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哥论痛·《解析难治性颈椎病》原创·史守良

 xyf4345 2018-09-08
《解析难治性颈椎病》
作为一名资深的颈腰痛科医生,曾让我最揪心而没面子的话:“颈椎病治不好······”
经过20年的苦心研究,现在终于可以自豪的说:治好你的颈椎病我有把握。
既往对颈椎病的定义为由于颈椎劳损、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突出,椎管狭窄等原因所引发颈项僵痛、头昏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肩背肩臂串痛手麻木等一系列症候群我们称之为“颈椎病”。就颈椎病命名及分型,依据症状,国内外专家学者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为五型。

临床上,针对颈椎劳损、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突出、椎管狭窄等原因去干预去治疗,部分人有效而总是反复,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效果被旷置。
为什么颈椎病会反复,治不好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颈椎病治不好的真正原因。
关于颈椎的生理病理以及局部解剖,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带大家一起从颈椎受力的角度来分析颈椎与头颅胸廓之间的关系。
一是头颅自身的重力,二是肌肉相互作用,三是胸廓出口的方向,四是头颈位移的附加力。
上述四点,除头颅自身重力无改变之外,其它作用力的合力相互交织,作用于颈椎相对薄弱的部位,形成我们所看到的结果:劳损、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突出、椎管狭窄等,针对这些结果去干预治疗,只解决影响颈椎固有功能的一部分,而未对其形成原因的力去改变,以至于颈椎病反复发作,在大多数医生眼里,成了没办法、治不好、易复发的疾病。于是乎颈椎病在老百姓心目中,也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疾!
不仅颈椎自身的症状难以去除,而且其它疾病发作潜在的风险更加难以排除·······
退出颈椎部位看颈椎:颈椎是连接头颅和躯干、心脏的唯一结构。其内的骨性管腔主要有脊髓和脊神经通行,两翼有椎动(静)脉通行,紧贴两翼前方有颈总动(颈)脉、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通行。
首先,带领大家来分析作用于头颈部的肌群。连接头颅与颈椎的的小肌群,前后共有8块,长时间头颈固定姿势劳作,这些小肌群为了固定头颈而被动收紧,因为时间久不仅影响内在的血液供应,而且会发生损伤,约束能力变差。由于生活劳作习惯,头颈前移多以背侧小肌群受损为主。
肌群损伤,还需要继续担责,维持头颈胸位置相对平衡,不断地透支自身的弹性空间,随着弹性空间的下降,颅底椎活动空间的减小,甚至发生位移,出现错位交锁。不仅影响其内通行的外周神经,还会影响其内通过血管,影响血液循环的效率,造成我们的大脑缺血。
脑供血减少,一方面大脑会对脑组织的供血重新分配,一方面会释放血管紧张素收缩外周血管增加脑供血。
大脑对脑组织血供重新分配的结果会表现为部分脑功能的减退,比如,记忆力、睡眠、视力、综合分析反应能力等功能的减退。
收缩外周血管增加脑供血会表现为血压升高,头胀痛。如此反复,不仅会加速我们血管的硬化,还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机率。
颅底关节的变化如此,颈椎其它相邻关节的变化无不如此。这里有三块功能比较特殊的肌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和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功能除使头颈旋转屈曲外,还有上提胸廓,维持头颈中立位的功能。
斜角肌中前中斜角肌功能除旋转屈曲头颈外,还有上提第一、二肋和维持头颈中立位的功能,交感副交感神经从中通行。
胸锁乳突肌和前中斜角肌间隙是颈总动静脉行走的通道,其变化除引起自身症状外,直接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和颅内外血液循环的效率。所以,情绪和血压的变化与此有关。
其拮抗剂是斜方肌,由于人们生活劳作习惯的助力推动,胸锁乳突肌和前中斜角肌多处于短缩紧张的状态,而斜方肌处于被动拉长的状态。特别是斜方肌的上束,长期被拉长而无力,会导致我们肩胛位置发生改变,影响我们上肢动静脉和神经通过的路径。
其次,带领大家来分析胸廓上连颈椎出口的方向,是决定颈椎是否处于中立位的基础。
胸廓是颈椎的基座,决定着颈椎的曲度和受力。我们所做出的研究是针对每块肌肉去做出,却忽略了每一块肌肉与其协同肌、拮抗肌作用合力的研究。
胸椎及胸廓位置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每一块肌肉的功能,而且其合力变化导致的问题被忽略是导致颈椎病治不好的根源。
起于颈椎止于胸椎、胸廓上的肌肉,除协助头颈运动外,还维持所处的位置。当胸椎错位交锁、胸廓改变会引因这些肌肉的收紧。收紧不仅会消耗肌肉自身的能量,还会因影响其内在的血液循环,滋养匮乏不仅影响功能,而且修复困难。
所以,不懂调胸廓,纠正颈胸椎错位,想治愈颈椎病是很困难的。
再次,带大家一起分析头颈移位所产生附加力对颈椎的影响。众所周知,我们的头颅是有重量的(质量),头颈长时间脱离中立位,处于前移状态,依据杠杆原理,头颈作用于颈椎力矩的增加,以及颈椎自身运动支点的远离,增加了颈部肌群的作用负担,我们姑且将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力称作附加力。
附加力的增加,势必会导致颈前肌群的收紧与颈后肌群拉长形成对抗,二者作用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消弱自身功能而变得无力。人体会启动代偿机制,在代偿范围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是,为失代偿奠定了基础。失代偿,相应的症状即会产生,而我们既往所做的只是“对症治疗”,而真正的“病”所涉及的原因却很少处理,甚至没有处理。以至于有了老百姓口中的“颈椎病是治不好的”······
以上三点,是传统意义颈椎病诊疗常规中没有涉及的内容,以至于颈椎病成了医生和患者普遍认为的疑难杂症。
除上述观点外,胸廓是颈椎的基座,胸廓依附于腰椎而存在,腰椎的曲度决定着胸椎的曲度,而骨盆又是腰椎的基座,骶骨的方向决定着腰椎的方向和曲度。
骨盆又是一个力学交汇和重新分配的枢纽,其核心是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腰骶关节。
由骨骼组成的脊柱,虽然是由一节节椎体相连而成,一节节脊椎骨是构成整个脊柱的个体。
每一个个体赖于相邻的个体而存在,如果一个个体出现了问题(位移或错位交锁),其相邻的个体为了纠偏而担责。
错在骨骼关节,受累在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影响的是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表现为功能受限障碍,主体感受是疼痛或麻木。
错位除少数明显的外伤原因外,多数因为我们的生活劳作习惯,一个姿势时间太久,超过了韧带肌肉能够承受的范围,出现损伤。
周而复始的损伤累积,以至于修复困难,其约束稳定机制被破坏,出现不匹配的关节运动,导致关节发生骨骼位移或错位难以回归原有正常的位置。
位移或错位改变了其上附着肌肉原有做功的方向和距离,关节运动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结构改变影响了功能。
关节的运动功能受到限制,而在生活中还必须使用的矛盾,会带来新的伤害。
新的伤害性刺激,诱发该处局部感觉感受器报警或血管外周刺激,出现颈项僵痛、头昏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肩背肩臂串痛手麻木等一系列症候群,也就有了我们予以治疗的理由。
骨骼不能独立存在于体内产生运动,其合理的位置与韧带功能的匹配和肌肉组织作用平衡密切相关。
筋束骨的功能异常,是导致骨错位主要原因,骨错位又是筋伤条件之一。古人所倡导的筋骨并重,大概也就这个意思。
骨骼错位,意味着原有的支撑平衡被破坏,这种状态下的姿态保持,必将动用一部分资源做自身调节,这部分资源的功能必将受到影响,这也为之后的损伤奠定了基础。
额外维持平衡的资源包括韧带和肌肉,随时间及牵张力的累积增加,慢性伤害必然发生。


肌肉回缩松弛是肌肉的本能,而失去自由不能回缩必将引起肌肉的收缩对抗,也是一种慢性耗能的过程,不仅如此,收紧影响自身的血供,营养补给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功能进一步减退,是继发性损伤和不能修复的主要原因。
由于之前对颈椎病模糊的认识,只干预治疗颈椎劳损、错位、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突出,椎管狭窄等原因所引发颈项僵痛、头昏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肩背肩臂串痛手麻木等一系列症状,以至于导致颈椎病治不好,治不了,易复发尴尬局面。
这一尴尬的局面,不仅我有过,我想绝大多数治疗疼痛的医生都遇到过。
对颈椎病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颈椎病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疾,不单纯是医生的过错,还与患者误传有关。
患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因其缺乏对颈椎病的正确认识,先入为主的认为颈椎病治不好,为其他患者心理蒙上了阴影。
相应的他们不是在第一时间看医生,而是一拖再拖,拖到无法忍受才去就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这种情况,必须动用更多的医疗资源为其消除痛苦,增加的医疗资源和时间成本会使患者畏忌就医,去“将就”了事(去养生、去保健、去普通的推拿按摩理疗店),绕了一大圈,不能解决问题的最终又回到了医院。
遇到责任心强的大夫是患者的福气,遇到大夫自己本身颈腰椎不好的医生,再来个现身说法,不仅会导致患者更加坚信颈椎病治不好的“信念”,还会加重部分患者的心理负担。
心理负担加重的这部分患者,不仅需要忍受颈椎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忍受颈椎病治不好、会加重、还会出现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的多重压力。
重压之下的这类病人,越想好越不好的矛盾心理,在交感副交感神经失衡的作用下,会变得更加敏感,体内的每一个“风吹草动”都会情绪的作用下,使他们的机体机能发生变化。
过分的紧张导致每一根神经的绷得很紧,绷紧的神经反过来作用于情绪精神,从而,整个人变得不再洒脱,不再阳光。
于是,临床上便又多了多种疾病:躯体化感觉障碍和无数的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各组织器官密切协作,绝不能孤立独存而实现各自的功能。忽略其相互协作,制约平衡的关系去研究治疗疼痛,会导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狭隘思维怪圈。
体内平平衡机制遭受破坏得不到修复是人体产生疾病的根源,治疗调理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是保守还是手术无不是帮助人体恢复固有维持平衡的能力无目的,脱离这个原则谈治疗,施术者会被自己的主观愿望所蒙蔽,给不出适宜的方法。
颈椎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结构失衡的问题。
治疗就应该奔着恢复结构各组织之间的动静态平衡去采取措施,唯如此治疗的方向才是正确的。偏离这个方向的治疗,往往不是恢复,而是破坏。
颈椎是连接头颈胸椎的骨性结构,骨性结构赖于韧带相连接与连着其上的肌肉共同维持颈椎的平衡与稳定。血液循环不仅是维持组成颈椎各组织细胞营养代谢的重要物质,还是感受颈椎平衡组织的载体。神经有支配运动和感觉感受两种。
治疗调节颈椎的目的恢复颈椎的动静态平衡,恢复平衡离不开调整颈椎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的匹配,实现颈椎固有的功能。
由于颈椎位置的特殊性,作用于颈椎的肌肉分为两类,一类是起于颈椎止于颈椎、止于头颅、颈椎和胸廓上,另一类是起于头颈止于胸椎、胸廓上和两肩位置。
由此可见,头颈结合部是头颈活动力学的分配和交换中心,而颈肩结合部又是力学分配和交换的中心。
恢复颈椎的功能,是实现头颈胸肩功能活动一体化重要步骤,头颈胸肩功能的匹配是颈椎功能无碍有力保障。这是治疗思路的进一步拓展。
既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颈椎所做出的治疗,无不是着眼于颈椎自身去调理,其结果是好坏参半,能治好的不治也好,治不好的有的不治也好。
传统治疗中的药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恢复软组织功能而起作用;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介入微创是通过改变软组织的张力和对结构的微调而起作用;手术是对结构进行调整而起作用。
这些方法看似能够完全治愈颈椎病,可偏偏有的就是治不好!
究其原因,一是施术者采用的方法是否与患者当下颈椎存在问题的一致性,二是改变颈椎结构与作用力匹配量的关联度。
宇道医健堂运用动静态评估技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通过正骨关节矫正,肌肉筋膜动态功能调整,结合功能训练恢复头颈胸肩乃至脊柱的整体功能,疗效确切、无痛苦、无副作用、是难治性颈椎病和难治性疼痛患者理想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