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 (97)钱穆旧居(2)

 江山携手 2018-09-09

无锡 (97)钱穆旧居(2)

 

许荣海
无锡 <wbr>(97)钱穆旧居(2)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的第三十四世孙。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
    钱穆第一位妻子是无锡后宅邹氏,1928年去世,婴儿夭折。第二位妻子叫张一贯,1929年在苏州与钱穆成婚。张一贯是 一位知识女性,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做过苏州北街第二中心小学校长。她为钱家生有三子二女(钱拙、钱行、钱逊、钱易、钱辉)。“抗战”时钱穆流转西南,只身一人而去;1949年南走广州、香港,亦是一人而去,不免有一点为学“弃家”之嫌。他的子女全由张一贯一手带大。
    第三位妻子是胡美琦,江西南昌人。胡美琦曾在厦门大学教育系读书一年,1949年来香港,在新亚书院求学,成为钱穆的学生。1950年暑期,胡家迁居台北,不久她也去了台湾,在台中师范学校(今台中师范学院)图书馆任职。新亚书院创办之初,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钱穆常常奔走在香港与台北之间。1952年4月16日,他应旧友朱家骅的邀请,在淡江文理学院新落成的大楼“惊声堂”为台北联合国中国同志学会作演讲。讲演方毕,突然屋顶塌陷,水泥块直击他的头部,他头破血流,几乎丧命。此后数月,钱穆一直在台中存德巷养病,得到了当时在台中师范学校图书馆工作的胡美琦的悉心照顾,这为成就他晚年一段美满姻缘打下了伏笔。1952年秋,胡美琦进入台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毕业后来香港,1956年1月30日与钱穆结为夫妇。胡氏未育,著有《中国教育史》等书。
    钱穆的《师友杂忆》中有这样一则记录,钱穆称钱基博为叔父,而钱基博则命儿子钟书也称钱穆为叔父。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伟长的名字即出于钱穆之口。钱穆给长兄之子命名“伟长”,取义于“建安七子”中的徐干,字伟长,擅长诗赋。钱穆希望侄子钱伟长长大后能成为像徐干那样的学问家。
    钱穆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亲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国学大师钱穆晚年曾自题一联:
        幼生金匮让皇山啸傲溪,让与傲习成性;
        老住台湾士林区外双溪,士而双享余年。
    “让皇山”, 指他家乡鸿声镇境内鸿山,三千多年前,开发无锡的泰伯因让皇定居无锡,死后葬于此山南麓,后人为纪念他,把该山称为  “让皇山” 。“金匮”, 指无锡。清雍正四年(1726)由于无锡县人口、赋税繁多,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西南部为无锡县,东北部为金匮县,2县共用1个县城,以京杭大运河为界。1912年(民国元年)撤废金匮县。统一为名“无锡”。 因此金匮也可代指无锡。正好鸿声镇又曾地属金匮。“啸傲溪”, 指他家乡七房桥下小溪“啸傲泾” 。“士林区” ,指钱穆大师晚年定居台北“素书楼” 所在地区。
    该联着重写了幼、老所居地理位置,形成鲟明对比,巧妙地远用了“让、傲;士、双” 等重字,便联更有生气、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