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郑辟疆开创了蚕丝实业教育, 改良土种土丝, 普及科学育蚕, 在农村推行集约化生产经营一一蚕丝合作社, 将现代机械和技术引进农村工业经济的先河。文章记述了郑辟疆为振兴中国蚕丝业贡献毕生的经历与业绩。
郑辟疆(1550—1969),字紫卿,原籍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光绪二十八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蚕学馆第三届, 留校任教。翌年, 东渡日本考察留学,
就读于长崎农林高等专门学校蚕业科。 学成回国, 母校、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及山东青州蚕桑学堂争相延聘。郑考虑到在日本育成之新山桑适于该处旱地栽种, 乃应聘赴鲁。执教期间, 摒弃旧教材,
结合国情, 编出我国第一套蚕丝教科书, 如《桑树栽培》、《蚕体解剖》、《蚕体生理》、《蚕体病理》、《养蚕法》、《蚕种制造》、《制丝》和《蚕丝概论》等。1916年起, 陆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培育的新山桑在青州五县普遍推广。 1918年1月, 应蚕学馆同窗、报人史量才之请南下就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第三任) 校长。就任伊始锐意改革封建旧习, 主张男女平等, 提倡实业教育。在黄炎培、史量才撰写的原校歌歌词基础上加进了“……实业教育此提倡, 意法日本, 继起竞争, 挽回利权谁之任? ”之句, 以激发师生重振中华蚕丝业雄风的决心。 清末民初, 日本生丝外销超过我国, 华丝在国际市场上之地盘日趋缩小, 主要原因是沿用土种, 加以饲育方法不科学, 致种性退化, 茧质下降。20年代初, 蚕病蔓延, 日益严重, 几至不能制种。郑校长深悟教育必须与生产相结合, 遂改学院式教学为实践教育, 将育种实习列为重点, 增扩课时, 加强指导。1921年学校设立原种部,推行三级制种生产制度, 生产原种、原原种, 致力于新蚕种业的发展。1922年, 设立试验部, 负责地方品种的选育、引进品种的驯化和蚕病的防治等。同年, 1923年, 学校增设推广部, 师生步出校门, 走向社会, 推广改良蚕种, 推行消毒防病、共同催青、稚蚕共育等饲育新法。是年冬, 经过充分准备, 组织首次下乡宣传, 携带桑、丝、种、具(蚕具) 和改良木制缫丝车等标本、实物、模型、图表等, 由郑校长亲自率领, 到吴江县震泽、严墓两个区六个乡巡回宣传展览。每至一处, 1925年郑校长又在该镇开办制丝改良传习所, 使用女蚕校的改良木制脚踏缫丝车进行改良缫丝培训, 前后两期共70余人。 先生在家乡首先推行的养蚕缫丝改革的实践活动, 当时被誉称为土种革命和土丝改良运动。不久, 即推及吴县、无锡、常州、江阴及苏南各地, 蚕桑指导所、蚕丝改进社等如雨后春笋, 蓬勃兴起, 他提出的“蚕病可以毁家,消毒可以丰收”的口号在广大蚕区深入人心, 家喻户晓。 在土丝改良运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 1929年初, 在郑校长的支持下, 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成立,先生预见到土丝必然会被厂丝所取代, 机械缫丝是发展农村蚕丝业的必由之路, 从资金、设备、技术各方面全力支援, 慨然将女蚕校内闲置的全套小丝厂机械设备(原系爱国华侨欧谭惠然女土所赠) 拨给使用。 1926年, 由先生胞妹郑蓉镜出面邀请日本制种专家白泽干来华, 在校内修建人造水库, 与先生合作培育秋蚕种。次年培育成功。下二年人工孵化改良秋蚕在太湖沿岸各处大面积推广, 普遍获得丰收。以后又育成夏蚕种, 早秋蚕种。从而一年可养四期蚕, 使夏秋盛期桑叶得以充分利用。先生与白泽干两人在育种合作研究过程中建立的友情, 诚笃至深。解放后日本老专家曾再次来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讲学研究, 尊称辟疆先生为“蚕业界圣人”。 有了优良蚕种, 还需精良的加工技术。1929年, 女蚕校增设制丝科, 并筹建实习工场,
以期培养人才和从事制丝实验。 辟疆先生应无锡永泰、乾生两丝厂之请,协助该两厂进行初步技术改造, 将缫丝机的大域全部改成小域。1934年, 继又应瑞纶丝厂厂主吴申伯之请, 对该厂进行全面改造,根据合同, 瑞纶丝厂改名为玉祁制丝所,
郑校长派出以费达生为首的学校推广部和制丝科师生前往无锡县玉祁镇履约。经过改造,物耗降低, 效益提高, 厂丝平均质量从C 级跃升至A 级, “金锚牌”厂丝在国际市场上被刮目相看。 1935年秋, 柳亚子、何香凝、谭熙鸿三人慕名前往视察, 赞赏之余, 柳亚子题写了“本有蚕桑利田野, 行看衣被遍寰赢”的对联, 何题了“实业救国”的横匾。 1934年, 吴江震丰缫丝厂停产。次年,女蚕校接手租赁, 更名为震泽制丝所。鉴于当时茧价低落;茧源稀少, 郑校长审时度势,改弦易辙, 改变自营方针, 转营以广大蚕业合作社为对象的代烘代缫业务, 使工厂利益与蚕民利益相结合, 从而使生产纳入正轨。当年, 产厂丝1200担, 为创建(1929年) 以来的最高纪录。1937年4月震泽制丝所一个车间的坐缫车全部改为国产寰球式立缫车。1936年, 郑校长为平望制丝所筹集建设资金, 向上海新华银行贷款七万余元, 翌年6月开工, 装有寰球式立缫车60台, 日制煮茧机、烘茧机各一台, 规模虽小, 设备先进,他立意要把平望制丝所办成模范缫丝厂。 郑校长还对烘茧、煮茧、检验设备加以改进, 并力主在蚕区推广循环式自动烘茧机,以取代农村土灶。 30年代, 先生在蚕丝事业上颇多建树,声望日高。1934年任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进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蚕业改进管理委员会委员, 还兼任江苏省立无锡蚕丝试验场第一任场长。沦陷之初, 女蚕校遭到严重破坏, 玉祁、震泽、平望三制丝所俱毁于战火, 先生在苏南开创的各项事业毁于一旦。1938年春, 先生赴上海召集逃亡教师学生三十余人, 勉力复课。后严词拒绝伪江苏省政府的游说拉拢,毅然带领部分师生转移四川。 1939年9月, 四川乐山蚕丝实验区成立,辟疆先生就任顾问。乐山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 适桑宜蚕, 桑叶大如芭蕉, 先生将在苏南地区推行的一套生丝改良办法应用于川南,行之有效。在区内乐山、青神、眉山、犍为、井研、峨眉、夹江七县遍设养蚕指导所, 另外还设桑苗圃七处, 蚕种场两处, 培育并推广秋蚕种。帮助华新、凤翔两丝厂进行改造, 全部更新为女蚕式缫丝机。与此同时,蚕校(称为川校)复校, 在当地招生开课,设蚕茧、制丝各一个班, 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在大后方6年间, 经费支絀, 物质环境艰困, 先生竭尽辛劳, 使川南蚕丝事业大有改观。 抗战胜利后, 郑老只身重归故里, 满目疮痍, 校园荒凉, 机器设备荡然无存, 老校长巳达花甲之年, 仍四方奔走呼吁, 号召校友捐献支援,
才勉能复校, 少量招生, 但未恢复到战前规模。 学校复建时, 盖了一座小礼堂, 鉴于老校长为学校苦心孤诣, 呕心沥血, 同仁们建议用其号命名为“紫卿堂”, 先生力辞, 亲自命名为西陵堂, 在其自撰的《西陵堂记》中写道: “命名紫卿堂, 予以不敢当此,爰题为西陵堂……
实为四千年前蚕政创举, 值得吾人纪念, 愿吾蚕业同志咸能继西陵遗教而光大之。” 1946年, 郑老就任中国蚕丝公司董事;1948年, 任中国蚕丝协会委员期间, 曾在多种场合联络各方, 设法筹集资金, 规划重建玉祁等三处制丝所, 终因物价飞涨, 经费短缺, 而未能如愿。 辟疆先生光明磊落, 忍辱负重, 兢兢业业于复兴和发展祖国蚕桑事业, 功高德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十分器重先生为人, 并委之以重任。先后担任过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长(从女蚕校起, 连任此职达51年之久, 为我国教育史上所罕见)、苏州丝绸工学院院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苏南行署委员、江苏省一届人大代表、省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三届政协常委、中国蚕桑学会第一届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桑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等要职。1956年, 郑辟疆加入九三学社。 数十年来, 1960年, 老校长巳八秩之年, 在他亲自领导和参与下, 我国第一台D101定纤自动缫丝机研制成功, 是为我国缫丝机械的第三次重大革新。至今, 该机仍是我国缫丝工业中之主机。郑老虽年事日高, 仍专心于学术研究, 校释出版了《蚕桑辑要》、《幽风广义》、《广蚕桑辑要》和《野蚕录》等书。 郑老于 生存无止境, 好比油灯尽。 油尽灯自灭, 永别无需惜。 遗体付火化, 灰尽一扫光。 寿丧是喜事, 大家都欢欣。 一生无贡石, 未尽人民责。 徒餐三百献, 无以报农人。 原载《丝绸》1990年第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