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惆怅(第四篇 远嫁南匈奴的王昭君)

 陆一2 2018-09-09
​      《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后宫佳丽过多,元帝无法得见,故而命令画工将佳丽逐个绘制肖像。没想到宫廷画师毛延寿是利禄之徒,要佳丽们送其昂贵的财物,方可将其画的美丽一点,否则只能草率画几笔。王昭君,这个出生于湖北的民间女子,无厚重资财送于毛画家。史书记载:不肯,遂丑化之,使其不得见御。元帝无缘得见沉鱼落雁的王昭君。

​哎,这个情形,貌似今天的各大选美活动、模特评选活动。怪不得这几年的港姐前三名,以及各地选美的前三名,都是无法入眼的。后面是否也有“毛延寿”们在作祟呢?看来潜规则代代相传啊。不过今天正好反过来了,众多的“东施们”把色留给了大亨们,把丑展示给了大众。

为了尊重这些佳丽们,此处不贴图了

我们做个假设(当然历史容不得假设),当时王昭君贿赂了毛延寿,也得到了汉元帝的召见,哪还会有今天家喻户晓的昭君出塞吗?也许元帝后宫多了一个“深怨锁清秋”宫女,情形有如:大唐元稹的《行宫》里描述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当然王昭君,闲坐时说的不是玄宗只能是汉元帝了。可是,远嫁匈奴的昭君,博得了众多名誉的同时,她快乐吗? 她幸福吗?

王昭君,这个在中国大地是个家喻户晓的古代人物,大家想到都是:昭君出塞,英雄美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汉匈民族的友好使者,等等众多溢美之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播出的罗嘉良、李彩桦主演的《昭君出塞》更是将那段凄美的昭君怨演绎成昭君和呼韩邪单于一见钟情的旷古爱情故事,昭君在京城与化装成汉人的呼韩邪偶遇,由此引发一连贯的浪漫的“英雄救美”爱情故事。作为一部求市场效果的电视剧,无疑是成功的,如果从历史真相角度来看,则是难以接受的,虽然历史是无真相,但是也不能这么得无厘头吧。


坐在单于大帐中的王昭君弹奏的一曲琵琶曲,究竟是夫唱妇随的和谐曲,还是一曲哀怨的昭君怨呢?

接近真实的王昭君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满眼中充满的是无尽的思乡和哀怨(昆曲中很多这样飘渺的眼神,让人心碎


常言道:红颜薄命,昭君美女也不能免俗。抱歉,请原谅我用“美女”这一对昭君稍带不敬的称呼,我对远嫁西域或匈奴的每一个汉家公主,都是带有深深的敬意,并不因为我的刘姓“皇室后裔”身份。作为维护农耕文明和平、安宁的使者,远嫁天涯且和农耕文化、生活方式、纲常伦理(昭君依然遵守草原的收继婚制度,再次下嫁给其首任丈夫呼韩邪和另外匈奴女子所生之子,也就是昭君的继子)等都完全相悖的异域他乡,这些汉家公主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荣辱,今天的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对她们致以十二分的敬意和感激。没有她们羸弱的身躯,中原大地也许会增加更多的杀戮,会有更多的家庭要为戍边而支离破碎,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是男儿,因该是承担保家卫国的天然职责,也应该是维护国家的钢铁长城的中坚力量。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依靠柔弱的女子去代表国家和亲,想必作为一国之君的大汉之君们,甚至也包括每一个民众的内心深处也是有着深深的阵痛吧。

李白《王昭君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诗人的一句“独留青冢向黄昏”,道出了千古文人对这位千里出塞的汉家女子凄婉的一生,落日的余晖照耀着大漠草原上的那尊孤零零青冢,九泉之下的昭君是否还在弹奏着那曲响彻千年的《出塞曲》?


独留青冢向黄昏

到了近代,却有诗叹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汉武帝不同意,卫青、霍去病也不同意!热血男儿们更不能同意(谈历史,应该要回到那个历史时刻)

可叹,这么多“水”做的汉家女子,多舛的命运!

下一篇,将把焦点转移到娶了我们众多汉家公主的匈奴民族身上,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