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三大电影节登顶不止一次的导演及其影片

 莲心依依638 2018-09-09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电影节,它们是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和影展影片质量最高的电影节。三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戛纳电影节艺术和商业并重,柏林电影节更关注影片的政治和社会属性,而威尼斯电影节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和创新。实际上电影节创立之初,最高奖项的名字不是现在众所周知的那样,像戛纳金棕榈奖前身是金鸭奖,1957年定下来叫做金棕榈奖,威尼斯金狮奖前身是最佳国际影片奖,自1949年后确定现在的金狮奖名字,而柏林金熊奖一开始就用这个名字,但第一届金熊奖颁给了四部影片,分别是金熊奖最佳剧情片、金熊奖最佳音乐片、金熊奖最佳犯罪或冒险片和金熊奖最佳喜剧片。不管名字如何变化,实际上他们都是等同的既最高奖项,那么我们在本文中就统一一下名字,所有的戛纳电影节最高奖一律称作金棕榈奖,同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统称为金狮奖,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为金熊奖。戛纳电影节自1946年第一届至今共举办了共69届,威尼斯电影节自1932年第一届至今共举办了73届,而柏林电影节自1951年第一届至今共举办了66届。能在三大电影上不止一次登顶的导演不算太多,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这些导演们和他们的获奖影片。【全满贯(1x金棕榈,1x金狮和1x金熊)】

截止到目前只有三位导演拿了全满贯,第一位是意大利的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他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全满贯,电影由传统走入现代的旗手,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探索者。第二位全满贯得主是美国独立电影大师罗伯特·奥特曼,老人家对群戏具有超群的控制和驾驭的能力。第三位全满贯得主是亨利-乔治·克鲁佐,不过这里有一点特殊性,可能要稍稍提一下三大电影节的门规,众所周知,如果一部影片参加了某一个电影节,就不可以去参加其它两个中的任何一个电影节了。这是一项严格的但不成文的规定,可是电影节刚刚创立的前些年是没有这样的限制的,所以亨利-乔治·克鲁佐的《恐惧的代价》在1953年既参加了戛纳电影节也参加了柏林电影节,并且都摘得了最高奖项,加上前面他在1949年凭《情妇玛侬》封神威尼斯电影节,他也实现了全满贯的壮举。1、《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7 第20届戛纳金棕榈奖

似是而非的谋杀案,没有网球的比赛,安东尼奥尼最好的影片,虚无的哲学与电影的互文。2、《红色沙漠》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4 第29届威尼斯金狮奖

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彩色片,画面色彩随着女主的心情而变换,人们走不出精神的荒漠。3、《夜》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1 第11届柏林金熊奖

现代社会情感的疏离,人与人沟通的鸿沟,人们精神的荒原与孤岛,迷茫,抑郁和彷徨的人们散点般的营造了影片谜一样的氛围。4、《陆军野战医院》罗伯特.奥特曼 1970 第23届戛纳金棕榈奖

没有硝烟的战争片,荒诞,无厘头的行为和幽默的剧情对战争进行着讽刺。5、《人生交叉点》罗伯特.奥特曼 1993 第50届威尼斯金狮奖

内容庞杂,人物众多的洛杉矶的浮世绘,奥特曼强大的群戏控制力,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没有结局的结局。6、《西塞英雄谱》罗伯特·奥特曼 1976 第26届柏林金熊奖

通过水牛比尔剧团的巡回演出,描绘了19世纪末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历史和社会波澜壮阔的画卷。7、《恐惧的代价》亨利-乔治·克鲁佐 1953 第6届戛纳金棕榈奖/第3届柏林金熊奖

紧张气氛控制一流的影片,唯一一个让希区柯克妒忌的悬念电影大师。8、《情妇玛侬》亨利-乔治·克鲁佐 1949 第14届威尼斯金狮奖

二战后法国女性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男女情欲纠葛的大胆描写也算开了先河,同时拉开了战后此类影片的序幕。【4次(2x金狮 & 2x金熊)】

4次登顶三大电影节的导演目前只有一人-李安,而且他也是两夺金熊历史第一人。在电影中,他游刃有余的驾驭着东西方的文化,唯一的遗憾是还没有折桂戛纳电影节。1、《断背山》李安 2005 第62届威尼斯金狮奖

缠绵悱恻的同性爱情故事,只有李安才能把这部影片处理的如此的东方。2、《色,戒》李安 2007 第64届威尼斯金狮奖

不好说此片是成就了汤唯,还是毁了她。3、《喜宴》李安 1993 第40届柏林金熊奖

同性之爱,东西方文化传统碰撞和交融,李安前期作品的巅峰。4、《理智与情感》李安 1995 第46届柏林金熊奖

如此地道的英伦故事,李安把握的如此准确,也彰显了他对西方文化的透彻理解。【3次(2x金狮 & 1x金棕榈或2x金狮 & 1x金熊)】

共有3位导演获此殊荣,路易·马勒(法国)、安德烈·卡耶特(法国)和张艺谋(中国)。1、《寂静的世界》路易·马勒 1956 第9届戛纳金棕榈奖

神奇的海洋生物和美伦美奂海底世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又对立关系的思考。2、《大西洋城》路易·马勒 1980 第37届威尼斯金狮奖

新旧时代交替下的大西洋城,情感与理智的碰撞,生活与感情的依托,在这个孕育着希望的城市上演。3、《孩子们,再见》路易·马勒 1987 第44届威尼斯金狮奖

二战期间法国男孩和犹太男孩的友谊跨越了民族,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给当时处于战争笼罩下的冷酷的世界添了一丝丝暖意。4、《裁判终结》安德烈·卡耶特 1950 第15届威尼斯金狮奖/第1届柏林金熊奖

细腻的表现手法,精彩的法庭戏,来自各个阶层的陪审团成员设置,真挚的情感演绎,影片对当时的社会问题通过法庭戏进行了探讨。5、《横渡莱茵河》安德烈·卡耶特 1960 第25届威尼斯金狮奖

法国战俘融入了德国农村的生活,描写着战争外两国人民的相处从充满敌意、接纳和融洽的相处。6、《秋菊打官司》张艺谋 1992 第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执拗的农村女子,不畏权势誓为受伤丈夫讨回公道。7、《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 1999 第50届威尼斯金狮奖

张艺谋最好的影片,非职业演员,一根筋的乡村教师的偏执的去寻找不来上学的孩子,她可能不了解什么是责任,但她用行动来兑现着她的承诺。8、《红高粱》张艺谋 1988 第38届柏林金熊奖

张艺谋开始受国际瞩目的影片,大红色彩的大胆应用,粗糙质朴的西北大地的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艺术写照。【2次(1x金棕榈 & 1x金狮)】

共有9位导演,他们分别是,黑泽明(日本)、罗伯托·罗西里尼 (意大利)、维姆·文德斯(德国)、路易斯·布努埃尔 (西班牙)、卢奇诺·维斯康蒂(意大利)、迈克·李 (英国)、埃曼诺·奥尔米 (意大利)、雷纳托·卡斯特拉尼(意大利)和弗朗西斯科·罗西(意大利)。1、《影武者》黑泽明 1980 第33届戛纳金棕榈奖

宏大的场面,完美的构图,华丽的服装,此片影响了徐克和程小东的《东方不败》系列。2、《罗生门》黑泽明 1951第16届威尼斯金狮奖

由此片开始,国际开始关注日本电影,多角度重复叙事电影的先驱,“罗生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名词,来形容对事情真相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和多方各执一词的情况。3、《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伯托·罗西里尼 1946 第1届戛纳金棕榈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篇之作。4、《德拉·罗维莱将军》罗伯托·罗西里尼 1959 第24届威尼斯金狮奖

历史洪流中的卑微小人物,不能掌握自已的命运而随波逐流,但民众的名族大义感染了他,使他的精神得到升华,而投身革命。5、《德州巴黎》维姆·文德斯 1984 第37届戛纳金棕榈奖

内心与情感的漫漫旅程,孤独的人们永远在路上,一路寻找可能就是他们的目标和终点。6、《事物的状态》维姆·文德斯 1982 第39届威尼斯金狮奖

十分松散的结构,极弱的故事性,悬疑而令人迷惑的气氛和基调,偶然事件的必然性存在。7、《维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尔 1961 第14届戛纳金棕榈奖

宗教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背离,影片对宗教的伪善无情的反讽。8、《白日美人》路易斯·布努埃尔 1967 第32届威尼斯金狮奖

人类双重性格的探讨,人性阴暗面的有力剖析和批判。9、《豹》卢奇诺·维斯康蒂 1963 第16届戛纳金棕榈奖

维斯康诺之后,没有人再能拍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影片,可能与他贵族的出身是离不开的。10、《北斗七星》卢奇诺·维斯康蒂 1965 第30届威尼斯金狮奖

古希腊悲剧的现代演绎。11、《秘密和谎言》迈克·李 1996 第49届戛纳金棕榈奖

生活中的秘密和谎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细致生活化的银幕呈现。12、《维拉·德雷克》迈克·李 2004 第61届威尼斯金狮奖

善行未必结善果,无知的善良,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光辉抵不过现实残酷的法律。13、《木屐树》埃曼诺·奥尔米 1978 第31届戛纳金棕榈奖

复古的剧情,克制的叙事和摄影,接近纪录片的生活流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意大利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14、《圣饮者传奇》埃曼诺·奥尔米 1988 第45届威尼斯金狮奖

一个罪人追寻救赎的历程,反省,沉沦再反省……15、《两分钱的希望》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2第5届戛纳金棕榈奖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喜剧的完美结合。16、《罗密欧与朱丽叶》雷纳托·卡斯特拉尼 1954 第19届威尼斯金狮奖

舞台感强,对白精彩,完美再现莎士比亚的经典。17、《马蒂事件》弗朗西斯科·罗西 1971 第25届戛纳金棕榈奖

战后意大利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个人,媒体,资本和政治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18、《城市上空的魔掌》弗朗西斯科·罗西 1963 第28届威尼斯金狮奖

意大利政府与地产商相勾结,很有现实意义,意大利写实主义政治电影的先驱。【2次(1x金棕榈 & 1x金熊)】

共有7位导演,他们分别是,Leopold Lindtberg(瑞士)、塔维安尼兄弟(意大利)、罗曼·波兰斯基(波兰)、泰伦斯·马力克 (美国)、大卫·里恩(英国)、维托里奥·德·西卡(意大利)和科斯塔·盖维拉斯(希腊)。1、《最后的机会》Leopold Lindtberg 1946 第5届戛纳金棕榈奖

早期的二战战俘越狱片,对后期的越狱片或多或少有些启发的作用。2、《四人吉普》Leopold Lindtberg 1950第1届柏林金熊奖

影片拍摄于战后国际局势和意识形态角力的历史大背景下,这也不可避免在视角和话语权上产生偏向性,但四个巡逻士兵对于女主夫妇的出手相助超越了国家与政治,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3、《我父我主》保罗·塔维安尼, 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1977第30届戛纳金棕榈奖

穷乡僻壤下牧羊人在父亲的权威下,如何由一个懵懂少年到语言学家的人生轨迹,不乏幽默的片段设计让影片不至于太过沉闷。4、《凯撒必须死》保罗·塔维安尼, 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2012第62届柏林金熊奖

由监狱的囚犯来演绎戏剧,戏剧落幕,但人生继续,认识了戏剧才体会真正的牢房是什么。5、《钢琴家》罗曼·波兰斯基 2002第50届戛纳金棕榈奖

二战犹太人悲惨境遇大写实,没有戏剧性的描写,没有催人泪下的煽情,平静的镜头下暗流涌动,人类才是残害自己的凶手。6、《荒岛惊魂》罗曼·波兰斯基 1966 第16届柏林金熊奖

荒诞的现实风格,男女关系情感复杂性的戏剧化演绎。7、《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利克 2011第64届戛纳金棕榈奖

宏大的生命起源和人类的情感的探讨透过马利克深邃的镜头缓缓的呈现,让我们体会到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伟大。8、《细细的红线》泰伦斯·马力克 1998 第49届柏林金熊奖

无论剧情,节奏都十分克制的反战片,战争的另类解读。9、《相见恨晚》大卫·里恩 1946 第1届戛纳金棕榈奖

颇有东方隐忍,含蓄,欲说还休的意境,不完美的结局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10、《霍布森的选择》大卫·里恩 1954第4届柏林金熊奖

女大不中留,父女斗法的轻喜剧,耐看。11、《米兰的奇迹》维托里奥·德·西卡 1951第4届戛纳金棕榈奖

导演细腻的笔触透着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关怀,真善美的歌颂,战后重建家园的信心和愿望使人们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12、《费尼兹花园》维托里奥·德·西卡 1970 第21届柏林金熊奖

鸵鸟心态的一家犹太富人,试图躲在自家花园来躲避战争。13、《失踪》科斯塔·加夫拉斯 1982第35届戛纳金棕榈奖

政治惊险片的一大杰作。14、《八音盒》科斯塔·加华斯 1989 第40届柏林金熊奖

历史的罪行,真相的残酷,父女情何去何从?【2次(1x金狮 & 1x金熊)】

共有5位导演, 他们分别是,让-吕克·戈达尔(法国)、萨蒂亚吉特·雷伊(印度)、约翰·卡索维茨(美国)、贾法·帕纳西(伊朗)和吉安弗兰科·罗西(意大利)。1、《芳名卡门》让·吕克·戈达尔 1983 第40届威尼斯金狮奖

当年评委会主席贝纳多·贝托里奇在电影节开幕之初就打算送戈达尔一个人情,幸好影片质量配得上这个奖项。2、《阿尔法城》让-吕克·戈达尔 1965第15届柏林金熊奖

戈达尔的另类科幻片。3、《大河之歌》萨蒂亚吉特·雷伊 1957 第22届威尼斯金狮奖

阿普成长为少年的坎坷经历,父亲逝世,母子的相依为命到前途的争执,最后的离乡远行,独留母亲对儿子无限牵挂和思念。4、《遥远的雷声》萨蒂亚吉特·雷伊 1973 第23届柏林金熊奖

印度国家危难时期,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和善恶美丑的纪实性的书写。5、《葛洛丽娅》约翰·卡萨维兹 1980 第37届威尼斯金狮奖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原型影片,生活化的语言演绎戏剧化的杀手电影。6、《爱的激流》约翰·卡索维茨 1984 第30届柏林金熊奖

美国独立电影宗师卡索维茨的集大成之作,颓废的色彩,消极的态度,爱的真切,垂死挣扎到绝望自杀,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关怀。7、《生命的圆圈》贾法·帕纳西 2000 第57届威尼斯金狮奖

环状叙事结构,七个各有各问题的女人,伊朗社会和宗教的现实摧残着她们,无尽的悲剧在循环往复的上演。8、《出租车》贾法·帕纳西 2015 第65届柏林金熊奖

受了阿巴斯《十段生命的律动》的启发,导演在出租车前面架了一个DV,记录了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反应了伊朗当今社会的现实。9、《罗马环城高速》吉安弗兰科·罗西 2013 第70届威尼斯金狮奖

精心设计的纪录片,多线方式表现着住在罗马环路周边居民的点点滴滴的生活。10、《海上火焰》吉安弗兰科·罗西 2016 第65届柏林金熊奖

大热移民话题性助影片夺得当年金熊奖。【双金棕榈】

共有8位导演,他们分别是,阿尔夫·斯约堡 (瑞典)、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美国)、今村昌平 (日本)、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比利时)、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南斯拉夫)、迈克尔·哈内克(奥地利)、比利·奥古斯特(丹麦)和肯·罗奇(英国)。1、《伊丽斯和上尉的心》阿尔夫·斯约堡 1946 第1届戛纳金棕榈奖目前还没有任何渠道能看到该片。2、《朱丽小姐》阿尔夫·斯约堡 1951 第4届戛纳金棕榈奖

阶级对立的两性冲突,社会认同的局限性造成了这个悲剧,影片转场设计出色,剪辑摄影堪称完美。3、《对话》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4 第27届戛纳金棕榈奖

政治和社会的影射,结尾男主发疯拆掉屋子将影片推向了高潮。4、《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9 第32届戛纳金棕榈奖

冷漠残酷,血腥的战争,使得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精神扭曲,直至癫狂迈入死亡。5、《楢山节考》金村昌平 1982 第36届戛纳金棕榈奖

生与死的探讨,人类动物本性的隐喻。6、《鳗鱼》金村昌平 1997 第50届戛纳金棕榈奖

杀妻男子的重生,有着自己问题女子,相互等待和救赎的主题,原生未加修饰的画面,动物和人性欲望的刻画,大量隐喻符号化的道具。简单又复杂的影片,今村昌平的巅峰。7、《罗塞塔》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1999 第52届戛纳金棕榈奖

颇有布列松的风范,经济的拮据,生活的无奈,社会的冷漠对罗塞塔的窒息性压迫,在手持摄影下显得更加的真实和残酷。8、《孩子》让·皮埃尔·达内, 吕克·达内 2005 第58届戛纳金棕榈奖

本身就是孩子的一对情侣,自己都有自己好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孩子的出生对他们就是莫大的负担,他们偷盗,抢劫,甚至欲卖掉孩子,导演没有批判,没有解释只是冷静的呈现给观者,让我们和他们一样去经历和感受。9、《爸爸出差时》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85 第38届戛纳金棕榈奖

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南斯拉夫当时时局的侧面描写,诙谐的小片段,困境下深深父子情。10、《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995 第48届戛纳金棕榈奖

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癫狂,欢快,吵闹的音乐映衬着战争后家园的破败,人心的向背。11、《白丝带》迈克尔·哈内克 2009 第62届戛纳金棕榈奖

缓慢压抑的节奏,村庄隐藏的暴力,父权社会的暴力的温床滋生着群体的罪恶。12、《爱》迈克尔·哈内克 2012 第65届戛纳金棕榈奖

究竟什么是爱,影片最后老人的做法一方面令人胆寒,一方面又觉得是理所当然,哈内克对爱的哲学性探讨。13、《征服者佩尔》比利·奥古斯特 1987 第41届戛纳金棕榈奖

移民者的遭遇,困苦环境下不屑的坚持和抗争,压迫与反抗,磨练着佩尔。14、《善意的背叛》比利·奥古斯特 1992 第45届戛纳金棕榈奖

一部家族传记,一篇平民的史诗,优美的画面,如此具有时代感的影片似乎只有奥古斯特能拍出来。15、《风吹稻浪》肯·罗奇 2006 第59届戛纳金棕榈奖

爱尔兰独立战争,兄弟情,背叛,亲情的破灭,永恒的创伤,人性的虚伪,战争结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16、《我是布莱克》肯·罗奇 2016 第69届戛纳金棕榈奖

导演一如既往的对社会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唯一想不到的是如此发达的英国在社保,医疗和养老等福利体制还有这么多的弊端,此片获得今年的金棕榈曾引起了一片嘘声,不是它不好,而是相比较其它竞赛片,只能算中等。

注:电影节和影片基本信息(片名、导演、年份、国家等)是综合了来自于IMDB,豆瓣,时光网,Wikipedia和百度等网站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