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氏刺血疗法是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昵称59537260 2018-09-09
王氏刺血疗法是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氏刺血疗法’起源于山东,后由王秀珍将其带至安徽合肥。” 1921年,王秀珍老人出生于山东临沂,自幼跟着奶奶学会了一套正骨、刺血的行医本领。抗日战争大反攻期间,王老参军入伍。部队行军打仗,缺医少药的时候特别多,王老就用从奶奶那里学来的正骨、刺血等中医方法给战士们治疗跌打损伤,效果显著。治疗的病人多了以后,王老渐渐发现,虽然是治疗骨病,但是骨病好了以后,一些战士反映身上的其他毛病也好了,尤其是一些疼痛类的疾病。

虽然王老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奶奶一直都只是用来治疗骨病的刺血疗法会有这样的疗效,但是,这种疗法确实是治好了战士的病。所以,王老更大范围地使用了这个方法。王老的丈夫是新四军警卫团的团长,负责许多首长干部的保卫工作,与首长们比较相熟,王老也因此给首长干部们使用刺血疗法治过病。

1958年,王老随丈夫退役到了合肥,进入合肥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起先,王老与中医正骨专家梅德盈医生同在正骨科工作,后来,因为前来接受刺血疗法的病人越来越多,于是单独成立了刺血科。直到今天,医院里仍然设有刺血科。

在合肥第一人民医院,王老的刺血疗法遭到了西医的质疑和反对。1965年,医院里的西医联名写信到卫生部,认为中医的刺血疗法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反对继续使用。这件事引起了卫生部的重视,当时的郭子化副部长亲自来合肥处理这件事。谈话中,郭部长要求王老“关门、改行、不许搞刺血疗法”,因为刺血疗法落后、不卫生。王老反驳道:“我从来没有出过医疗事故,虽然我讲不出更多的科学道理,但是治好了那么多人就是有疗效。”

但最终刺血科还是关门了。这一关门,一些病人可不干了,他们甚至一起砸开了科室的门。于是王老就自掏腰包,花钱买针买棉球,坚持给病人看病。由于病人人数多,那时候王老就不得不采取限号的措施。当时王老师的门诊每天限号100人,但是总有一些病人托人找关系“加塞”。那时交通不便,一些人从老家赶到合肥也实属不易,王老也就都给看病。病人多的情况还催生了“黄牛票”,当时五分钱的号有时候都被“黄牛”卖到了五块钱。

伟大刺血大师王秀珍等的努力发展下王氏刺血疗法名噪江淮,从而使王氏刺血疗法迅速在安徽·合肥地区生根、成长、壮大,成为安徽本土的一种纯中医的、高疗效的特色疗法。王秀珍老中医集终身临床经验,和她的学生编写的《刺血疗法》一书于1988年正式出版。 

王老的弟子刺血名家郑佩也写出一本王氏刺血疗法经典著作《刺血医镜》,王秀珍的女儿王峥主任医师更是将家传绝学发扬光大,集40年行医经验写出一本教科书式的王氏刺血疗法经典著作《中国刺血疗法大全》。
现在王氏刺血疗法是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合肥地区的一个中医名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