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已经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青年了。然而因当时的政治形势,我总感到无书可读。听说鲁迅的著作,是可以光明正大地读的。我便在朋友的帮助下,搞到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那时,我们县的图书馆只有14万册藏书,却有一套1958年版的《鲁迅全集》。 那一年,每天跟父辈兄弟们在生产队干活儿的间隙,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我就从书包里掏出借来的鲁迅的某本著作,如饥似渴地读几页。干完活儿回家,吃了晚饭,更是不知不觉读到夜阑人静。 读鲁迅的著作,是从小说开始的,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读前者,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狂人,梧桐树下,月影斑驳,犬吠之声传来,似乎自己离狼子村不远。阴暗,恐怖,四周都是阴谋,时时处处都有危险。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它何时才不叫呢?吃人,我是否也曾参与?是的,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面对被伤害的无辜,我何曾伸过援手?对“罪行”一无所知,却跟着高喊“打倒”和“砸烂”,是不是也算帮凶?分得过一片肉吗?…… 读《阿Q正传》,发现身边多是阿Q,自己也是阿Q的弟兄,穷困潦倒于最底层,可悲可叹又可恨。德薄智弱,卑怯无能,却又死要面子,逞强好胜。现实中总是失败,精神上总是胜利。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胜利,可怎么活下去呢?受了欺负总要寻求补偿,如何补偿?只有扑向更弱者。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土谷祠里的革命畅想,使人想到几千年的改朝换代,我似乎也是未庄人,因而由衷感谢假洋鬼子,革命之际约了秀才,而没有与阿Q“同去同去”。同时也感谢鲁迅,及时让阿Q“大团圆”,使其不再有成功的机会……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才知道自己在看这部作品时的立场和倾向性都有问题,所以写作业照抄书本,而不涉及自己的看法。 鲁迅的杂文令我震撼的首先是《灯下漫笔》。一系列结论扑面而来,似乎在大脑里爆炸:“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两样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998年,我为《联合报》写《我的读书生涯》,有一节是《田间读鲁迅》,其中有这样一段:“直到今天,我仍然要感激鲁迅,是他给了我有生以来最大的思想支持。将来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当一种建立在自己人生体验基础上的思想受到权威话语压抑的时候,当各种想法得不到阳光照耀下的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些能够表达自己思想的现成语句,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兴奋!这一切,我从鲁迅的作品中得到过,是他促使我进一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现实、思考历史、思考人、思考自我和思想本身。” 那时候的我,在思想上是自不量力的。我时时感觉到思想的危险,每一种发现带给我的都是兴奋与恐惧相混合的感受。是鲁迅把我从恐惧中部分地解救了出来。读别的书,我也能感觉到与书中的某些共鸣,但这种共鸣常常只能在内心深深埋葬。读鲁迅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此前没有过的舒畅,因为作为抽象存在的鲁迅是被认可的,而他的思想竟然与我的想法如此贴近!在鲁迅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于是,我不再处于孤独当中,而且在暗地里对自己的思想觉得理直气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