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自有国情在此——载沣的骚操作如何玩儿死大清的

 历史最美 2023-08-19 发布于重庆


者按: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电视剧中载沣的这句话,几乎成了讽刺所有不愿进步,固步自封的常用表情包。客观来讲,摄政王载沣主持的清末新政是有一定成绩的,法制、财政、教育、军事、实业各方各面都有所推进,现在网上许多人也认识到了这点,但大概是以前被黑的过头了,现今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竟出现了大清活下去中国会更好的言论,本文就说说载沣是怎么把大清玩儿完,大清的死更是应当的。


作者|历史最美作者团队-ks123123

字数:2641,阅读时间:约3分钟

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

清末立宪的热潮和日俄战争有直接关系,当时的世界充斥着种族主义,白种人相对于黄种人拥有人种优势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立宪维新成功的日本竟然打败了老牌帝国沙俄,这无疑给了整个清朝的立宪派打了一剂强心剂,而清廷对此也是相当重视。

说起清末的立宪,其实很有中国特色,各国实行立宪均为自下而上,而大清则是自上而下,由清廷主动实施的立宪运动。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是为了救亡,只是救的是什么,在清廷权贵心目中并不一样,一些受西方思想熏陶较深的人心中已经有了中国的之强弱地位,其重要性远大于大清一家一姓之天下。

但这只是代表了一部分声音,像载沣这类亲贵对立宪的看法可就没这么积极,他们眼中立宪的目的更多是在于让百姓明义务,这个义务是什么?是"知有当兵纳税之义务""肯牺牲财产以供租税,牺牲身命以为兵役",简单来说是希望通过立宪新政达到更进一步剥削压迫人民的目的。

载沣

当时的清廷有一个普遍的看法,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税赋是绝对不算是重的,只是由于中国的民信不足,朝廷才做不到像外国那样征收大量赋税,还不会出现民愤。这种看法有一半道理却又有一半天真,以后来军阀混战时四川军阀的横征暴敛竟能赋税征收到了五十多年后来看,清末的民间确实是有一定藏富,但是清廷认为外国实行高税收人民却不抱怨这种想法却又相当的天真了,就是生产力极为发达的今日外国人民,时不因为高税收抱怨了?

但是以载沣为首的亲贵,真就信了这个邪,进入近代之初即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年收入约为4000万两白银,到了甲午年间由于洋务运动引进大量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力有了相当发展此时收入为8000万两,庚子之后清廷实施新政,在改革之下岁入本是逐步增加,1903年达到了1亿两出头,之后几年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但到了载沣主政的初期也就是1909年,本年的收入竟然激增到了3亿之巨,随后1910年和1911年根据清廷度支部的预算,收入亦要在3亿两左右。这样的收入增长已经不是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可以解释的了,无疑是横征暴敛所得。

晚清新政

举几项对比一下载沣主政下各项税收的增加:

田赋:庚子之便前田赋未超过3000万两,新政之处的1903年为3700万两,1909年载沣主政第一年达到4396万两,1911年预计征收近5000万。

杂税:杂税虽是种类繁多,但在载沣之前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太大负担,庚子之前以全国四亿人口,杂税不过区区一二百万两,然而到了载沣主政的时代,1911年度支部预计征收的杂税竟涨到2616万之多,比之昔日扩大了一二十倍。

契税:仍以庚子前作对比,庚子前契税为每两征税3-4分,1909年竟然加了3倍涨至每两9分之多。

前文提到虽然提到中国的民间有一定余财的,但试想短期内各项赋税猛增数倍,在人的心理上无疑是极难以接受的,庚子事变后清廷已然背负了失道的名声,孙文的回忆里提到就有庚子之前国民对他们的起义视作乱党,无不痛骂,庚子之后各地却对他们大起同情之心。可以说新政已经是大清最后的机会,载沣等皇亲国戚无不希望立宪达成可遏制住孙文等辈,结果这"天真"的加税,闹出了多起民变,只让孙文等人更得民心。

在今日,已有了不少对载沣改革持肯定的看法,认为他主政的最后三年,改革的步骤和成效都是极大的,所谓兴一利必生一弊,大步的改革需要的是什么?是钱!这也是三年间清廷横征暴敛的原因,载沣此人单论改革成效来看可以说有一定能力,然而在清末这般严峻的局势复杂的环境之下,他统筹全局的能力就远远不够了。到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大增赋税以行新政的做法搞得"民生已极凋敝""剜肉补疮""生计日蹙"。

而纵然是大步走的改革,在清末的也已经不够用了,被列强欺压多年的国人急于看见立竿见影的效果,再怎么快的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达成国人的心愿,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的打破重来,以此角度,大清该亡。

作为一个领导改革的人物,载沣的政治手腕同样远远不够,溥仪继位之后,载沣成为摄政王,急于恢复"满主汉从"的清朝旧政治格局的他,第一时间就要拿袁世凯开刀,最终在张之洞的力保下,袁世凯以足疾为理由开缺回籍,保全了一条性命。随后载沣迅速向整个北洋一系开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被调回北京,换做满族亲贵,民政部右侍郎赵秉钧告休,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杨士骧病故后职位立刻由端方接任。此外载沣还尝试以留日学习过军事的非北洋系取代原北洋人马。对付北洋一系载沣可谓用了雷霆手段,只是如此激进的手段虽然一时得势,能否长久保住就很看载沣这批满洲亲贵的政治手腕了,历史告诉我们,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在辛亥年反被北洋一系彻底反扑。

袁世凯

载沣除了北洋一系开刀外,对不利于自己集中权力的其他满族亲贵同样打压排斥,原任训练禁卫军大臣和陆军部长的铁良被外放,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端方则以在慈禧太后出殡时犯错为理由被革职。如是载沣主政的最后一年即1911年,竟出现了朝中无人的景象,这一年载沣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然而内阁十三席大臣算上两协理大臣和十部大臣,满洲籍大臣占了九席,其中有六席是皇室宗亲,汉系大臣仅徐世昌一人有实权。时人讥讽这内阁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成立后,可谓进一步扩大了满汉大臣的矛盾,昔年由于太平天国清廷不得不放权给各地督抚,导致清朝建立以来一直奉行的满主汉从的政治生态的被彻底打破,如今在立宪大潮涌动,大清时刻面临革命的节骨眼上载沣也是想着满洲亲贵的权益,如此一来立宪派彻底失望,选择了和孙文等人合流,而载沣原本期以厚望,希望能抓到手里的新军,反倒打响了起义的头一枪。而载沣由于把北洋一系得罪了彻底,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一系没有学曾国藩那样镇压起义,反而是和南方谈判敲响了大清国的丧钟。

皇族内阁

本文系历史最美原创稿件。主编枪君,作者ks123123。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个正确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