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市场上可能见过这样一种壶,它们黑中透青、青中泛蓝,色虽如墨却并不呆板,泥色温润、泥质如铁石。很多人乍一看会认为其是以黑泥烧制而成,实则是捂灰而成。 相传紫砂名匠时大彬烧制了一批壶,待从窑中取出后却发现全部花泥了,绝望之余正欲全部销毁。一个年轻人却将他拦下,声称自己可以解决,只见这个年轻人把碳粉放入匣钵内,紧紧包围住壶身,又将紫砂壶放入窑中重新烧制了一遍。出窑冷却后一看,壶身色泽如墨,却又有着别样的美丽,捂灰壶就此诞生了。 捂灰就是将紫砂壶放入匣钵内,用稻谷糠捂塞密闭,在窑的炉头位置,或在1000℃以下低温缺氧状态下二次烧制,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碳分子被吸入壶胎里,使高价铁离子还原为低价状态,壶色呈现为灰黑。好的捂灰壶,黑色犹如好的徽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捂灰工艺,没有加入任何有害化工料,颜色变化只是因为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民国制壶泰斗程寿珍就有很多捂灰作品。 若第一次烧结度较高,捂灰后壶色会润;若第一次烧结度较低,捂灰后壶色会涩。捂灰对火温要求比较特殊,不是任何泥料都可拿来捂灰的。朱泥结晶程度高,捂灰成功几率极低;一些掺和了其他色素的泥料,在捂灰后一般会产生“花壶”现象;底槽青泥捂灰,颜色黑里透青,青中泛蓝…… 捂灰工艺难度较大,成品率低,有人便用化工料配制近似“捂灰”效果的仿捂灰泥料,但是,这种泥料质感差,壶色虽可接近,却质感平滑,颗粒感差,颜色呆板。捂灰壶在二次烧制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有害的化工原料,只是利用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颜色变化。比起一般的加色壶来,光彩丰硕,质感平滑,颗粒感强,泡养以后可以达到墨玉一样的效果,因此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这类壶。 有的壶友对捂灰工艺有误解,认为用来捂灰的壶都是不好的次品。古人或许是用捂灰来补救或许是制作时由于“花泥”等原因引起的烧次变色。而现在人们采用捂灰工艺,追求的更多的是火与自然的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