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唐朝以前大臣们坐着,宋朝站着,明清下跪?道理其实很简单

 潇潇雨ekg9m5f4 2018-09-09

还是说,被削弱的是相权,其实这很符合历史的进程。过高的相权,会威胁皇权,从而引发政治斗争,这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相权的衰弱引发了文官集团的强盛,一人独治变成了文人共治,这是中国历史的自然走向,只不过被元清中断了而已。

到了宋代以后,君权加强,君臣关系被完全颠覆。尊卑思想更加严重,等级制度更加明显,从此以后就再也看不到皇帝对大臣行礼了。之后清朝更甚,大臣们觐见皇帝,只能跪着,而且必须以“奴才”自居,表明自己身份的低微,皇帝完全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但是到了刘邦时期,叔孙通就给刘邦制定了一套礼仪,凡是见到皇帝,都要提前“坐下”,然后抬起臀部,并且不许抬头看皇帝,有了跪拜礼的雏形。再演化,就成了几乎是趴下的姿势来行跪拜礼,这时候就要再倾倒上身,手臂支撑上身,甚至头部要触地。

唐朝皇帝像大哥,带着大家一起干,宋朝皇帝像父亲,跟臣子还是有点感情的,偶尔还能吵个架什么的,明朝皇帝就成了爷爷了,没什么道理可讲,清朝皇帝便成了主人,臣子都是奴才,而且做奴才还是你的光荣。读书人至此,什么尊严气节全部都没有了。

明朝时,规定朝臣上朝必须跪着,清朝时沿袭明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朝臣上朝时都得双手执笏,主要是为了把上奏的话记载笏板上以作提醒。不同的官员笏板材质不同。唐朝规定五品之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下就不用执笏,清代就彻底废除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