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什么孔子就是“至圣先师”?

 小酌千年 2018-09-10

全中国老师的祖师爷

今天是教师节,

我们来聊一聊教师行业的祖师爷。

文/范臻

今天是全中国老师们的节日。

拾文化全体小编在这里祝老师们节日愉快,虽然你们过节不放假,但是还是要开心呀!

我们能拥有今天的学识和技巧,能有今天的工作和成就,源于我们每个人不断的进取和努力。当然这其中,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情,也不能忘。

但是老师们的老师,又从哪里来呢?

全中国的老师,都要感念一个人——孔子。他是现在所有老师的祖师爷,不管你是讲台上教课的大学老师,还是健身房里教人的健身教练,只要你开馆授徒,这个人就是你一生学习的对象。

他被称为“至圣先师”。

这四个字,是特指孔子一人,除他之外,任何人都不配使用这四个字。

为什么孔子是全中国教师的祖师爷?

难道他是全中国第一个老师?

并不是,孔子之前,就有学校,那个时候的学校,属于国家机构。

《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孔子之所以被推崇为教室行业的祖师爷,并不仅仅因为他开办并推广了私塾,也不是因为他那“三千子弟,达者七十二”。

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这八个字,放在今天任何一所学校里,都是被推崇的教育铁则。甚至我们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依然做不到这八个字。

但是两千四百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把这八个字,做到了极致。

孔子所处的年代,教育资源真的有限。

教材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本厚重枯涩的四书五经。

教育场馆就更捉襟见肘了,今天在郑国,明天可能就要动身去鲁国。

但是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却遍布各国,从政到商到文学,都有他的学生。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孔子最巧妙的地方。

看似他的一生都在周游列国中颠沛流离,但是在颠簸的途中,他却能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教育学生。

下面这张图,是学者们考据的孔子周游列国路线考。

现在我们回头看这张图,可能觉得孔子就是在这么巴掌大的地方转了一圈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那可是一个没有高铁没有汽车的年代,出门有辆马车就已经很奢侈了。

而马车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省省力,未必有多省时。

可是你翻开《论语》,孔子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对学生有所教育,根据不同的风土民情,将晦涩的知识,摊开来给学生讲。

孔子之后,几千年的中国,游学,成了文人们的必修课。

这不仅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么简单,更是一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征程。

纵观中国古代,有成就的大诗人,大学者,无不经历游学历练,方能有所大成。不信你看:

李白

杜甫

苏轼

不仅仅是诗人,政治家也如此。

大名鼎鼎的丞相文天祥

当然,其中难免有一些因为流放和贬谪不得不“游”的成分,但是这种在旅途中检验所学的传统,也是确凿无疑的。

游学的实践,自孔子而来,开枝散叶。用中国人的传统说法,叫做:师法天地。

在古人的眼里,天地,无疑是最大的老师。

天目山一景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这句话是大儒家荀子,概括天道的说法,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朴实无华中一针见血。

并不是贤君就能一统万年,也不是暴君就一定会顷刻灭亡。

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只有遵循并学习这样的规律,才能真正走的长远。

类似的一句话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是这样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为大自然的残酷,但是实际上老子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天目山古道禅林

古人的蒙昧无知,知识因为时代的局限,你不可能在春秋战国时候,就领悟到唯物论。

能够在那个年代发现这样朴素的唯物论,并认识到学习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些贤者们,无愧万世师表四个字了。

现如今的教育,为什么总被诟病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很多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屑一顾?

就是因为过度强调的应试教育脱离了实践。虽然这期间有高考重压下的无可奈何,但是追究教育的本源,还是要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展实践。

孩子们在大地之野亲手搭建凉棚

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学校,更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但是知天下和治天下,还是有所差别的。

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脑上,查到一个植物的名字。

但是我们却不会知道这株植物具体的触感、作用、生长环境、味道。

想要切身的了解这些,你就只能走进山林里去,触摸它,感受它。身临其境,方能知行合一。

这个道理放在技能的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如果看看食谱就能做菜,那范师傅早就是世界名厨了。

范师傅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春天都有一次春游。

虽然只是到周围的山里转一转,看一看,带几包自己家的方便面到野外煮一煮。

但是其拾柴烧水,以砖石为凳,以树桩为桌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

不知道现在的小学还有没有这样的活动。

我们不能指望现在的老师还能带着孩子去游学。这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上有指标要完成,下有学生要照顾,容不得一点失误。

但是我们的家长们,真的可以抽空带孩子们去山里看一看,和孩子一起玩一玩,也学一学。

毕竟不可能要求每个老师都做到至圣先师这样的水准,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或者还原这种教育模式,带着孩子去游学,在游学的过程中让自己和旅行成为孩子的老师。

现如今的社会教育四个字,不可能全都落在学校的老师身上。

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在学校之外,给孩子报学习班,报兴趣班。

不是因为信不过学校的老师,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尽可能的多学知识。

今天之所以在教师节这天,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关于孔子,关于游学。一方面是想提醒各位老师们不要忘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八个字。

更重要的是想提醒各位家长,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你们,能将孩子从知识的海洋领进实践的山路。

最后,再次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并祝所有孩子,茁壮成长,知行合一。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