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故事

 古贤轩 2018-09-08

〈一〉     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孙敬悬染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一年后学成,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官至丞相,成了汉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晋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1.车胤囊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2.孙康映雪
晋朝的孙康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解释〗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孔子读书很用功。(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称为竹,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牛皮带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晚年很喜欢读《周易》,他花费了很多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 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
〖解释〗形容读书勤奋,刻苦学习。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 映月读书
映月读书
〖解释〗形容家境贫困,刻苦学习。
〖出处〗:《南史·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睡极堕地则更登。

映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做工,晚上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江泌的学问越来越好,终于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 负薪读书
负薪读书
〖解释〗形容家境贫困,刻苦学习。
〖出处〗:《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负薪读书
汉朝人朱买臣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很贫穷,年至四十还是一个贫困的学生,与妻子崔氏艰难度日。为生活所迫,朱买臣经常上山砍柴,往集市上卖,但是也不放弃读书:到了山上,先读书,读累了再砍柴。砍完后,挑着柴往集市上走的途中仍然背诵诗书。后来快五十岁的时候,汉武帝召见,面询学问,被任命为中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会嵇太守。



<> 带经而锄
带经而锄
〖解释〗形容家境贫困,刻苦学习。
〖出处〗:《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带经而锄
汉朝的倪宽小时候聪明好学,但家中贫穷,上不起学。后来他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由于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他还时常被人家雇用做短工。每当下地干活的时候,他总是把经书挂在锄把上,休息时就认真诵读,细心研究。 由于他勤学好问,得到了西汉著名学者欧阳生的身传亲授。后来,他又拜孔子后裔、西汉经学博士孔安国为师。所以,他在经学、特别是《尚书》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


​<
> 挟策读书
挟策读书
〖解释〗形容家境贫困,刻苦学习。
〖出处〗:《庄子·外篇·骈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挟策读书
古时候,臧与谷两个一起去放羊,但他们的羊都走丢了.别人就问他们为什么会丢羊,臧说:我因为专心的读书,没有注意看住羊,所以它们就走丢了.”人们又问谷,谷回答说:“我因为在玩掷骰子的游戏,所以也没有看住羊”。后人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
> 高凤流麦
高凤流麦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高凤流麦
东汉时,有个读书人名叫高凤.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高凤年老后,依旧拿着书本不知疲倦,闻名于天下。


​<
十一> 温舒编蒲
温舒编蒲
〖解释〗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
〖出处〗: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温舒编莆
西汉时期,有个叫路温舒的少年,家里很贫穷.每天都要到村外的野匍子里去放羊,他非常的爱好学习,可是家里又没有钱,所以只能去借书阅读.可是借的书,第一天借第二天就要还,这样很是麻烦而且还记不住书里的内容.有一天,他在放羊的时候,突然的发现野匍子里的莆草长的又宽又长,他灵机一动.要是把莆草的叶子切成大小相同,再用绳子穿连起来,不就成书了吗?于是,他赶紧的做了一卷卷的莆草书.然后再从邻居家借来书稿,抄写在上面.这样,他就再也不会担心忘记书中的内容了.从这以后啊,他晚上抄书,白天刻苦的攻读.日复一日,他的学问也就丰富了起来.最后还成为了西汉著名的法律学家.

​<
十二> 临池学书
临池学书
〖解释〗形容刻苦练习书法。
〖出处〗:《后汉书·张芝传》:尤好草书,学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临池学书
东汉末年,有个叫张芝的少年.他非常的爱好书法,他练习书法的与常人不同,将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然后再洗干净、煮白,反复这么做,竟然将一池水都染黑了。终于,他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






​<
十三> 下惟读书
下帷读书
〖解释〗形容专心读书。
〖出处〗:《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下帷读书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他讲学时,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很多人跟他学了很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成为儒学大师。




​​<
十四> 三余读书
三余读书
〖解释〗形容抓紧时间读书。
〖出处〗:《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余读书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董遇很有学问,被称为“儒宗”,很多书生想拜董遇为师,跟他研究学问,董遇不肯收徒,认为书本是最好的老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生说没有时间,董遇教他们利用冬天、夜晚及阴雨天这三余时间读书。

 



<十五> 焚膏继晷
焚膏继晷
〖解释〗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十六> 以荻画地
以荻画地
〖解释〗形容勤奋学习。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以荻画地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母亲郑氏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
十七> 圆木警枕
圆木警枕
〖解释〗形容勤奋学习。
〖出处〗: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圆木警枕
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资治通鉴》。



​​
<十八>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
〖解释〗形容求学心切,尊敬师长。
〖出处〗:《宋史·杨时传》:至是, 游酢、 杨时见 程颐于 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zu)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 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字叫做杨时。杨时是一个很有礼貌、很谦虚、很好学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想办法把想要获得的知识弄懂。无论是付出多大的代价,为了学习他都愿意。在杨时四十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相约一起去向当时很有名的大学问家程颐求教。两个人走到程颐家的时候,恰巧程颐在家里面睡觉。很懂礼貌的杨时就建议不要惊醒老师的睡觉,于是两个人就静静地站在门口,等待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天气变得很冷。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但是老师还在睡觉。他们还在大雪中等待。这时候,游酢冷得受不住了。他几次想要把程老师叫醒,但是杨时阻拦了他。他们两个人在大雪中坚持着,等待老师醒过来给他们讲解问题。当程颐老师睡醒的时候,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十九> 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
〖解释〗形容求学心切,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闻鸡起舞
东晋时,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
二十>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解释〗形容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