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区楹联(51)李金镛故居(3)许荣海

为纪念这位以“始终奋勉,罔顾身命” 自励的爱国、爱民的有志之士,有关人士送了挽联吊唁他。 漠河屠荫堂送挽联曰:
相随南北奔驰,历数万里征途,同尝辛苦;
何遽人天隔绝,承十余年知遇,倍切感伤。
秋海门、李子愚和孟儒林由屠荫堂代书挽联曰:
创天下义赈之风,救灾恤邻,不遗余力,生祠昭宇宙,已足享俎豆以千秋,而治肃冠裳犹其余事;
肩国家开矿之任,安边兴利,默运精心,功业迈古今,何遽谢尘寰于一旦,使谊关僚友同抱悲怀。
“生祠昭宇宙” 是指1876至1879年俆淮灾饥,官赈不及,李倡义赈,与浙绅胡光墉集资十余万银两,往赈直隶、河南灾民。直隶景州等地灾民为其建造生祠。 自称晚辈的钟勉孚,以极其惋惜和深切留恋的心情,题挽联曰:
万里筹边,肩承綦重,三年报最,目睹未能,是吾伯临终遗恨;
半生湖海,谬落青垂,顷刻人天,空瞻碧落,问我行此去谁依?
“綦” ,极、很之意。“綦重” ,意谓很重,极重。
顾翼初所撰书之挽联,颂其功德,深谢其提携栽培:
勇学世忠,廉师公绰,惠比郑桥,出关承十载提携, 有过则规,有功必录,而今已矣,纵粗才他日有成,何处酬恩万一;
始创义赈,继宰岩疆,终筹边矿,柔远动四夷威服,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不亦悲夫,倘老父重泉相遇,为言不肖流离。
宋小濂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李金镛的关怀,后又随其来到漠河,两人朝夕相处,“益受提携,追感恩知,悲曷能以当” 。他对李金镛的功德了解最深,受教益亦颇大。李金镛逝世后,他无比悲痛,深为怀念,啼泪题挽联曰:
忠勇从血性而来,走万里奇荒,开一朝美利,何意大勋未集,尽瘁以终,纵报国有心,只乘英魂依北关;
姓字忝门墙之末,受八年知遇,才两载追随,回恩训诲殷勤,栽培优渥,恨酬恩无日,徒教痛苦过西州。
“优渥” ,原指雨水充足。《诗·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后泛指丰足、优厚。
李公遗体运回故乡后,葬于洛社双庙村志公寺西南大田中,占地三亩多。当地人称为降上的高墩,是座圆筒形的大墓,墓前立有“内阁学士李公金镛之墓” 的青石碑。可惜1970年当时生产大队奉公社“以粮为纲” 的指示,为扩大耕地面积,将这座大坟平整掉了。由于大家知道这是清末二品大官之墓,开挖时,引来四里八乡村民围观。开棺时,老人依然生前一般,虽身穿官服,胸佩朝珠,其它陪葬品却一无所有,其清廉亦如生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