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城敦煌    作者: 寅公

 江山携手 2018-09-08

              小城敦煌

              ——情归西部之四

                                    作者: 寅公  
 
    伟大的敦煌居然是一个简朴的小城,以至于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我们已然已进入它的怀抱。敦煌城市不大,白天人也不多,一如中国无数的小城市。它的盛与大该指曾经繁荣昌盛的历史与古迹的闻名遐迩。
    它是一个隐藏在自然中的小城,古风犹存,朴实亲切。没有林立的高楼,没有直冲云霄的黑烟囱,更没有喧闹的人流,所以在走近它的那一刻,我竟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敦煌小城的安谧,一如其名,走在城中,你忘记了它是一片被大漠环抱的土地。它的艺术生命,因为此地随处可见的生命色,而得到了更好的延伸。

    在古代,敦煌的市中心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其繁华和热闹只有头顶的那轮月亮还记得,我们是无法想像了。我们能面对的只是一座兀立于连绵沙漠中的城市,它享受着无边的荒凉和寂寞。它用自给自足的小麦、棉花、大麻和瓜果喂着一代代它的子民。

    如果你以为敦煌只有荒凉和寂寞,只有连绵不绝的沙漠,那你就错了。敦煌也是一座飘荡着人间烟火的城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很不错,最大的感觉是安详、干净,没有内陆城市的嘈杂与污染,也没有那么多的乱设摊、乱抛垃圾。这也缘于人口的稀少。虽然敦煌城市不大,人口只有3万多,也许还不到,在江南一个小镇也不止这点人口,但全无西部边城的清冷,天气感觉也和内陆差不多,各类时装百货店打烊很迟,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照样灯红酒绿。夜市有些特色,各种各样的青铜器、陶器工艺品等琳琅满目,小吃也很丰富,路边摆羊肉串的小摊满街皆是……据说,有很多敦煌人一生中从未走出过方圆180公里的沙漠。洁净的星空,缓慢的生活,让敦煌人觉得日子过得十分满足。我感到疑惑的是敦煌的街道都是笔直的,打开地图,道路都是一条条南北直线,分别叫东、南、西、北大街,看不到一点历史的痕迹。在市区半个钟头就可以兜个遍。原来这里是敦煌新城,古代的敦煌郡府位于党河西岸的沙洲,在战乱中攻城部队三面破堤,水淹破城,从此毁弃,现只留有南、西、北三面故城残壁。

    敦煌小城里点缀着许多取自莫高窟飞天和伎乐舞女原型的雕塑,鸣山与阳关相交的丁字路口北是敦煌的市府,市府大楼前便有一个白色而美丽的飞天雕塑。在阳关与沙洲路相交的敦煌的最大什字也是小城的地理中心处,有个小小的街心花园,里面矗立着1998年立的敦煌的城市标志——一个巨大的花岗岩的“反弹琵琶”飞天雕塑,体态丰腴,仪态端庄,跣足踏波,琵琶置于背后,很有神韵。

    敦煌,又称沙州,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她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名城重镇,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1986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敦煌为一盆地型地形,两千年来,它象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漠戈壁中,焕发着绚丽的光彩。纵目东眺,三危东峙,峰岩危悬;引颈南望,祈连磅礴,气势雄伟,雪色奇绝。瞻望旷野,莽莽荡荡的流沙戈壁环抱万顷碧畴,绿树如幔,田园织绣。它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敦煌,历史源远流长,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履蹒跚走过了近5000年漫长曲折的里程。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后,它一直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西部重镇。从新石器时代的刀耕火种到两汉时期的归汉设郡,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易其主到隋唐时期的闾阎相望,从吐蕃时期的大力弘佛到归义军时期的苦心经营、西夏元明清时的日渐衰落,可以说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风貌。

    关于“敦煌”一名的来历,众说纷纭。《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煌”二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认为敦煌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解释说:“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认为此地对于广开西域有重要作用,所以名之为敦煌。但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敦煌”一词应是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所呼地名的音译。还有学者认为,“敦煌”一词既不是汉语语词,也不是少数民族语词,而可能与希腊人有关。我宁肯相信敦煌是个繁华城市的说法,因为没有人烟的繁华,何来文化的鼎盛?

    敦煌,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道长城、烽燧驿站星罗棋布,艺术宝库、两关遗存享誉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负盛名,悠悠历史、灿烂文化延续至今。一千年前,在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这是一条东起中国长安,可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城),并连接、延伸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进行商贸活动的漫漫长路,一座辉煌的“人类文化桥梁”。由于它的开通起初是为了进行丝绸贸易,所以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形象地称之为“丝绸之路”。敦煌就是这条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一扇面向外部世界的最宽阔的大门,更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一个文化加油站,一座外交驿馆,一颗璀璨的明珠。东往西来的各国使节、商贾、学者、僧侣、艺术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腊文化连接起来,沿着漫漫丝绸之路,百折不挠地传播着文明和友谊,追寻着理解与和平,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东西方文化从这里西传东渐,使敦煌长期以来,形成了它开明开放、兼容并蓄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中原出发,经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于世界;同时,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逆向而来,与中国文化在此汇合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一开始就是几种文化交流碰撞的产物。敦煌,是一座丰厚凝重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之中。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敦煌屡遭曲折与磨难,几临倾覆之厄运,然而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以博采众长、辉煌灿烂的敦煌文化,顽强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奇迹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敦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文化存在,它以中华文化为主体,集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于一身,并且以十分鲜明生动的形象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这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是独一无二的。翻开敦煌的历史,每一页都闪现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之光。宋、明以后,由于东南水道的开通,海运的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萧条。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于明朝势力的衰弱,明朝前期设立的关西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这条繁荣了近1700多年的经济文化大动脉终于在大漠风沙中停止了搏动。

    回顾历史,敦煌兴于开放交流,衰于闭关锁国。敦煌二字盛大辉煌的寓意,浓缩了古丝绸之路及汉唐中国繁荣强盛的历史,同时也昭示着它无比灿烂辉煌的未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略的今天,敦煌已经成为一块充满希望和商机的热土。

    美丽的敦煌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细嚼这些传说,既有真实的影子,又不乏想象力,极有人情味,充满了生活气息。所以我没法不以为,敦煌的人和神是不太容易区分的,敦煌的人一旦潜下心来极容易得道,而敦煌的神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从半空掉下来,这是真的。

    敦煌,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一座神秘的城。柔美的飞天在这里起舞,孤冷的阳关在这里驻足,相依相恋的鸣沙山、月牙泉生生世世厮守于此。这一条敦煌游线将使你尽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历代文人墨客倍加称颂,留下了不少佳句:杨柳春风度玉关,丝路古道换新颜。诗情画意浓如酒,塞外今朝胜漠南。满城绿树满城花,栉比楼台一万家。远别已无肠断泪,阳光西出见繁华。在敦煌城里逛,感觉这个小城五脏俱全。脱离了沉重的历史和周遭的景点,以一种安静的状态繁衍生存。在这小小的城市里,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顺利地想到“敦煌”这个词。小城不大,总面积不过3万多平方公里,但要走遍读透,没有三冬五夏的卧冰历暑,一切认识也只能是浮光略影。还有好些地方,我还没有来得及去。什么时候真能由点及面了,我想,我一定要把一个完整的敦煌好好铺陈在你面前,让你看敦煌的深沉厚重、繁花似锦。

    

    2006年2月11日
 

小城敦煌 <wbr> <wbr> <wbr> <wbr>作者: <wbr>寅公 

 

 敦煌概况

  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