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00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9-08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证治/肾气丸(狭义痰饮的轻证)

   关于第17条,肾气丸证,它和苓桂术甘汤证,两方证如何比较,一证两方,这叫“同病异治”的原则,怎么体现的。

《金匮要略》“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

[附: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二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微者短气”- 这里用“微饮”来提示,是狭义痰饮的轻证。
   狭义痰饮的轻证,临床表现,一个是短气,一个是小便不利,均有这两个症

   这两个证你怎么来区别用苓桂术甘汤温脾化饮,还是用肾气丸温肾化饮呢?
   这就需要看两者的“短气”有什么区别。

   我们已经知道了,
* 肾阳虚的短气一定是肾不纳气,是吸气短。
   所以,对于脾阳虚的证,正好和肾不纳气的吸气短相对应,
* 脾阳虚证应是呼气短。在加上一派的脾阳虚证,如心下悸、目眩、胸胁支满

“当从小便去之”- 提示了,有小便不利的情况存在。并重申治法不仅要温脾阳,温肾阳,同时还要给饮些以出路。

   《讲义》中就说了
& 短气和心下逆满,起则头眩。我说短气是以呼气为短为主要表现。
& 然后再加上,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小便不利等症。
* 这就应该是“苓桂术甘汤主之”的证的症状。

*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讲过了,温阳蠲饮、通阳利水、健脾利水。
   总的说来它是温脾阳以化饮的作用。

* 痰饮的肾阳虚证,
& 是吸气短证(肾不纳气)加上肾阳虚证。
   我们已经学过了肾气丸证,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应该是兼有,
& 腰膝痠痛、拘急不舒,畏寒肢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这些症。

   我们《讲义》讲,“其本在肾的,又有畏寒足冷,小腹拘急不仁等症”就是把我们学肾气丸的那些症,象腰痛、畏寒肢冷、少腹拘急,列出来了,还应该有小便不利。

   我们从“短气”的不同表现上对苓桂术甘汤证和肾气丸证进行了鉴别,再有
​* 全身的兼有症上偏于脾阳虚的用苓桂术甘汤。
* 全身的兼有症上偏于肾阳虚的用肾气丸。

“当从小便去之”,它有三点启发:

第一、提示应该有小便不利症。
第二、就是在治法上给饮些以出路。
第三、小便得利,提示气化恢复。
   这个气化不仅仅是治在肾、治在脾,应该说对全身的气化,解决肺、脾、肾、三焦、膀胱整个水液代谢的环流这个链,要起到一个恢复功能的作用。
   那就是说包括脾的运化、肺的宣化、肾的蒸化、膀胱的气化,还有三焦的通化。治在脾、肾,恢复整个水液代谢的环流。

   等于我重复刚才给大家复习的那个痰饮形成的过程。解决脾的运化,因为重点为病机是脾的运化失司,所以要解决脾的运化、肺的宣化、肾的蒸化、蒸腾化气嘛,膀胱的气化,还有三焦的通化。
   所以治在脾、肾,为什么说它治本的大法,我觉得就是它是从根本上来解决水液代谢功能的失常。从脾而治,从肾而治。

   肾气丸怎么体现的“温药和之”之义呢?

& “温”- 是桂枝、炮附子,温补肾阳。为了阴中求阳,以生肾气,它也是用滋补肾阴的“地八山山四”仍然是体现,你别看它是滋阴药,但是为了温肾阳,必须阴中求阳,属温补之类。
& 行消开导之品是,茯苓、泽泻、丹皮。所以肾气丸法也是遵照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总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