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Storia上传并发布的文章! 美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之一,女性之美更是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现代口红始于美国。1910年世界上第一支管状口红研发成功,1915年第一支金属管口红问世。直到1923年旋转口红的发明,口红才得以定型。 此后口红实现规模化生产,并迅速扩张至中国,深受摩登女性青睐。 传播·品牌·种类 民国时期,民族化妆品工业崛起,但口红市场始终为国外品牌所垄断。 以《申报》为例,当时出现在《申报》上的口红品牌主要有:丹祺点唇膏、迪安牌点唇膏、美奇唇膏、卡莎娜唇膏、皇冕牌唇膏、三叶牌变色唇膏。唇膏与点唇膏即口红的别称。 当年这些报纸上的广告大户如今多已销声匿迹,但也有热销至今的品牌,例如蜜丝佛陀。 ![]() 民国时期美国丹祺公司American Tangee Inc的丹祺TANGEE口红广告 ![]() 美国、英国、德国的品牌占领了绝大部分的口红市场,国产化妆品品牌中只有三叶牌唇膏能稍与之抗衡。 1937年中正书局出版屠祥麟等编著的《化妆品及香料制造法》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口红的制作方法。 “口红在大量制造时,出品必须十分精良,光滑无粒,油脂熔化和入料后,须用研磨机磨过,然后将微温油脂体注入模型”。 此外,口红对色彩的把控、金属模型的精致度等也有严格要求。 《申报》广告中,口红的价格多为1-2元,这是当时粉、霜等化妆品价格的两倍左右。与其他化妆品相比,口红的技术要求高,价格更高。 因此,即使国产化妆品牌规模逐渐在壮大,却少有品牌涉足口红这一领域。 这一时期的口红多为金属圆管口红,液体口红曾作为新鲜物出现,但没能普及。 诸多商家都将色彩作为重要的营销点,一款口红少说也有两三种颜色,多则六七种颜色。这些颜色总体上可分为洋红、橘红、紫红三大类。 为了满足摩登女性的猎奇心理,口红厂商还推出了变色口红、发光的口红等新品种以及口红印版等衍生产品。 抗战时期,报纸上力推发光口红,据说这种舶来品可以让男人在防空洞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妻子。 广告·受众·象征 西方历史上,口红曾长期被看作不入流的化妆品,其本质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因而在20世纪初,口红被赋予极强的反叛意识,成为女性解放运动符号之一。 1912年,美国妇女在争取女性政治权利的大游行中,红唇成为一个鲜明的符号、一个反抗的徽章,此后一系列相关的游行活动中都把涂口红作为一个标准的流程。 然而,附加于口红的这种象征意义显然没有传入中国。 民国时期,影星等名人的妆容引无数女性效仿。口红品牌商显然对“名人效应”认识颇深,经常将女星尤其是好莱坞女星赞誉性的话语搬入广告中宣传。 例如丹祺牌口红的广告——“电影明星却利斯佛莱尔亦爱‘丹祺’女郎:少女三人,同晤却氏。甲女用普通唇膏,乙女则未点口红,丙女点唇用‘丹祺’。却氏乃谓丙女曰,‘汝之樱唇最为可爱,因其色泽天然也’。今日起请用‘丹祺’而使樱唇天然可爱”。 蜜丝佛陀、美奇等品牌也借助好莱坞女星的示范作用赢得了大批忠实顾客。 ![]() 更多的广告则是选择直击心灵,用插画来宣传使用口红后的效果,即容颜美丽和吸引男性。还有从实用效果即口红的持久度来进行宣传的。 在口红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情况下,国产品牌三叶选择创新,着力宣传口红“变色”、“无毒”、“耐用”等特性。 以今天的技术观之,口红尚不可能做到无毒,但在当时提倡健康美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口号还是很具吸引力。 《申报》口红广告的文字和图片都围绕一个中心观点:口红能够美化女性,使其获得男性的关注。口红广告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女性对审美的追求以及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又在无形中塑造着女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 在报纸、杂志、月份牌等媒介铺天盖地的宣传下,都市中爱时髦女性几乎人手一只口红,口红成为日常妆容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从《申报》、《大公报》的文章来看,口红总是与女学生、富太太、交际花、妓女等群体联系起来。 “她真气,人想:为啥口红还勿寄来呢?一点口红也不擦,同着男人去看电影;像啥末事啦?大概明朝总会寄来格……今朝真是对他勿起哩!……子真快,又是第二个第三天了。在教室里,先生在坛上讲,她却在和灵英切切私语,侬格口红阿寄来哉?”。 而在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中,口红更是成为女性以及消费文化的象征。 正如时人评价“三角恋爱的高热就是牠们最适宜的温度,朱古力,口红,蔻丹,就是牠们最好的食粮,牠们睡着爵士音乐和明星的歌曲播入人们的耳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