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仰望莫高窟      作者: 寅公

 江山携手 2018-09-08

               仰望莫高窟

               ——情归西部之十二

                                        作者: 寅公 
 

仰望莫高窟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大漠驼铃吟咏的敦煌,熏沐在汉唐雄风中。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小千佛洞,恰如颗颗明珠般,点缀在茫茫大漠中。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是世界罕见的佛教艺术宝藏之一,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大泉河谷里,南北长1680米。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高15至30多米刀削斧劈的断崖上,上下相连,形成规模宏伟的石窟群。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岩体质地松软,不适宜凿制雕刻大型的圆雕和浮雕,于是古代的艺术家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石窟建筑的形式,造像以壁画和敷彩泥塑为主要手段,制作出风格独特的艺术珍品。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这也使莫高窟与中国三大石窟中的另两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着明显的不同。

    随着游人向莫高窟走去,我这个一向不信佛的人竟变得莫名地虔诚起来,也许是对它的神秘渴望已久,才使得我有如此心境吧。远远望去,莫高窟只是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悬崖峭壁上的一个佛教胜地,由于每个洞窟被一扇扇铁门紧锁着,外面看来没什么特色,真正让你惊叹的,自然是洞窟内的景象了。

    跟随导游员,我们亦步亦趋,拾级而上,在洞窟里穿梭,象赶场子般挤挤搡搡地参观着。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一个“大佛窟”。待窟门洞开,一股阴风徐徐吹来,只感觉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好不凉快,先前的燥热被涌出来的地气给涤荡得无影无踪。据说,洞窟里都是冬暖夏凉的,比开空调还舒服。怪不得,那些佛祖在里面呆了上千年还舍不得出来呢!这个大佛窟外面已经建设了九层楼,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代表莫高窟形象的九层楼。里面的大佛是世界上的第三大佛。进得窟来,里面一片黑暗,随着手电筒的照射,立时就把我带进了一个佛教胜境里。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使我晃若梦中。那神态自若的佛像,那色彩斑斓的壁画,惊得我没了言语。面对它们,被俗世纷乱了的心境暂时得到一些平静。于是,怀着“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的平和去仰望它们,我知道,它之所以会响彻世界,都只因了它的神秘和精湛的艺术。于是,心中发出一阵阵感慨。我慨叹中国文化之博大,赞赏古人之智慧,感念佛法之无边……

    由于参观人数日益增多,洞窟内氧气过重导致壁画的彩料剥落严重。出于对文物的保护,莫高窟的洞窟并不是全部而是有限制地向游客开放。通常游人只能参观到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洞窟,其余的每个洞窟一律都用铁门锁着,保护起来了。莫高窟的导游员按一定人数分好队,然后手挎一吊重重的钥匙领队进窟参观。由阳光中入窟,黑暗席卷而来。一种潮湿的气息弥漫开来。走进一个个洞窟,博大和精深的华夏文明给了我们谜一般的历史。先后看了北魏、初唐、盛唐、宋代等不同时期的洞窟。
 

仰望莫高窟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洞里很黑,没有丝毫光亮,解说员用手电筒微弱的光亮来晃释这些艺术珍品。眼睛跟着导游手中电筒的光线圈移动,所看到的是一些古老印象的壁画、彩塑,飘渺不定。随着人流前行,导游一个一个窟开门、讲解、锁门……,佛教故事很动听,壁画很具有想象力,飞天舞动的腰姿很诱人……

    导游说,别看这些色彩如此鲜艳,其实它们正在不断地褪色,几十年前看过这些洞窟的人现在回来再看时,都说色彩褪了不少。为防止强光对洞内壁画可能造成的损坏,相机是禁止带入的,电筒的光也相当昏暗。昏黄的电筒下,看见了千年前静坐的菩萨,彩色的壁画,尽管已褪色已斑驳,形象依旧栩栩如生。在其中一个洞内还发现测试二氧化碳浓度的仪器,看来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参观人数太多可能带来的问题,说不定过几年只能站在门口远观。借着手电的光可以看出壁画氧化的利害。倒是几尊大佛、菩萨,安祥中透露出盛唐的风韵,还让人看了个真切。

    参观过的每个洞窟的顶上,都是一个个慈眉善目的佛像,这些佛像自下而上、由大到小,如果用肉眼去数它,也许是数不完的。置身洞窟中,不论面向何处,都会有一双双佛眼在看着你,不论你是否是个信佛之人,当你置身在这样一个满目都是佛像的境地里时,至少在那一刻,你的心里是有佛的。与此同时,每个洞窟的四壁上,都有绚丽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或是一个传说,或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人们所熟知的九色鹿的传说就出自这里。无论是传说还是真实,所有的故事都贯彻和体现了佛经里禅述的因果报因。有的洞窟的四壁上还绘出了当年捐资的达官贵人和他的家族成员。当然,最享誉世界的,还是飞天了,它挥着飘飞的衣袂,摆动纤细的腰肢,优美的在寂静的洞窟内飞舞了千年,尤其它反弹琵琶的舞姿,竟是世界的绝笔!没有人能够实现它在现实中的存在,无数的舞蹈家反复的演练,终究学不会它的反弹琵琶。它的存在,也是世界的奇迹啊!
 



    如果用泥巴和麦草可以做出丝绸质感的衣服穿在佛像身上的话,那么古时工匠们的艺术水平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唐朝佛教盛行时期的作品。到了青代,一些被修补过的佛像,已经是败笔了。一眼就可看出哪些是唐时哪些是青代的了。当你看到那截然不同的艺术手法时,你的内心不得不涌出一丝的恐慌,若干年后,若还有人来修整这些破损了佛像,还会有哪个神工巧匠能够保持它原来的模样?

    旅游看景与看书一样,只能看它最精彩的地方。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石窟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莫高石窟大小悬殊,大的高达几十米,小的仅能伸进人头。从建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形式。石窟的建筑艺术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国绝无仅有的古建筑杰作,表现为古建筑实物和壁画中的古建筑图两大部分,分窟形、窟檐、古塔和建筑画四个方面。现在的洞窟中,有形式多样的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塔庙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是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

    禅窟源自印度“毗河罗”,意为寺庙,是供僧人禅行的洞窟。主室呈矩或方形;正壁凿佛龛、塑佛像,四周绘壁画;顶部为覆斗藻井,主室两侧有僧侣打坐修行的禅室。中心塔柱窟源于印度“支提”,意为塔庙,窟面呈矩形,前部为传统的仿木构建筑人字坡窟顶,后部中心有贯通窟形的类塔形中心柱,柱的四面开龛造像,它象征着佛塔的内部空间,后部平顶。这种窟形是从古印度的殿堂窟发展而来的。以上两形制是北朝时期、隋以前的基本窟形。相比之下,敦煌的中心柱窟各壁间出现的汉民族特有的阙形建筑、塔柱前的人字披形的窟顶等,都展示出了敦煌的佛教殿堂吸收了中国的民族建筑特点,这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是这时期流行的主要窟形。将石窟内部空间装扮成佛塔的内部样子,还与北朝时期的佛教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殿堂窟则是修行者礼佛的场所,平面方形,是在里端雕出一座覆钵形的佛塔,窟内的两侧环烧着廊柱,正壁开龛造像或仅造像,覆斗形顶或人字坡形顶,是北朝时期的另一种石窟形制,更是隋、唐时期石窟典型形制。由于隋、唐时期石窟建筑有多样化、民族化、世俗化趋势,不仅殿堂窟数量多,长盛不衰,且不断发展、演衍变出另一种主窟正壁和两侧壁均开佛龛、龛内造型的形式,用以表现三世佛或三身佛。
 

仰望莫高窟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中国的历史上,汉、唐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高扬、中华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一论断,在敦煌历史、在敦煌莫高窟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唐代后期以至宋元,壁画佛龛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坛所代替,腾出一整块石壁绘制大型壁画。佛坛窟是新出现的窟形,有涅般木窟、七佛窟等,如莫高窟第158窟。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石窟继承晚唐旧式,主要流行主室正壁开龛和中心设方形坛的殿堂窟,五代、宋时期中心佛坛窟规模超过前代。

    覆斗顶是隋唐时期的基本窟形,也是莫高窟最多的窟形,约在300个以上。背屏式是晚唐、五代、宋时期的基本窟形,系中西结合式,一般在室中心的佛坛后面有大型通顶的背屏,其佛坛源自中国庙宇殿堂的佛坛,而背屏则由中心培演化而来。这类洞窟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涅槃窟和大佛窟是唐代根据造像规模和造像形态的特定需要而开凿的特殊窟形。涅槃窟俗称卧佛殿,莫高窟中有唐代的148、158两座,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再造一横长方形高台,形如平床,上塑卧佛。窟顶作索顶,外形像殿堂,内形似棺材。大佛窟是根据容纳巨大立佛或倚坐佛之需而开凿的,下大上小,下部平面呈方形,上部逐渐缩小,呈锥体,顶呈覆斗形或圆穹形。莫高窟中有初唐96窟和盛唐130窟两处大佛窟。
 

仰望莫高窟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总而言之,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及建筑在造型、构图、线描、赋彩、气韵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特色。

    在离开的时候,看见路边有很多的坟墓,在荒漠上用石块垒起的灰色坟墓,一种无法表达的复杂感觉在心中蔓延。

    如果可能的话,我真的愿意,一辈子守候着这无价的美丽。

    有着悠久历史的敦煌,有着灿烂文化的莫高窟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如果你有机会,请你别放过,一定要去敦煌,一定要到莫高窟神游,兴许你会另一番感慨!

    

    2006年3月7日
 

仰望莫高窟 <wbr> <wbr>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