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专题:芬兰缴获的ISU-152自行火炮

 梦想童年594 2018-09-08

在与苏联进行的“续战”末期,芬兰军队曾与苏军装备ISU-152自行火炮的单位交手,并缴获两辆该型火炮。在塔里-依罕塔拉(Tali-Ihantala)会战期间的1944625日,在通向于斯提拉(Juustila)的公路上距离波尔金霍伊卡(Portinhoikka)十字交叉路口700米的地方,苏军遗弃了一辆基本完好的ISU-152,这辆自行火炮被芬兰军队缴获,匆匆的重新涂装了三色迷彩和芬兰短臂万字(Hakaristi),很快就被重新投入了作战行动之中。

 

芬军的这辆ISU-152只存活了4天,在629日就损失了——这一天它由一个临时拼凑的乘员组操作,驾驶员列兵维尔坦宁(Virtanen)比其他几位乘员情况要好一些,他之前驾驶过类似的KV-1坦克,而且花了一些时间来熟悉这辆ISU-152。但车长、炮长和装填手之前都在T-28多炮塔坦克上服役,直到开战之前半个小时才接到通知,来帮忙操作自行火炮。在这场战斗中,芬军部队由这辆ISU-152打头,从波尔金霍伊卡出发,向维普里(Viipuri)方向的居民点发动攻击。在进攻途中,芬军遭遇两辆T-34/85ISU-152向其中之一开火,结果却打歪了。之后那两辆T-34/85进行还击,ISU-152的前部被连续击穿两次,那些临时拼凑的乘员见状连忙逃出车外——事实证明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没过多一会儿ISU-152的内部就发生了剧烈爆炸,把整辆车炸了个稀烂。


芬兰的这一辆没有编号的ISU-152只留下了三张有据可考的历史照片。

涂装三色迷彩的芬兰ISU-152彩色复原图。

 

除此之外的第二辆ISU-152也是在625日缴获的。这辆车带有苏军战术编号1212,在车首炮盾下方有两处被击穿的弹洞。它在通向于斯提拉的公路上距离波尔金霍伊卡十字路口230米处卡在了路基上面,顽固的车组成员拒不投降。两名芬军二级中尉施睿(Schrey)和希尔图能(Hiltunen)带领一组士兵接近此车,释放烟雾将苏军乘员熏出,并在之后发生交火,苏军乘员被悉数击毙。这辆ISU-152被芬军回收,后送瓦尔考斯(Varkaus)的装甲兵中心进行修理。芬军没有将其作为自行火炮投入前线作战,而是决定把它改为牵引车使用——当时芬军急缺牵引力足够的,有能力从战场环境下回收中型和重型战车的装甲回收车辆。改装后的ISU-152被芬军授予Ps. 745-1的车辆编号,车辆型号也变更为ISU-152V。该车的火炮被拆除,火炮留下的开口用钢板封堵,并加装了一些专用的牵引装置,在车顶安装一挺拉赫提(LahtiL-39 20mm反坦克步枪作防空武器使用,并在原来安装火炮的位置再安置一挺苏制DT机枪,同时还为其安装了大型的排气管消音器,以免该车发出的巨大噪音在战场上过早的暴露自己,以上这些改装直到“续战”结束之后的194411月才完成。Ps. 745-1作为牵引车在芬军中服役了20年之久,直到1964年才退役。在退役之后,之前一直被存放在仓库里的主炮被重新装回该车,恢复原貌后送到帕罗拉装甲兵博物馆进行展览。

刚被缴获的1212号ISU-152自行火炮。


1212号被放置在铁路重型装备运输车厢上,运回装甲兵中心进行修理。

1212号车首的两个弹洞清晰可见。

在瓦尔考斯被拆卸下来的ML-20S主炮,这种火炮被芬兰人称为152 Psv.K/37。 一般来说,ISU-152携带的20发弹药中,有13发是高爆弹,其余7发为高爆-穿甲弹,但芬兰唯一一次使用ISU-152作战的时候只携带了高爆弹。


由1212号ISU-152改装而来的ISU-152V牵引车,这时候还没有安装大型消音器,可以看见车首有一个大型牵引基座。

在芬兰帕罗拉博物馆保存至今的1212号,大型消音器和车首的牵引基座已被拆除。在近年的维修作业中,又在漆层下发现了“92-31”这一战术编号,所以目前不能确定1212这个战术编号究竟为苏军还是芬军所写。


1212号较早的照片,可见车尾的大型消音器,大型牵引基座以及车侧的牵引工具固定具,值得注意的是,和在芬军服役的KV-1坦克一样,ISU-152的翼子板也被改成了带有圆拐角的样式。


还是时期较早的照片,动力室进气口被格栅覆盖,进气口下方的垂直面上可以看到“92-31”这一战术编号。

车尾的大型牵引基座特写。

1212号车首的两个弹洞被用一整块钢板封堵,但在炮盾下缘还是有封闭不严的地方。

这一辆是用T-55改装的道具车,用于在芬兰2007年的电影《血战1944》(Tali-Ihantala 1944)中扮演ISU-152。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辆ISU-152从被缴获到被击毁的短短四天之内,芬军就已经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测试和评估。1944814日,芬兰装甲旅第一营营长H·米科拉(H. Mikkola )少校向装甲师长鲁本·拉古斯(Ruben Lagus)少将提交了有关ISU-152的报告,在报告中,米科拉少校分别指出了ISU-152这一车型具备的优缺点:

 

优点:

·主炮威力强大。

·近距离射击精准(测试射程为400米)。

·强有力的引擎和(相对KV系列)改进过的侧离合器。

·装甲防护良好。

 

缺点:

·车辆观察性能奇差,没有能力发现周围的近程反坦克武器(譬如铁拳和战车噩梦)。

·车身沉重导致行为笨拙。

·主炮装填特别费时。

·主炮射速非常低。

 

米科拉还认为,ISU-152越野能力很差,并不适合同敌军装甲车辆交战,但应该非常适合用于攻击野战工事和火力点。

 

20世纪50年代,芬兰购置了英制“彗星”巡洋坦克和苏制T-54/55中型坦克来逐步替换二战期间留下的老旧车辆,并没有像埃及、中国和一些华约国家那样,再购买更多的ISU-152。在苏联,后来也出现了基于ISU-152的装甲抢修车,被称为BTT-1。


埃及陆军使用过的BTT-1装甲抢修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