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栀子豆豉汤

 恒之中医养生 2018-09-10

 三、讨论与小结
  (―)叶氏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基本思路与手法
  梔子豉汤药仅两味,豆豉微辛,栀子微苦,寓“轻苦微辛”之法。其微苦微辛配合,既可辛散苦泄而疏宣卫、气分邪热,又可辛开苦泄而宣泄内伤郁火,还可一升一降而开达无形湿浊或陈腐郁结。因其“轻”,药效部位主要在上焦。不论外感热、湿之郁,或者内伤气、火、湿、痰之郁,均会使三焦气机运行滞涩不畅。而肺主一身之气,上焦肺气宣肃有序,则气化通行,升降出人有常,三焦气机通畅。基于这一认识,叶氏用栀子豉汤加杏仁、瓜蒌皮、郁金为基本方,或再加枇杷叶,或再加橘皮等药,微辛以开、微苦以泄,开宣上焦肺气,使肺气旋转而中、下焦气机旋转,从而治疗气、火、湿、痰郁痹上、中、下三焦的病证。以此为基本的制方手法,气结甚者,或加降香,或加枳壳、桔梗开畅气结;火郁甚者,或加石耷,合杏仁清宣泄火,或合凉膈散法加黄芩、连翘降泄火热;燥郁伤津者,加沙参、麦冬润燥生津;湿痰郁甚者,合二陈汤、温胆汤法加夏、陈、竹茹等除湿化痰;肠痹不通者,加紫菀宣肺润肠;脘痞甚者,合半夏泻心汤法,加半夏、黄连苦辛降泄痞结;肝火犯胃,脘中痛者,合金铃子散湾肝止痛。等等变化,总不离轻苦微辛、一升一降之法,均以开 宣上焦搏郁为着眼点。
  叶氏以此法广泛地治疗外感热病风温、秋燥、暑湿、湿温上焦卫气分证,内伤杂病火、气、湿、痰搏郁所致的胸脘痹塞、胀闷、食人不安、痰多咳逆、食下欲噎、劳倦嗔怒、身热、呕吐不饥,心胸映背痛、气阻咽喉、吐涎沫、咳嗽、咳血、吐血、肠痹、便秘、淋浊、木乘土脘痞纳谷哽噔、胃脘痛、肿胀喘满、二便不通、不饥能食、不寐、腹痛呕吐、湿热黄疸等病证。这些众多病证,均以邪郁三焦,气机搏结不通为基本病机,因此,均可用栀子豉 汤开宣上焦法治疗。
  (二)叶氏对仲景栀子豉汤方证的创新与发展
  1.创立“轻苦微辛”的治法理论
  吴瑭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后自注说:“去豆豉,畏其温也。”另外,在上焦篇第11条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方后注云:“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由此可见,吴瑭银翘散中所用的豆豉性温而辛,具有透散解表的作用。叶桂与吴瑭同为淸代江苏人,因此,叶氏所用豆豉也应该为辛温。关于栀子,《神农本草经》谓“苦寒,主五脏邪气,胃中热气”。豆豉虽辛温,但与麻黄、桂枝相 比,发汗透散力量较弱,故F1 “微辛”。梔子虽苦寒,但为梔子的果实,带皮含仁,与黄连、黄;相比,质地较轻、苦寒淸泻之力较弱,故曰“微苦”。从叶桂将栀子豉汤作为“苦辛轻剂”来看,是用栀子微苦寒以清降郁火,用豆豉微辛温以宣通气机,如叶氏所云“微苦以淸 降、微辛以宣通' 栀子豉汤的特点是微苦微辛,其关键在于“微”字,只有微茬微辛才能走上焦,才能清宣上焦气火之郁,如叶氏所说“微苦微辛之W能开上痹”。可见,扼子豉汤不仅可以淸降宣通郁火,而且轻苦微辛,善于开上焦郁痹。叶氏以扼子豉汤为基础所创立的 “轻苦微辛”法,为治疗外感热病风温、湿热、暑湿、疟疾等邪郁上焦卫气分证,以及杂病火郁、气郁、湿郁、痰郁,三焦气机不得宣降,特别是上焦气机搏郁所致的种种病证提供了 新的治法,填补了中医治法学的一项空白。
  在温病卫气分治法中,人们比较重视银翘散、桑菊饮为代表的辛凉疏透法,忽视了叶桂的轻苦微辛法。虽然吴瑭根据叶桂应用轻苦微辛法的经验制订了桑杏汤、翘荷汤等方证,但是,人们仍然认为此两方是治疗秋燥的专方,没有重视叶氏此法在治疗温病上焦卫气分郁热方面的广泛意义。银翘散中有辛温的豆豉,但却没有苦寒泻火的梔子,因此,其发越郁热、清透热邪的作用远远不如变通栀子豉汤。临床上,风温、感冒、发热等病的早期,最常见的证多是既有发热、恶风寒、脉浮等表郁证,又有咽喉肿痛、鼻痒、目干、唇焦等热郁上焦的表现,还有无食欲、口淡无味等胃气不和的见症。对此,银翘散偏于轻清疏透卫分邪热而力不胜任,只有用梔子豉汤变通方以辛温的豆豉发散表郁,以苦寒的扼子清泄上焦卫气分郁热,而且,两药配合,轻苦微辛最能发越郁热,使之从表而散;升降气机,最能开宣上焦闭郁而使中焦胃气和降。如再酌加杏仁、枇杷叶、苏梗、桑叶、蒌皮、郁金一二味,宣畅肺气,则更符合邪郁上焦卫、气之间,表气不通,邪热痹郁,胃气不和的病机,巳故名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赵绍琴先生在用加减梔子豉汤法治疗外感温热病方面具有独到的经验,他将此方作为“火郁发之”的代表方,用其广治外感髙热,更为重要的是,以其救治风温、感冒等病过单使用或过用寒凉药,使邪热遏闭,内伏不能透达外出,发为髙热重症、危症的病证。我作为赵绍琴先生的学生,亲眼见证过赵老用此法的特殊效用。遗憾的是,现行温病学教科书均不介绍叶氏的“轻苦微辛法”,使叶氏的这一治法未能得到发扬光大。
  2-阐发扼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宣其陈腐郁结”的特殊功效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痞》宋案中提出了 “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的论点。所谓“陈腐郁热”,并非“有形之滞”,而是“气郁必热”,郁热久聚,形成“陈腐黏凝 胶聚' 郁热陈腐聚结上焦,“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故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治疗只能“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不得用苦寒沉降攻下。在《临证指南医案?肿胀》朱案中,叶氏又提出了梔子豉汤“宣其陈腐郁结”的理论。所谓“宣其陈腐郁结”,是指无形湿热,痹郁于上焦,“肺气窒塞,当降不降”,以至于“六腑开合皆废,便不通爽,溺短浑浊,时或点滴”,“肿胀随著处为甚”等。治疗用“扼、豉宣其陈腐郁结”,加杏仁、枇杷叶宣降肺气以开上,滑石、苡仁、通草、茯苓皮渗利湿热以开下。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叶氏所说的“陈腐郁热”或“陈腐郁结”,是指无形郁火或者无形湿热久久郁结,上焦气机不得宣行,进而中焦或三焦痹郁不通的病机。叶氏关于栀子豉汤能“解其陈腐郁热”、“宜其陈腐郁结”之功效的阐明,为扼子豉汤治疗以郁火、湿热郁结为基本病机的诸多病证提供了理 论依据。
  在临床上,对于大便不通,或不爽,胸脘痹闷等病证,人们多从有形积滞考虑,用导滞、通下之法治疗。但是,这类病证有不少是由无形郁火或无形湿热痹郁上焦,肺气不得宣降所致。这就是叶氏所说的“陈腐郁热”或“陈腐郁结”痹郁上焦,上焦气机不行,中下焦气机不通的病机。这类病证不能用辛润通导,或苦寒通下法治疗,而要用变通栀子豉汤一升 —降,轻苦微辛,疏宣开泄无形郁热或无形郁结。由此可见,叶氏发掘的栀子豉汤的这一功效可以治疗类似于承气汤证,但却不是真正的大黄证、承气汤证的一类病证。从这?点来 看,此法的阐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创立栀子豉汤清开t焦痹郁以治中下焦气机闭塞的新法
  叶桂认为,胃脘痞满不通的病症,多由上焦气机郁闭不行所致,如他说:“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古称痞闷,都属气分之郁也。”对此,他不直接开泄中焦,而是从轻清宣发上焦气火郁痹为着眼,以栀子鼓汤加杏仁、蒌皮、郁金为基本方,宣畅上焦气分郁热,即所谓 “治上可以通痹(指脘胁痹闷)”。(《临证指南医案?痞》顾案)
  对于食进脘中难下,大便气塞不爽,肠中收痛的肠痹,叶氏主张开宣肺气,所谓“肠痹宜开肺气以宣通”。即使腑气阻痹,浊攻腹痛,二便不通的重证肠痹,叶氏亦遵丹溪大、小肠气闭于下,每每开提肺窍的手法,用栀71豉汤加杏仁、蒌皮、郁金、紫菀,宣展肺气,所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
  对于食下欲噎,呕吐不饥,纳谷脘中哽噎,肿胀喘满,二便不通,多噫、多下泄气,脘中窒痛,呕诞,不饥能食,腹痛等中下焦气机痞塞的病证,叶氏也用栀子豉汤加杏仁、蒌 皮、郁金法为基本方,开宣上焦搏郁治疗之。
  对于以上三方面病证,叶氏根据“上之下者治其上”、“从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的原则,用栀子豉汤加杏仁蒌皮郁金法,轻清宣降肺气,下病以治上。这一经验颇有新意,为以气机升降失常为病机的诸多病证的辨治开拓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 临床价值。
   阐明栀子豉汤的证非心烦,而是心下痞、满、痛、胀
  关于栀子豉汤的证,不少学者根据《伤寒论》“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烦、腹满、g卜起不安”等论述,认为该方的主症是心烦。从叶案用法来看,叶氏并不用栀子豉汤治疗心烦,上述叶案中没有-个医案是以心烦为主症者。从叶氏用该方的治疗范围来看,杂病以胸闷、齊脘痞满、胃痛、脘中窒痛、呕涎、呕吐、食下欲噎、呕吐不饥、不饥能食、不饥不食、多噫、多下泄气、腹胀、肠痹大便不通、腹痛、肿胀喘满、二便不通等症出现的几率最高,其次是咳嗽、咳血、吐血、眩晕、黄疽等。这些病证绝大多数以上焦气机不宣,进而导致中焦胃气不得通降为病机要点。
  李心机先生认为:《伤寒论》栀子豉汤证“虚烦”和“心中懊依”,并不是心主神志意义上的心烦。就仲景本意而言,虚烦乃胃中空虚饥饿之状,搅扰纠结、恶心欲吐之感;懊侬乃虚烦之甚,系胃脘灼热嘈杂,欲吐不吐之感。其“心”是指“輝”;“心中”实指胃或胃脘 (李心机.《伤寒论》疑难解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03)。由此可见,叶桂对于仲景栀子豉汤证本意的理解是何等的深刻!他并不用栀子豉汤治疗心烦,而是用其治疗胃气不能通降所致的痞满痛胀等病症,这是符合《伤寒论》原意的。不仅如此,叶氏在本方的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最突出的创新是,将栀子豉汤证的病位病机的焦点改成了上焦,用此方的着眼点也在于开宣上焦肺气而令中焦胃气通降。由此可见,研读叶氏应用栀子豉汤的医案,不仅有助于理解仲景原方证的本意,而且能眵大大开阔该方临床应用的视野。
   发挥栀子豉汤新功效用以泄肝
  从《临证指南医案》肝火门唐女案、木乘土门张案、胃脘痛门张案等医案分析,叶氏对栀子豉汤的创新用法之一,是用其清泻肝火。如叶氏对于“脉小弦,纳谷脘中哽噔”者, “知木火犯土,胃气不得下行所致”,“议苦辛降泄法”,用梔子鼓汤加黄连、丹皮、郁金“泄厥阴”,用竹節、半夏、生姜“通阳明”。对于“老年郁勃,肝阳直犯胃络,为心下痛”者,用梔子豉汤加金铃子、延胡泄肝止痛。对于“气火上郁,脘中窒痛,呕涎”者,用栀子豉汤泄肝火,加杏仁、蒌皮、郁金开上焦郁搏,加竹茹、半夏曲“开通壅遏”。
  仲景用栀子鼓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等,此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胸膈胃中郁热。叶氏则认为肝火是形成栀子鼓汤证的重要病因,肝火犯胃是导致栀子豉汤证的主要病机,栀子豉汤具有淸泻肝火、疏利气机的重要作用。据此,叶氏广泛用其治疗情志郁勃、肝火冲逆犯胃所致的呕吐、呃逆、胃痛、胁痛等病证。这是对仲景栀子豉汤临 床应用的一大发明。
  (三)吴璁对叶氏变通栀子豉汤法的继承与发展
  吴瑭总结叶氏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的经验,在《温病条辨》中制订出6个加味扼子豉汤方 证。介绍如下。
   桑杏汤方证
  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第54条:“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于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此方组成为: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吴请称此方为“辛凉法”。其自注说:“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 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淸气分之燥也。”
  本方证是吴瑭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燥》“某,脉右数大”案整理制订的。
   翘荷汤方证
  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第57条:“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此方组成为:薄荷一钱五分、连想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棺梗二钱、绿豆皮二钱。吴瑭称此方为“辛凉法”。其自注说:“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银胀咽痛之类。翘 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本方证是吴瑭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燥》“某,燥火上郁”案整理制订的。
   三香汤方证
  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第55条:“湿热受自口彝,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此方组成为:瓜萎皮三钱、桔梗三钱、黑山栀二钱、枳壳二钱、郁金二钱、香豉二钱、降香末三钱。吴瑭称此方为“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其自注说:“此证邪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山梔轻浮微苦淸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移浊而开郁。”
  本方证是吴瑭根据《临证指南医案?湿》李三二案整理制订的。
   上焦宣痹汤方证
  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第切条:“太阴湿温,气分搏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 此方组成为: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鼓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吴瑭称此方为“苦辛通法”。其自注说:“上焦清阳膪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从而点出了本方治哕的机理。
  本方证系吴瑭根据《临证指南医案?呃》“某,面冷频呃”案整理制订的。邹时乘在《临证指南医案》呃门按语中说:“先生谓肺气有郁痹,亦能为呃,每以开上焦之搏,从中调治为法,可谓补前人之不逮。”可见,这是叶氏独树一帜的治呃之法。
   杏仁石青汤方证
  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第72条:“黄疽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音汤主之。”此方组成为:杏仁五钱、石膏八两、半夏五钱、山栀三钱、黄柏三钱、枳实汁每次三茶匙(冲)、姜汁每次三茶匙(冲)。吴瑭称此方为“苦辛寒法”。
  本方证是吴塘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疸》张案制订的。
   连翘赤豆饮方证
  详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一节介绍的《临证指南医案?疸》黄案,此从略。
  除以上6个方证外,吴瑭还根据叶桂用栀子豉汤的经验,遵从仲景原法,制订了《温病条辨》风温上焦篇第13条栀子豉汤方证,中焦篇第18条栀子豉汤、栀子豉加甘草汤、梔子 豉加姜汁汤方证。
   (四)何廉臣对叶氏变通栀子豉汤法的继承与发展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根据叶氏变通应用栀子豉汤经验,制订出两个加味栀子豉汤方 证。介绍如下。
   加味梔豉汤方证
  出自《重订广温热论?温热验方》,组成为:焦山栀三钱、淡香豉三钱、生甘草六分、桔梗一钱、生枳壳一钱、苏薄荷一钱、枇杷叶三钱、葱白两枚。主治伏气温热兼风,即风温初起,兼见鼻塞、咳嗽、清涕等症者。(《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兼风》)
  本方证是何廉臣根据《临证指南医案?燥》“某,燥火上郁”案整理制订的。何氏采辑此案,去叶案方中的绿豆皮,加豆豉、生枳壳、批杷叶、葱白,制订出加味栀豉汤。
   叶氏新加栀豉汤方证
  出自《重订广温热论?温热验方》,组成为:光杏仁十粒、生苡仁三钱、飞滑石钱半、白通草一钱、浙苓皮三钱、淡香豉钱半、焦栀皮一钱、枇杷叶三钱。作为轻清化气法,主治气分湿热,病之为肿为喘,为痞为闷,为懊侬,为咳嗽,为呃逆,为四肢倦怠,为小便黄赤,为大便溏不爽等。(《重订广温热论?验方妙用》)
  本方证是何廉臣根据《临证指南医案?肿胀》朱案制订的。
   (五)新订叶氏栀子豉汤变通方
  1.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风温门郭案、肺痹门某女案、吐血门倪二七案。组成为:栀子、豆豉、杏仁、瓜蒌皮、郁金。风温郁于肺卫者,加桑叶;表郁兼湿而形寒脘痹者,加苏梗;气逆而喘、痰多者,加苏子、降香、桔梗。叶案方证:风温人肺,气不肯降,形寒内热,胸痞,皆腋郁之象,宜辛凉佐以微苦者;或温邪郁于肺卫,形寒脘痹,肺气不通者;或嗽血痰多,胃纳减少,喘逆脘闷,脉数促,宜清肃上焦气分者。
  本方是叶氏变通栀子豉汤的基础方,其他栀子豉汤加味方多是在此基础方中再加一二味药组成。此方用栀子、豆豉轻苦微辛,一升一降,宣泄郁热;用杏仁、蒌皮、郁金,宣展肺气,疏散气、火、湿、痰诸郁。两组药合用,善走上焦,条达肺气,可治疗外感、内伤热郁上焦的诸多病证。如素有留饮,复感秋燥,上咳气逆,中焦似痞者,加苡仁、橘红、沙参化饮润燥;如肺郁痰湿较重,胸闷不爽者,加枇杷叶、橘红开肺气、化疲湿;如痰热较甚,脘痞不饥,口干咳痰者,加枇杷叶、姜汁炒竹茹清肺化痰;如气滞络瘀,胸胁痛,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者,加桃仁、降香行气活血通络。
   扼子豉加杏萎郁杷汤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程案,痞门张案、陈:四案,肠痹门张案,《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案等陕案。组成为: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再加枇杷叶。叶案方证:苔黄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者;或脉涩,脘痞不饥,口干有痰,当淸理上焦者;或食进颇逸,而胸中未觉清旷者;或食进脘中难下,大便气塞不爽,肠中收痛,此为肠痹者;或郁怒致病,心胸映背痛甚,至气阻咽喉,呼吸有音,吐涎沫,又不热渴,宜先理上 焦者。
  枇杷叶善T清降肺肖逆气,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再加枇杷叶,其清降肺气的作用增 强,故可治疗上焦肺气痹郁不降之证。
   栀子豉加杏蒌郁橘汤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风温门“某,风温从上而人”案、呕吐门曹四五案、吐血门高案。组成为: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再加橘皮。叶案方证:风温从上而人,风属阳,温化热,上焦迫肺,肺气不舒转,周行气阻,致身痛、脘闷、不饥,宜微苦以淸降,微辛以宣通者;或劳倦嗔怒,呕吐身热,得汗热解,而气急、不寐、不饥,仍是气分未清者;或箸热内侵营络,脉数,汗出身热,吐血,胸脘不舒,苔白,小溲茎中微痛,宜宣 通腑经者。
  橘皮善于行气止呕,燥湿化痰,疏畅中焦。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再加橘皮,则加强了其疏通痰湿郁结的作用,故可治疗上焦痹郁而兼湿浊、痰湿阻滞者。
   栀子豉加杏蒌郁菀汤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肠痹》董案、吴案、蒋三.案,淋浊门某氏案。组成为: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再加紫菀。气滞甚者,加枳壳;湿郁者,加白蔻仁;肺气不降者,加降香末、枇杷叶。叶案方证:内伤食物,腑气阻痹,浊攻腹痛,二便不通,渴思冷饮,脉右部弦搏者。或身重不能转移,尻髀板著,必得抚摩少安,大便经旬不解,皮肤麻痒,腹中鸣动,小溲短少,不饥少饮,苔白,不渴不饮,皆风湿化热,阻遏气分者;或肺痹,鼻渊,胸 满,目痛,便阻者;或气闭成淋者。
  本方用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开宣上焦郁热,加紫菀,合杏仁、蒌皮、郁金宣通肺气。全方意在旋转气机,下病上治,以使肺气通降而大肠腑气通畅,故可治疗肠痹便闭,而 非承气汤证,不得用苦寒攻下者。
   栀子豉加杏蒌郁音汤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范W丨-案。组成为: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再加石膏。叶案方证:脉左弱,右寸独搏,久咳音嘶,寐则成噎阻咽,平昔嗜饮,胃热遗肺,酒客 忌甜,宜微苦微辛以开上痹者。
  本方用栀子豉加杏仁蒌皮郁金汤宣展上焦痹郁,用石膏辛寒清泻肺胃火热。其中杏仁、石裔与豆豉配用,有麻杏甘石汤意,善于清贷肺热,故可治疗咳嗽咽阻;杏仁、石音、栀十与郁金配伍,善于开泄胸膈胃脘湿热,故可治疗胸闷脘痞、呕吐、咳喘。
  本方与吴瑭根据叶案制订的杏仁石膏汤为同一类方。杏仁石音汤是栀子柏皮汤的变通方,梔子豉加杏蒌郁音汤是栀子豉汤的加味方。前者主治黄疸,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烦渴,病属:三焦湿热者;后者主治上焦热郁,心烦、口渴、胸闷、脘痞、不饥不食者。
   栀子豉汤合金铃子散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张案。组成为:黑山栀子、炒香淡豆豉、金铃子、延胡。叶案方证:肝阳直犯胃络,心下痛,久则液枯气结成格者。
  本方用扼子豉汤苦辛宣泄郁火,治疗心下嘈杂,用金铃子散泻肝通络止痛,治疗胃痛。两法合用,搏肝止痛的作用大大增强,尤可治疗肝郁化火,冲击胃络,胃脘灼热疼痛者。
  (六)叶案萃语
   “扼、豉宣其陈腐郁结”;“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
  分别出自《临证指南医案》肿胀门朱案、痞门宋案。这两句话精辟地阐发了栀子豉汤的功效。何谓“陈腐郁结”?何谓“陈腐郁热”?叶氏在宋案中指出:“此岂有形之滞,乃气郁必热,’陈腐黏凝胶聚,故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在朱案中指出:“湿热无形,人肺为喘,乘脾为胀,六腑开合皆废,便不通爽,溺短浑浊,时或点滴。”可见,“陈腐郁结”、“陈腐郁热”是指无形湿热或者无形郁热聚结,痹郁:P上焦,肺气不得宣降,导致喘、胸满闷、腹胀、腹痛,二便不通利等病证的病机。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诸痛》章案中还有“陈腐积气胶结”的提法,也用栀7豉汤。“陈腐积气胶结”与“陈腐郁结”、“陈腐郁热”是同一类病机的不同描述,均是扼子豉汤证的葙本病机。
   “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微苦微辛之属能开上痹。”
  分别出自《临证指南医案》风温门“某,风温从上而人”案、咳嗽门范案。这两句话画龙点睛地道明了栀子豉汤所寓的法——微苦微辛法,或曰轻苦微辛法。叶氏据此称栀子豉汤是“苦辛轻剂”。微苦可清、可泄、可降,微辛可宣、可散、可透,因此,此方善于开上焦 肺郁之痹,善于宣泄上焦郁热。
   “栀豉汤,一升一降,以开其结。”
  出自《眉寿堂方案选存?疟疾》“疟发于秋”案。叶氏指出:“是尤形气结……显然窒闭,宗仲景栀豉汤,一升一降,以开其结。”阐明了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无形郁结,栀子豉汤用豆豉微辛以升,栀子微苦以降,一升一降,则郁结可开。
   “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痞》宋案。这句话强调,上焦肺气不宣可致胃脘痞闷,症虽见于中焦,而病机实在上焦,当从上焦论治,梔子豉汤可开宣上焦痹郁,以求肺气宣通,中焦气降。若不明此病机,从中焦论治,投消食、燥湿、理气等法,不仅无效,反可损 伤脾胃。
   “肠痹究开肺气以宣通,以气通则湿热自走。”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肠痹》吴案。叶氏治疗肠痹每用栀子豉汤加杏仁、瓜蒌皮、郁金、枇杷叶等开宣上焦肺气,认为肺气宣通,宣降自如,则湿热宣化,下焦肠痹可开。这句 话总结了叶氏治疗肠痹的这一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