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同事们谈到家长委员会话题,大多数人表示“没听说过家长委员会”,少数个别人说“听说过,没见过怎么弄的。”一位子女已经高中毕业的同事说:“这个东西啊,能起什么作用呢?不就是帮学校催着收费吗?”从这些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委员会尚未真正“落地生根”——明显存在认识上的定位问题,运行过程中某些方面甚至有背离了初衷现象。 事实上,关于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在大多数地方的确存在着一个“三不管”的尴尬局面——“校长嫌麻烦按兵不动,教师怕被监督而避而远之,家长认为走形式而被动应付。”这些情况的出现,无形让人们头脑中“冒出”一连串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立家长委员会? 我们先看看家委会的政策源头。早在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于发挥家长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诚然,在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动员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工作,家校双方收到了积极成效。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为更大范围内推广成功经验,要求其他地方中小学校也尽快建立家长委员会。 照理说,已经成熟的经验,信手拈来即可尽快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去,可谓“无本之利”,可为什么没有得到更多的学校、教师,包括家长的积极响应,参与到家委会的建设中来呢?总体看来,原因在于宣传不够,认识没跟上。 观察发现,在不少地方,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包括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建立家委会的现实目的和远景意义都缺乏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在一些家长心目中,家委会的职能就是帮忙收费、订校服、组织补课等等片面认识,至于开发运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监督管理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等,缺乏深层次思考和参与意识。 第二个问题——家长委员会究竟为谁建立的? 这个问题,咋听起来似乎不好回答,也正是不好回答,就成了问题的真正所在。按照《意见》所言:“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似乎这个家委会就是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成立的。可事实上,从眼下来看,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家长方面真有这个需要吗? 众所周知,在当下我国教育中,有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顽疾:一方面,面对眼前的那个办学“指挥棒”,没有几所中小学校真正想过让自己的学生只顾“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迫于升学、名誉、就业的诸多压力,也没有几个家长真正敢、真正肯让自己的孩子停下来挣分数而只满足于“健康成长”。 正因为如此,问题就来了:作为学校,只关心谁能帮助自己的学生提高升学率,家委会能办到吗?作为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成绩能否超过别人挤过独木桥,家委会及别的家长可能办到吗?哪位家长有闲心去管别人家的孩子,哪位家长有余力去管学校怎么发展?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成立家委会没有人真正能领情——至少,在当下没有人感受到这份情意。那么,究竟家委会为谁成立的?答案自然就归结到政府名下。政府是办学的行为主体,政府为了提高民族整体素质,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参与,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几年前,一朋友的孩子正在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就读。据她讲,孩子刚迈进高一年级,报名的当晚,一位班级家委会的家长就发来加入家长QQ群的邀请。考虑孩子学习需要,两口子生怕有什么闪失,双双毫不犹豫的加入到群里。从那时候起,在她们的印象中,家长群就是家委会的收发平台,家委会的家长就是学校事务“代言人”,家长群不定期会出现这些信息。 “请各位家长注意,孩子们的校服已经由家委会共同商定,请大家务必在本周内打款到某某家长账户。” “请各位家长注意,本周内务必交齐下月补课费!” “请各位家长注意………” 朋友说,直到她女儿毕业后,好长时间里他的耳朵里似乎还在嗡嗡作响!家委会的职能就此定格在她们夫妻的脑海里。 第三个问题——家长委员会运行中的“三不管”尴尬如何破解? 先看看家委会的职责界定。《意见》明确指出:家长委员会应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等职责。领会这些文字表述,让我们不由得想起如今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不是吗?在一个全民“忙碌”快节奏时代,学校有学校的工作规律,家长有家长的生活节奏,他们如何“参与”学校管理,他们如何“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孩子放在学校读书三年,他们生怕有什么闪失,唯恐有什么“得罪”,小事儿大事儿能忍则忍,你不说,我不说,谁愿意把真实意见“沟通”给学校,谁敢于把真实需要“沟通”给科任教师? 再看家委会的成立过程。《意见》虽指出:“建立家长委员会,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落实学校组织责任,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牵头组织成立的。问题就又来了:学校是家委会的组织者,又是家委会的被监督者,家委会能起到监督作用吗?难怪家长认为家委会是“走形式而被动应付”!这不就是一个“儿子监督老子”的现实例子吗? 家委会虽然遭遇主管部门、学校、家长“三不管”现实困境,但是,我们不能对家委会成立的必要性和远景意义产生怀疑,也不能否认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家委会取得的成绩。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播下向好、向真、向善、向美的种子。事实证明,不少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在协助学校开展安全健康教育的、与学校共同做好德育、支持推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等方面确实起到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 弄清楚几个问题,没有建立家委会的各学校要尽快建立家委会,已经建立家委会的学校,要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真正让家委会“打前卫”,“守中锋”,真正发挥作用。 组建家委会之前,必须理顺一个关系:家委会的性质应该是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成立、代替政府行驶相关职责的一个群众性组织。它是为协调家校双方关系,凝聚教育管理正能量,最大化形成教育合力而设置的。学校、家长、主管部门都要各司其职,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校方面,要“放下架子”。 学校不能只是“权利人”,什么事自己说了算;更应是“义务人”,共同承担优质办学服务。学校要放下架子,督促年级、或班级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家委会办公会和通气会,及时通报学校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保持与国家政策法规一致的办学意见口径,按照家委会制度分配家委会应该担负的工作。各部门、各处室要善于挖掘众多家长中的教育资源,在保证家长自愿的基础上,按劳付酬,多措并举,为“三个一切”“三个满意”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再添原动力。 家长方面,要“找准位子”。 家委会成员要认识到自身价值,既为了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他人的孩子,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到家委会的行列。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敢于建议和质询,该纠错的,要督促纠错,可优化的,要优化,要多措并举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教育合力,要让家长和教师都看到家委会的作用是全面的、公正公开的。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平安和谐、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最优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成长。 主管部门,要“搭起台子”。 在学年初,牵线搭桥,担负起家委会的组织责任和管理责任。责成各学校办学行为驻点监督员履职尽责,对学校提供的新生家长信息,开展广泛深入考察调研。在充分争取意见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确定家委会最佳组成人选。于开学前,组织开展岗前培训。要让家委会成员明确他们将肩负“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等职责。要通过颁发聘书、签订责任书等形式,让家委会成员认识到这个职责是光荣的,更是神圣的。只有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任务,才可能有真正参与“管理”、“教育”、“沟通”的角色到位。 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之计,为防止家委会有与无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出现,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一套家委会评价机制。学期结束要通过现场考察、家长问卷、以及查阅档案等办法,对家委会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要与学校办学水平考评挂钩,是正常履职,还是履职不力,都要反馈给每一位家委会成员,确保后期工作改进中提升效力。至于家委会成员的物质待遇,有条件的地区或者学校,有必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