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试错”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出错就意味着失败,我们不允许自己轻易失败,也不允许孩子犯错。 可是,犯错误是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必然经历,聪明的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利用“错误”去教育和帮助孩子。 周末出门的时候,我看到一对母女在亲子活动区一起搭着积木。女孩三四岁的年纪,正摸索着想把一块大积木放到最上面。
孩子的妈妈看着不对劲,连忙夺过孩子手里的积木,说道:“你这样搭是错的,积木会塌掉的。” 说着她拿起一块小积木放在了正确位置,女孩看着撇撇嘴,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女孩又拿着一块大积木想往上堆,孩子妈妈再一次拦下:“这样不对,大的积木不能放上面。”
在妈妈几次的“帮助”下,积木很快搭建成功,但女孩一脸茫然,她可能到最后也没能理解为什么大积木不能放在上面。
其实,小孩子搭错积木的后果只是重新再搭一遍,为什么父母就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错呢?当他们自己尝试过之后,就会牢牢记住:大块的积木堆在上面容易塌掉。以后也就不会轻易再将大积木堆在上面了。 很多事情皆是如此,家长们应该看重的,并不是孩子有没有犯错,而是孩子可以从这次犯错从学到什么,这样以后再遇见这样的事情,就会主动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我们从小不被允许犯错,如今也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所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做不行”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我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全部都传授给孩子,让他们日后的人生一帆风顺,永远不会犯错。
这样做看似可以帮助孩子,仿佛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待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成长。但是,这也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将他们禁锢在了牢笼里,僵化了思维。很多孩子也许知道了“不能这么做”,但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曾说:
如果父母因为担心孩子犯错,就剥夺一切孩子尝试的机会,那孩子如何才能真正成长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曾提出: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说过:
没有犯错的经验,孩子就没有成长和进步。
让孩子自我改正 美国心理学者戴维.麦克米伦和詹姆斯.奥斯汀曾经对一些大孩子做过这样的一项心理学实验。 他们召集了一些孩子说要对他们进行考试,并且安排了一个已经考过的孩子进入课室,给其他孩子透露答案。随后,实验人员在给这些孩子发卷时,问他们有没有提前得知答案。有些孩子没有撒谎说“有”,有些孩子撒谎了说“没有”。 到测试结束后,实验人员说:“测试结束,你们可以离开,但如果你们有空,能否帮忙为一些试卷评分?”结果,没撒谎的孩子只多付出了2分钟,那些撒谎的孩子竟然多付出了63分钟。这说明,内疚的孩子有弥补的心理倾向。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有两个同学带来了孩子。 两个小男孩都是6岁左右。正在大家聊得起兴,突然“嘭”的一声,两颗小石头打碎了饭店房间里的电视机屏幕。小男孩们一脸惊恐,两个孩子的家长跟饭店老板做了协商赔了款。 接着同学A一把把儿子拽到跟前,压低声音吼:“混账,你知道你老爸赔了多少钱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小男孩被爸爸的语气吓了一跳,声音颤抖地跟爸爸一会解释说电视屏幕质量差,一会说弹弓失控,一会又说是被另外一个孩子怂恿的,最后A很生气,狠狠打了儿子的手掌,最后孩子被关进厕所。 而同学B把儿子带到外面,没多久父子俩平静地回到座位。这时,刚教训完儿子的A问B为什么没有教训孩子。B说,儿子已经表示自己很内疚很后悔,他不仅答应以后再也不破坏东西,还答应回家后帮爸爸洗车,所以自己已经原谅了儿子。而这时,小A的儿子还被关在厕所内嚎哭。 有些父母会说,只有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才会产生内疚心理吧?那些顽劣的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 真的是这样吗? 1.记住:被打骂的孩子少内疚情绪
聪明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会控制好情绪。
在一档节目中,陶虹分享了自己和女儿的故事。
有一次出门前,女儿不小心把一杯牛奶洒在了地上,陶虹急了,冲上去斥责一通:“你怎么回事啊?”
她回过头看了一眼女儿,发现女儿被她吓得一哆嗦,此刻正呆呆地看着她。
陶虹立刻反应过来自己做错了,主持人问她错在哪儿了,她回答:“如果妈妈都不能包容孩子犯错,那这个世界上,谁还会包容孩子?” 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陶虹就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她走过去抱住女儿,安慰道:“害怕了吧,没事没事。”孩子扑到她怀里大哭起来。
陶虹说,她不希望在女儿的印象中留下的,是妈妈不允许我犯错的记忆。
聪明的家长,不会过分责备一个无意犯错的孩子。 因为他们知道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犯了错,才能保证下次不出错。 孩子也会明白,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及时改正。
Michael钱儿频道的主笔钱儿妈,曾经说过自己育儿的经验。
给孩子买了一个新的玩具,孩子非要带去学校。根据她的判断,孩子的玩具只要带出门,多半会丢。 于是她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孩子,让他别带出去。但孩子始终固执地坚持去哪儿都要带着这个玩具。
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孩子爸爸说:
那天回到家,孩子果然弄丢了玩具。
但她发现,从那天开始,孩子出门前都会自己权衡带什么玩具:身上有散件的不带,个头特别小的不带,容易折断损坏的不带。
出门在外时,他也会主动跟妈妈商量:我带着这个放在车上可以吗?我拿着它去游乐场,放到妈妈包里可以吗? 她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苦口婆心”其实是种又笨拙又收效甚微的沟通方式。孩子未必能理解你的用心,还觉得自己受到了约束。直接让他自己去犯错,尝尝犯错的苦头,比说教有用得多。 ![]() ![]() 在《妈妈是什么》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对世界全然陌生的孩子,在认识和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错误。 从犯错到改错,从解决错误到规避错误,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