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区楹联(14) 洛社旧名医丶名联
许荣海

解放前民国时期,洛社地区药业兴盛,在中医诊所和中药店等处,常见称颂医德丶医术的巧对妙联。如前洲名医臧步云,在洛社镇上塘自营“养德堂” 药店,并设诊店内,扶危济困,贫病不计诊费,还为行动不便之病人上门诊治,深得病家赞誉。端楷桥晚清秀才许渭熊赠他-联:
医者意也,心存济世;
神乎妙哉,手着成春。
袁集成(1897~1949)是民国时期洛社著名中医,其祖辈数代开中药房,他从小耳濡目染,并拜江阴峭岐名医朱少鸿门下,20岁在洛社下塘大街家中设诊行医,擅长内丶妇科,善于杂病调理,细心稳重,治疗湿温丶伤寒丶痢疾丶怔忡等病甚为灵验。远近就诊者众多,也经常骑马丶坐船至周边乡镇出诊,誉满锡西。袁为人谦和,乐善好施,诊金贫病不计,甚至不收分文。抗战前后数年,洛社举办夏令施诊给药局,给当地贫苦人免费治病和施舍药物。袁集成不避炎暑,与其他几位医生共同热心为人诊治内丶妇科疾病,愈者不计其数。地方人士赠他一副嵌名联,赞誉他的仁心和医术:
集天地之精英,发为慈善;
成岐黄之仁术,济是生民。
“岐黄” 是指黄帝和岐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多用黄帝和岐伯问荅的形式写成。后人就把“岐黄”作中医学术的代称。
上世纪三十年代,洛社双庙知名内科医生强济成挂牌行医时,曾请武进余巷老秀才冯惕盦题写一副嵌名对联:
济众不谈尧舜;
成功欲媲伊周。
“伊周” 指古代良医伊尹及周公。此联意谓济世救人谈不上与古代贤君唐尧及虞舜的功德相比,但事业的成功要与古代的良医伊尹和周公相嫓美。
旧“袁大生堂”,是洛社镇一家有名的老药店,创办于清同治三年(1864)。刨办者袁梅庭,祖籍新渎桥,世代从事中药业,他为了继承祖业,另求发展,就迁居至交通便利丶商业繁盛的洛社镇,在下塘大街口开设了“袁大生堂中药店” 。“袁大生” 三字是取“袁氏药业新生大发展之意” 。1937年日寇侵华占领无锡时,药店被焚。1940年,经其子丶著名儿科医生袁声谥复业后,重新振兴,店内药材道地丶品种齐全,约有600余种,草药大多保持新鲜,药效好,名贵药材如人参丶犀牛角丶羚羊角等一应齐全。当时药店门首两侧曾悬抱柱联一副:
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
百病百方,焉敢以牛易羊。
袁声谥的医德丶医术俱佳,有口皆碑。其联也恰如其分。
民国初期,还有一位家传牙科医生,每年春节,就在大门口贴上-副春联:
易牙知味;
凿牙著书。
“易牙” 指春秋时齐桓公的一位近臣,名巫,雍人,亦称雍巫。他善长调味,烹饪技术十分高超。“凿牙”(?~384) 姓习,字彦威。晋襄阳人。博学能文,是晋代著书立说的学者,著有《汉晋春秋》54卷,今已佚。《晋书》有传。此联巧妙地应用了典故的别解:“易牙” 丶“凿牙” 是牙医进行换牙丶医牙的术语。治了牙能“知味” ,能更安心地“著书” ,影射了主人的牙医职业,成了一副贴切的广告行业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