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羊尖严家桥——唐家的发祥地

 江山携手 2018-09-09
     ——唐家的发祥地

许荣海

无锡羊尖严家桥 <wbr>——唐家的发祥地


     
严家桥在锡山区羊尖镇之北部,地处锡、澄、虞交界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著名的米码头、布码头、书码头和医药码头,是锡剧的发源地、无锡望族唐氏发迹之地,也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唐顺之后裔居住地。古镇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记录着江南水乡文化发展的点点滴滴。2009年,严家桥古镇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第4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者、无锡民族工商业四大家族之一的唐氏家族先祖发祥的风水宝地,严家桥至今保留着唐氏家族的“旧影”,像唐氏仓厅、唐家码头旧址;唐氏建造的永兴桥、梓良桥旧址;唐家当年创办的春源布庄遗址、翼农蚕种制造场旧址和利农砖瓦厂等历史遗存。眼下已照旧格局恢复了百米长廊和唐家的两大码头,唐氏“同济典当”也刚刚完成落架修复。因此,唐氏家族称为上严家桥扬名海外的又一张“名片”,以唐英年为首的唐氏家族成员至今仍惦念着家乡的发展 。
    唐氏祖藉常州武进,明末清初因避兵禍,第11世中的一支迁来无锡定居,称“无锡东门支”,到唐懋勋,已是第16世。唐懋勋,号景溪,善经商。生于清嘉庆五年(1800),逝于同治十二年(1873)。有8子,其中有的经商,有的务农,有的从政,有的早逝,只有七子唐洪培(子良)、八子唐福培(竹山)一直跟随父亲经商。
    唐氏家族自华甫公宋末从安徽迁移常州至今己有770多年,唐氏十一世宇镳偕兄宇镛,从武进迁至无锡东门,谱称无锡东门支。至唐懋勋迁至严家桥已成第十六世。大约在道光年间,唐懋勋先后在无锡东门及北塘开设“恒升布庄”经营土布,专销六合、浦口等地,由于唐懋勋为人忠厚干练,又加经营得法,质量上乘,因而生意兴隆,为安徽巨商所看重,书赠“时长”二字,表示愿意“时时贸易,长久合作”。后来唐懋勋就把“恒升布庄”改名为“唐时长布庄”,营业因此达到鼎盛,成为当时无锡著名的四大布庄之一(唐时长、李茂记、张信盛、胡孟英),名扬大江南北。
    清咸丰十年(1860),为避战乱,唐懋勋带着随同他一起经商的两个儿子及家人一起来到严家桥。从此在这里生根发展、兴旺发达。
    唐氏家族久盛不衰,主要是由于唐氏家教遗风代代相传:“对国忠,持家俭,立心诚,处事敬,助人乐,修业勤,奉告孝,启后慈,择交严,御下恕。”
唐懋勋有八子:嘉培、俊培、爵培、诚培、泰培、钰培、洪培、福培,以“培”字排名。除从政、务农、早逝外,七子洪培、八子福培较干练,随父经商,颇为得法,逐渐成为父亲的左膀右臂,和事业的继承者。
洪涪、福培分别育有6子、4子,都以“镇”字排名,第三代“镇”字辈都在严家桥出生成长,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因此人才辈出,有的历任政府要职,有的成为商界红人,更有应时代潮流,创办企业,走上资本主义经营道路,成为我国第一代民族资产阶级。
    唐懋勋第七子(谱称七房)名洪培,字子良,又字梓良。生有六子:浩镇、滋镇、济镇、明镇、圻镇、莹镇。第十八世以“镇”字排名。
    唐梓良次子唐滋镇,字保谦,清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二十八日生,早年曾在钱庄习业,后帮其父经营春源布庄。1904年接替其父,与人合作经营永源生米行。1910年与人集资在无锡创办九丰面粉厂并任协理。1915年租营润丰油厂,改名润丰昌记油饼厂并任经理。1919年在周山浜独资创设锦丰丝厂并任经理,拥有坐缫车480台。同年底在严家桥投资30万元创设无锡首家机制砖瓦厂——利农砖瓦厂,日产红砖3万余块。1920年4月,与蔡缄三等人集资在周山浜创办庆丰纺织厂,次年5月成立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任董事、经理。庆丰纺织厂于1922年建成,有纱锭1.48万枚、织机250台及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1座,以后逐年扩建。1926年由其子唐星海接任厂长。所产“双鱼吉庆”牌棉纱及“双鱼”、“牧童”牌平布很受市场欢迎。至抗日战争前庆丰公司已拥有纱锭6.47万枚、线锭1024枚、织机725台、发电装机容量大6600千瓦,成为无锡七大纺织企业之一。1937年1月21日病逝,终年70岁。唐保谦有四子:谷源、廷源、炳源、煜源。
    第四代即第十九世共有35人,以“源”字排名。大都和父辈一起创业。第五代即二十世“千”字辈有60多人,由于历史原因,大多在海外读书、工作,如今唐氏子孙大多居住在海外,他们的许多人现在资本雄厚,创业雄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于唐氏家族的排序,是有一定规律的,自十六世后唐懋勋起排名,是根据清末状元、苏州人陆润庠特为唐氏祠堂所题的一副对联:
        勋培镇国千年盛;
        积德传家百世昌。
    因此该联也称为“字辈联”,这种字辈联是我国姓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排名论辈的主要命名方式之一。笔者也是首次整理挖掘到这种“字辈联”。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自十六世唐懋勋起,作为子孙后代排名的依据。“镇”字辈后的排名本应“国”,后因“镇”字属“金”,“金”生“水”,因而改“国”为“源”字,但仍有一些兄弟仍以“国”字排行作为别号。“源”字下一辈仍以“千”字排名,至“盛”字以后,尚有7字可作二十三世至二十九世排名之用,还可延续二百多年。
    根据《联律通则》所述,对联要“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而该联开头二字上下词性不一致、结构不对应,上联为“勋培”,是动宾结构的倒裝句,而下联“积德”是动宾结构的正裝句,两者结构不同。清末状元为何会写出如此“不对仗”的传世之作?笔者作了一些调查与推测:
    首先旧楹联中有一种“交股对”的形式,即两对词语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交错互对的格式。这种对联在应用中並不广泛,特别在现代。其次陆润庠生于1841年,1874年33岁时中状元,唐懋勋逝世于1873年,1860年从城中迁居严家桥並得到极大的发展,估计此联应石1870年前后所撰,而此时懋勋公已有孙子辈了,並七子福培与状元公同岁,两地相隔又近,恐怕两家早有往来,福培之子熙镇生于1862年,据此推测,在撰联之前已有一定的排名,也就是说制联时前三字“勋、培、镇”是不能动了,但为什么下联前二字用动宾倒装句“徳积”呢?从语法上讲是完全可以的,而且从平仄上讲“ 积、德”二字都是入声,都能与上联的平声“培”相对。恐怕其原因是“积德传家”是古代流传下来约定俗成的词语,而硬要“德积传家”反而拗口不自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