孩子们会受益很多,他说:「在朴门永续设计中,要感受人与天地的连接感,我们不光自己去体验,也让孩子们体验,这才是真正的重点。不要让孩子错过敢玩土的时候,不要让他们错过与万事万物培养感情。」 文/ 苑城 人像摄影/ 骆通 图片由邱奕儒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