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的阅读时代 中年没有悲哀 ——品读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 作者:独上月楼 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体悟。 听梁实秋说《中年》,宛若从浓重的黑暗里徐徐昂起头来,那种渐入佳境式的感悟悄然照亮内心世界;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却像是孤独伫立在数九寒天的塞外,仰脖喝下一口刺骨的冰水,里里外外凉透了。却原来,一样的中年,可以有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情愫,不一样的活法。 夜深了 夜深了。 拧亮床头的台灯,一束柔和的光线把我带进每日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光。很凑巧,手中的这本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 这是两位大作家给中年人准备的精神大餐。 靠着软软的床头,细嚼慢咽《中年》的况味,浅斟慢酌《中年是下午茶》的底蕴,心里五味杂陈。 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体悟。
【一】 打开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第一句话便是一个铁定的结论:“中年最是尴尬”。视线停顿了几秒钟,感觉眼睛有些发涩。 紧接着,他不依不饶地把中年炸成了“废墟”:中年是“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卡索的画的年龄”,“是杂志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是危险的年龄,不是脑子太忙,精子太闲;就是精子太忙,脑子太闲”,“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总之,“‘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中年。” 这些段落冷得让人心头打颤,寒从心起的同时,仿佛有许多新生的皱纹丝丝缕缕在心底蔓延缠绕,不由得,想哭。 依着董桥的观点,中年就像“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猪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宵夜就更缈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揽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 想不通,被称为“时代的眼睛、文字的知己”的董桥,怎么会那么残忍?在他笔下,中年差不多就被判处了死刑,至少也是死缓。 如此中年,只能在往事里沉湎,乡愁里徘徊,绝望中挣扎,还活个什么劲呢? 诗人庞德只说了一句“中年乐趣无穷”,也被董桥先生指摘为“太天真”。“人已彻骨,天尚含糊;岂料诗人比天还含糊。”“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中年的故事是那只扑空的精子的故事……” 中年果真如此不堪么?一块巨石轰的压住胸口,心里堵得慌。 脆弱到极限的那一刻,骨子里的叛逆破土而出:人心终究不是蛇,为何要永远蛰伏在阴暗潮湿之处?希望和梦想,也不是可以“榨”出汁的甘蔗,她分明长着坚实的翅膀,飞翔在心灵的天空。 即便明天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也不妨变个萤火虫的模样,给没去过的天堂带一星属于自己的光。忽地想起朋友在网上说的话:纵有一天,地球毁灭,我也要抱着我心爱的人说,你看这末世有多美! 中年,并非末世,怎么就会“瞎子闹眼——没治”呢?我不信! 隐隐地,我对“中年是下午茶”的观点生出抵触。然而,我知道,我的不满虚弱无力,找不到理性的支撑。
【二】 翻到梁实秋的《中年》,却像是听一位坐在茶馆里的老学者捋着银白色的胡须望着窗外的斜阳不慌不忙娓娓道来:“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我相信,任何一位中年人读到这里,都不免颔首称是,中年的凄惶和无奈也随之浮上心头。 不过,梁实秋先生很是沉得住气,他并不匆忙下结论,而是像画工笔画一样,把中年的滋味细细地描摹下来给我们看…… “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 呀,我的头皮竟有了刺刺的感觉。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 呜呼,我已笑不出来。 然而,接着读下去,心温渐渐转暖:“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读到这儿,便有了柳暗花明的端倪。 果然! “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如同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中年没有悲哀”,点睛之笔横空出世! 于是,我听见先生豁朗的笑声,和着我心底的欢呼,在空气中弥漫充盈。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这是梁实秋先生为“中年没有悲哀”所作的诠释,散发着温婉的理性之光。 顷刻间,这道光倏地射进我的心魂最深处。思绪,瞬间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 中年,踏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为“三十功名尘与土”而扼腕。 中年,见多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再为“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嗟叹。 中年也有追求,但神态是平和的;中年也有憧憬,但步履是坚实的;中年也有激情,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恕,较玩世,同时也较温和的态度。” 中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错过的都错过了,该失去的也都失去了。从此,告别盲目,告别冲动,告别功名利禄,告别你死我活,告别自欺欺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褒贬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 人淡如菊,生命却陈酿般浓而芳冽。 中年
【三】 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体悟。 听梁实秋说《中年》,宛若从浓重的黑暗里徐徐昂起头来,那种渐入佳境式的拨云见日悄然照亮内心世界;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却像是孤独伫立在数九寒天的塞外,仰脖喝下一口刺骨的冰水,里里外外凉透了。却原来,一样的中年,可以有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情愫,不一样的活法。 有人认为,《中年》和《中年是下午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肤浅愚钝的我,为何却只听出了“异曲”,不知“同工”何在? 记得一位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年轻同行告诉我,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大多是由45岁左右的中年人担纲。厚实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对人性有更为透彻的理解;丰富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确立了他们对生杀予夺大权有着更为稳健周全的把握。而我国恰好相反,这个年龄段的司法工作者正处于退居“二线”的高峰。 许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的缘故? 不久前去新西兰旅游,给我们开车的大巴司机兼导游竟是一位70岁“高龄”的老人。他高高的个头,身板笔直,干净的格子衬衣掖在合体的牛仔裤里,勾勒出一副毫无赘肉的强健体魄,虽银发飘飘,但精气神十足,用“帅气”形容一点不过分。 他边开车边讲解(忙坏了我们的随团翻译),幽默风趣,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强,几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倦意(很多人在车上迷迷糊糊睡着了,他还在叽里咕噜说个不停)。都说新西兰的牛奶世界第一,莫非是奶牛的功劳? 他告诉我们,在新西兰,正式退休年龄是65岁。如果你还想继续干,可以一直干下去,没人强迫你退休。如今,他退休五年了,却一直没闲着。只要“玩心”一上来,就会跟旅游公司“请缨”,做临时导游。 问他干导游累不累?他笑了,说,有机会结交外国朋友,还可以开车郊游,这样的生活“多有意思”。 即便彻底退休,也不见得就是一件悲哀的事。 想想看,被人管束了将近大半生的生命,终于可以真正回归自己了,终于可以由着自己“任性”调度和掌控了,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的享受生命了,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厄尼·J·泽林斯基说得透彻:“退休带来得最大好处是没人再指挥你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了,你开始干那些你自己想干的事儿了。”(引自《40岁开始考虑退休》一书) 一直笃信,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这样的幸运,通常也只能降临在退休之后。“崭新的生活就在前面,无数的经历等待开发。一些人把它叫做‘退休’,我则称之为天堂。(贝蒂·沙利文语)” 不知怎的,就在这一刻,刘禹锡的《秋词》翩然落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啊,人生之秋的中年,真的可以没有悲哀。只要中途不“放弃”,只要学会了淡定从容,只要把握了最该把握的自我,就可以做人生大赢家。 中年,唯有中年,才最有资格说,这是我的人生! 最后,还是要感谢梁实秋和董桥两位老先生——人生终归是需要点拨的。 (注:此文首发于2006年榕树下文学网站,次发于江山文学网,略有修订和删节。此文首发时,我刚过“知天命”。几年前,联合国卫生组织重新划定了人类中老年人的年龄段:45岁步入中年,60岁预备老年,75岁步入老年,85岁步入老老年。30岁到44岁,属于大龄青年和中青年。据此,我已进入“预备老年”,在真正的老年还未到来之前,我想暂时赖在中年行列,但这篇文字显然不能再等了。呵呵!) 编者按 读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中年是下午茶》是异曲同工,两位大作家给中年的定位是那么现实,游丝移动,悲观的哀号是共同心情的约会,点拨中年不可像诗人笔下“中年乐趣无穷”那般含糊中的“太天真”。作者月楼笔锋转处,读惯了梁大师的柔声细语,尽见末世之美,中年内容充实,生活如同窖藏多年的陈酿,中年没有悲哀,中年灵光无限、妙趣横生,点睛之笔指向光明。品读两位名家,体悟截然不同。引发对中西方退休年龄界定的思考,引发人生乐观向上,评文收关之笔观点更加明朗,我言秋日胜春朝,老树春深更著花。看似书评,实则深度人生感悟,加星推荐阅读。编辑:星点 独上月楼 作者简介 本名李玲。高级检察官。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现任中国检察官文联影视协会副秘书长。国内独家以中老年为主体的银河悦读中文网董事长兼总经理。11年军旅生涯,29年检察生涯。2001年,在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连载长篇纪实文学《女检察官手记》;2002年,《女检察官手记》在最高检《方圆》杂志连载;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8年,担任电视栏目剧《女检察官手记》制片人,该剧在中央电视台10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150余家省地市电视台播出。与此同时,《女检察官手记》一书以有声文学形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等广播电台广播;2001年起,在榕树下和江山文学网等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总计近百万字。2014年,担任37集检察题材电视剧《守望正义》制片人,该剧在上海、安徽、新疆、山东、江苏等省市地面台播出,并于2015年走出国门,落地越南第一电视台。2015年,担任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集》主编。 文友评论 鸿雁 月楼老师是写书评的专业作家,篇篇精彩,分析得层次分明,饱含深情!点赞闪星! 也田/头枕寒流笑春风 非常认同青梅煮酒的点评!闪星。 这是一篇精彩的读后感。读后感是在读书过程中,把阅读时所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形成的文章,写作时,多从引、议、联、结四方面入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读后感人人会写,但未必人人能写好。《中年没有悲哀》却是一篇堪称范文的读后感。 1、恰到好处的“引“:这里“引”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交代写作读后感的由来,“夜深了。拧亮床头的台灯,一束柔和的光线把我带进每日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光。很凑巧,手中的这本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常言道,青年读诗,中年读散文。柔和的光线与契合年龄的阅读书籍,给作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也使读者跟着作者一起进入这个阅读环境。这里“引”交代了写感的起因,也交代了阅读环境。其二,“引”还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引用。引起作者写读后感的是现代作家关于中年的散文,于是,正文开始就直奔原文,在前两部分中,引用了《中年是下午茶》《中年》的原文语句与内容,说明自己感受的来源,在具体引用文章语句和内容时,又不断变换引用方式,时而直接引用,把董桥、梁启超文章中精彩的语句直接拿来放在文中,并使它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融为一体,自然妥帖浑然一体;时而间接引用,用自己的语言化用原文思想,只用少量按语串联前后内容,同样自然妥帖浑然一体。这种交替出现的引用方式避免了抄袭,避免了雷同,避免了阅读时的枯燥,而所有引用文章又是为该文主旨服务,使文章材料条理,主题明确。 2、有理有据的“议”:读后感,重点在“感”,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可能有许多感受,如果面面俱到,把所有感受都写进文章去,势必什么都写却什么都讲不深讲不透。这是写读后感的大忌。该文作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到中年”这一点,用“人心不会永远蛰伏”“希望和梦想长着翅膀是”,用先天的叛逆性格反驳董桥“中年是下午茶”的尴尬与悲哀;用中年人仍然保有的追求、憧憬以及激情肯定梁实秋“中年不悲哀”的淡定与平和。这里,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理论依据,不枝不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感受深刻,论析清楚,感情真挚。 3、联想丰富的“联”: 是联系也是联想,既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发表感想,也可以放开思路,紧扣主旨让思绪随意驰骋任意联想。文章用“有人认为,《中年》和《中年是下午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肤浅愚钝的我,为何却只听出了异曲,不知同工何在?”开始了自己的联想,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证虽人到中年仍然可以有为的事实。作者先是略举检察系统现状,即“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大多是由45岁左右的中年人担纲”,继而又用新西兰高龄导游兼司机愉快工作的老人,说明老都有为,那中年更应该有为的观点,再一次谈论自己对中年人工作生活的看法。此后,笔锋一转,作者不再纠结年龄问题,而是放开思绪,用中(刘禹锡)外(厄尼·J·泽林斯基)的诗与话,为文章做了最好的理论注解,完成了“联”的另一层意思:联想 。读到这里,除了感叹作者思路的开阔知识的丰富,还明显感受到一种精神:那种人到中年不放弃追求不放弃实现个人梦想的执着,那种有着个体情感体验、个体生命阅历、那种不断奋进不断努力的精神也弥漫文中,这就使文章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风格。 4、收结完美的“结”: 读后感最后的结束语,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结尾会简明扼要的总结全文,使文章主旨得以明确,从而升华“感”点。文末,作者感概的说“中年,唯有中年,才最有资格说,这是我的人生!”简洁明快的语言收结了全文,使主题“中年不悲哀”得以提升。 最后那句“还是要感谢梁实秋和董桥两位老先生——人生终归是需要点拨的”,与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遥相呼应,形成一个首尾照应的完整文本。作者对于笔下内容了然于心,做到了行于当行之处,收于该收之时。 5、比较研究的“比”:一般读后感多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阅读与体会,本文却是对不同作家同类题材的阅读与领会,这无意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但无论是台湾作家董桥还是大陆作家梁实秋(后去台湾),作者都能在阅读过程中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对接,无论《中年是下午茶》还是《中年》,作者都能平心静气的读出自己的感受,这点真的让人佩服。《中年》里,梁实秋说“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作者做到了。 《中年是下午茶》董桥诉说了中年的尴尬,《中年》里梁实秋讲述中年的从容,《中年不悲哀》中月楼则告诉我们中年还可以有更多追求,不要纠结与年龄的大小,不要沉湎于中年的烦劳,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让中年不再尴尬,让中年不再悲哀。好文! 老刀 纯因《中年没有悲哀》这个题目而进来偷窥,读后五味上脑,不由得就想留下个爪印来!感受作者流出文字的自信与从容,老刀羡慕嫉妒恨呀呀呀!羡慕~~嗯,羡慕别人的话可以先略过不提;嫉妒~~嗯?老男人的嫉妒更是要略过再略过的了;恨~~,这个可以有,那就多恨几下:一恨、进入中年,老刀才发现,最关心俺的人,怎么就都匆匆去了天堂?二恨、进入中年,老刀才发现,用心守护大半生的,更多是因为责任而不是爱之类让人遐想让人羡慕的东西。三恨、看到结束,才知道是06年的文章,强烈要求老大写个续篇,再多点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人生是需要点拨的,俺也需要! 别有洞天 沿用上次评论:“梁实秋、董桥、作者,三者的感悟和语境组合着一个中年的况味,可说是殊途同归,或者说是异曲同工,从不同的侧面直指中年。如春天中的细雨、细雨中的雷鸣、雷鸣中的暑气、暑气后的凉风,深刻揭示中年生命的深处。三者都具备特殊的眼光、特别的高度、特异的认知、特长的纵深、特色的彻悟。” 别小默 如果很多年后,某个人类学家或者考古学家把我们翻出来,研究课题是:他们这类人的生活。一定会觉得有意思,觉得有情有义是种高品质。 穿越中的书生 很显然,此文有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比较学”,但,如果仅此做了论断,也不尽然。这里面,显然有感叹,也有低回,大得中国古代文人“感悟”式批评之神。个人很是偏好如此之点之评,可从细处得文章的“不二法门”。迅翁说不信写文有什么捷径,也未免武断,其实,多看美文,实可收事半之功。读月楼老师的文,总能拾得惊喜与对照,于我而言,真是“护心”之养料呢,我做如是观! 青梅煮酒 这是一篇精彩的读后感。读后感是在读书过程中,把阅读时所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形成的文章,写作时,多从引、议、联、结四方面入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读后感人人会写,但未必人人能写好。《中年没有悲哀》却是一篇堪称范文的读后感。 1、恰到好处的“引“:这里“引”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交代写作读后感的由来,“夜深了。拧亮床头的台灯,一束柔和的光线把我带进每日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光。很凑巧,手中的这本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常言道,青年读诗,中年读散文。柔和的光线与契合年龄的阅读书籍,给作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也使读者跟着作者一起进入这个阅读环境。这里“引”交代了写感的起因,也交代了阅读环境。其二,“引”还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引用。引起作者写读后感的是现代作家关于中年的散文,于是,正文开始就直奔原文,在前两部分中,引用了《中年是下午茶》《中年》的原文语句与内容,说明自己感受的来源,在具体引用文章语句和内容时,又不断变换引用方式,时而直接引用,把董桥、梁启超文章中精彩的语句直接拿来放在文中,并使它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融为一体,自然妥帖浑然一体;时而间接引用,用自己的语言化用原文思想,只用少量按语串联前后内容,同样自然妥帖浑然一体。这种交替出现的引用方式避免了抄袭,避免了雷同,避免了阅读时的枯燥,而所有引用文章又是为该文主旨服务,使文章材料条理,主题明确。 2、有理有据的“议”:读后感,重点在“感”,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可能有许多感受,如果面面俱到,把所有感受都写进文章去,势必什么都写却什么都讲不深讲不透。这是写读后感的大忌。该文作者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到中年”这一点,用“人心不会永远蛰伏”“希望和梦想长着翅膀是”,用先天的叛逆性格反驳董桥“中年是下午茶”的尴尬与悲哀;用中年人仍然保有的追求、憧憬以及激情肯定梁实秋“中年不悲哀”的淡定与平和。这里,既有事实依据,又有理论依据,不枝不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感受深刻,论析清楚,感情真挚。 3、联想丰富的“联”: 是联系也是联想,既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发表感想,也可以放开思路,紧扣主旨让思绪随意驰骋任意联想。文章用“有人认为,《中年》和《中年是下午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肤浅愚钝的我,为何却只听出了异曲,不知同工何在?”开始了自己的联想,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印证虽人到中年仍然可以有为的事实。作者先是略举检察系统现状,即“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大多是由45岁左右的中年人担纲”,继而又用新西兰高龄导游兼司机愉快工作的老人,说明老都有为,那中年更应该有为的观点,再一次谈论自己对中年人工作生活的看法。此后,笔锋一转,作者不再纠结年龄问题,而是放开思绪,用中(刘禹锡)外(厄尼·J·泽林斯基)的诗与话,为文章做了最好的理论注解,完成了“联”的另一层意思:联想 。读到这里,除了感叹作者思路的开阔知识的丰富,还明显感受到一种精神:那种人到中年不放弃追求不放弃实现个人梦想的执着,那种有着个体情感体验、个体生命阅历、那种不断奋进不断努力的精神也弥漫文中,这就使文章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风格。 4、收结完美的“结”: 读后感最后的结束语,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结尾会简明扼要的总结全文,使文章主旨得以明确,从而升华“感”点。文末,作者感概的说“中年,唯有中年,才最有资格说,这是我的人生!”简洁明快的语言收结了全文,使主题“中年不悲哀”得以提升。 最后那句“还是要感谢梁实秋和董桥两位老先生——人生终归是需要点拨的”,与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遥相呼应,形成一个首尾照应的完整文本。作者对于笔下内容了然于心,做到了行于当行之处,收于该收之时。 5、比较研究的“比”:一般读后感多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阅读与体会,本文却是对不同作家同类题材的阅读与领会,这无意增加了写作的难度。但无论是台湾作家董桥还是大陆作家梁实秋(后去台湾),作者都能在阅读过程中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对接,无论《中年是下午茶》还是《中年》,作者都能平心静气的读出自己的感受,这点真的让人佩服。《中年》里,梁实秋说“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作者做到了。 《中年是下午茶》董桥诉说了中年的尴尬,《中年》里梁实秋讲述中年的从容,《中年不悲哀》中月楼则告诉我们中年还可以有更多追求,不要纠结与年龄的大小,不要沉湎于中年的烦劳,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让中年不再尴尬,让中年不再悲哀。好文! 石佛 中年就像一棵秋天的树——读了社长的文章,又读了杜若的评论,所以只有祝福两位优秀的女人了。 杜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的语言很美,很生动,很鲜活。比如:她说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不依不饶地把中年炸成了“废墟””;“这顿下午茶是揽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骨子里的叛逆破土而出……希望和梦想,也不是可以“榨”出汁的甘蔗,她分明长着坚实的翅膀,飞翔在心灵的天空”……不胜枚举。作者边读边议,让读者入境,跟着她一同阅读,一同感受,一同体悟。一篇本可以平平而叙的读后感,到了作者笔下却波澜起伏:她说董桥笔下的中年“冷得让人心头打颤……不由得,想哭。”“如此中年……还活个什么劲呢?”然后就峰回路转,带着读者去听梁实秋“不慌不忙娓娓道来”;也依然是一波三折,“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一张脸……皱纹撒出一面网……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到此“呜呼,我已笑不出来。”之后,又一次柳暗花明:“心温渐渐转暖”,再到“‘中年没有悲哀’,点睛之笔横空出世!”“于是,我听见先生豁朗的笑声,和着我心底的欢呼”将读者带到快乐的巅峰。作者笔底潇洒,笔下生花,对于诗词的引用都恰到好处,为文章增加了更多的美感。真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独上月楼 【江山编辑按语留存】中年到底是什么,莫衷一是,各有说辞。在梁实秋先生的眼里,中年有沉淀之美,而无老朽之衰,是美不胜收的人生阶段;在董桥的心里,中年是却是前不着天后不着店的年纪,是彻底的彷徨与无助的人生阶段,毫无安全感,整个一个透心凉。而实际上,每个人对于中年的体悟,与他的人生境遇密切相关,就好比南唐李煜亡国前的词作多是花间词,字里行间心情愉悦,无限风光,而亡国后的词作一扫轻浮,成一代词宗,却也只能问君能有几多愁。编者没有读过梁董二公的这两篇作品,但想必两人一定是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与阅历下写出来的。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在相同的境遇中,人的修为、理解力、心理平衡力等诸多因素往往更能让人对相同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豁达之人心胸开阔,深知有无相生、难易想成和福祸相倚的道理;悲观狭隘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线性的,透过某种悲凉和不足,便运用呆板的逻辑在心里无限放大,二者相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本篇赏析穿梭于梁董二人对中年的理解和定义之中,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受,更服膺于梁实秋先生浩瀚而睿智的中年领悟,一气呵成,直抒胸臆,乐观豁达,与吾辈同,编者倾情推荐。编辑:鸿渐于陵 小泥儿 我喜欢这句话:中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错过的都错过了,该失去的也都失去了。从此,告别盲目,告别冲动,告别功名利禄,告别你死我活,告别自欺欺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褒贬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中年已过,但总觉得秋天还远。 月楼姐说: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可我不能,我每天做不愿意做的事,和每天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十年“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人心终究不是蛇,为何要永远蛰伏在阴暗潮湿之处?总想把希望和梦想,“榨”出几滴甘蔗汁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人生中需要点播的,我的人生,我的中年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愿意不愿意都得快乐的走下去,努力活出秋的韵味!为姐姐闪颗星星! 空白 浩瀚银河,欢悦汇聚, 每个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星。 写作、阅读、乐活、创造、交友、寻梦 ……共同谱写你我的光芒。” 输入 银 河 悦 读 公 众 号 2、来稿请附个人生活照+百字以内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