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金子调配釉料 堪称瓷中皇后的胭脂红釉

 天宇楼33 2018-09-08








胭脂红不同于以往御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这种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景德镇瓷工发明的,而是1650年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1680年开始应用于瓷器绘画,直到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当时称其为'洋彩',胭脂红则被称为'洋红'。

胭脂红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主要用于花头或人物服装的洗染,彩烧温度范围很窄,对彩烧温度的要求,基本以它为标准。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著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焙烧而成的低温红釉。


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

尽管胭脂红早由康熙年间就传入中国,但是限于科技含量高超、造价昂贵、成品率低等原因,胭脂红始终未被御厂普及使用。直到乾隆时期,对胭脂红的运用才真正达到自如程度,并被近乎奢侈地运用到了色地、刻花、轧道等装饰手法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