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各个行当生.旦.净.丑等犹如宴席上的各种菜肴,如冷盘,热炒,清蒸.时蔬.素汤等,欣赏一台大戏就如同享用一次盛宴,丰富多彩,绝不使人觉得单调。而各行当的各种流派,又如同种菜肴可以有不同的烧法,而且可有各种口味,如鱼有川菜.淮杨.粵菜等多种做法,以适合不同人群的口味。当然也有戏迷对各种流派都很喜欢,譬如本人对生行的各种流派都很欣赏,对旦角的大部分流派也相当喜爱。 同样的段子用不同的风格和味道演唱,这就是流派。这与有些歌曲既可以用美声唱法,又可以用民族唱法,还可以用通俗唱法或原生态唱法演绎有点类似。举个例子,"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张敏明和费玉清都常唱,有的听众喜欢张敏明,有的听众则比较喜欢费玉清,还有的观众两个人唱的都喜欢。流派的形成由于艺术家天然条件不同和学习过程各异自然而然的,一般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成的。演员学戏,老师会根据他的自然条件建议他学哪个行当的哪个流派比较适合,再结合自己的喜爰而确定学习方向。 流派的传承,要摒弃门户之见,有些京剧新秀,为了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会先后拜几个师傅,有的师傅还分属不同的流派,这是可以的,而且值得提倡。例如著名京剧演员马长礼,就先后向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学过戏,他的艺术造诣后来达到很高的境界;言少朋师承父亲言菊朋,他与夫人张少楼都是言派笫一代传人,但言少朋曾经正儿八经拜过马连良为师学过马派的。有的演员是可从兼称流派的,例如于魁智有时称他杨派,有时称他余派,都对;于应该最初是学楊的,但他的嗓音条件很好,余派戏也可以唱,他某些方面已超过前辈,可以说是既杨既余,又非杨非余,超杨超余。 有些流派区别并不是很大,或者尚有师承关系,如须生的余派和杨派,言派和奚派,旦角的梅派和尚派,小生的姜派和叶派等,在行腔,发音位置,保留剧目等方面同多异少。在一些小剧团,分工没大剧团那么细,甚至行当都不是太全,所以在其中工作的演员,可能可以会唱几个流派的戏,但又不特别像某个流派,似是而非,甚至还要反串别的行当,有时还要跑龙套,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生存的需要。 有的演员确实很有才华,学什么像什么,会唱几个流派的戏。如北京京剧院的杜镇杰会唱余.马.言.谭四个流派的戏;朱强则会唱谭.杨.言.奚.马.麒六个流派的戏,而他本人是工马派的;贵州京剧团的侯丹梅,梅.尚,程.荀都能学;上海京剧院的史依弘本是梅派大青衣,武功底子也很好很好,而且也会唱程派的戏,还能反串老生;天津京剧院的当红旦角王艳,梅派戏.王派戏.尚派戏都唱得很好;北京京剧院的年青演员吴昊颐梅派戏.赵派戏都能演;国家京剧院的小生演员宋小川本工戏是叶派小生,但能反串梅.尚.程.荀各派旦角的戏,唯妙唯俏;国家京剧院的丑角演员徐孟轲,也会反串多个行当流派的戏。 在有些大型戏曲晚会上,有时有意安好几个不同流派的演员同时演某一段戏,轮着唱,使观众同时可以欣赏到几个流派的风采和味道,甚是有趣。还有就是京剧戏迷不要错过央视戏曲频道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播出的"戏迷家庭"和封箱戏,那里流派分呈,更有众京剧名家的反串,真是美不胜收,妙趣横生。 中央戏曲学院在开办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基础上,又开办了京剧流派传承班,真是又做了一件好事,以学校办学的方法,传承发扬流派艺术,效果会大大好于过去仅靠师徒相传的方式,值得继续做下去。 行当和流派,使国粹京剧丰富多彩,韵味绵长! 茅山一杰自注:仅用文字叙述京剧流派,很显苍白乏味,如配以音频视频资料效果将好多了,因为京剧的唱腔只有通过耳听才能真正领会其中三味,只是课件制作水平太差,暂时无法奉献,日后会有机会。资料不多,仅凭记忆,差错疏漏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茅山一杰还认为,目前政府对京剧事业很支持,电视.网络等新媒介对京剧的传搐和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开办,对传播和普及京剧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剧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春天。京剧至所以没有清朝末年.民国时期.解放初期那么火那么盛,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了,人们的娱乐活动方式增多,艺术欣赏的渠道也变多了,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欣赏习惯也有所改变了。京剧要繁荣要普及,必须培育观众,自身的改革是必须的。 补充:国家京剧院又有大批年青的京剧演员录入,有的相当优秀。如梅派青衣付佳.叶派小生张兵.袁派花脸顾谦等,后生可爱可嘉可喜可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