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罗契的江南丝绸之行(一) 周德华 编译
前言:1840年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 随着国外市场的开拓, 长江以南的丝绸行业逐渐趋向繁荣。十九世纪中叶丝绸出口日增。当时, 法国是主要产绸国, 对中国丝绸大量输入西欧深感不安。作为法国丝绸生产中心的里昂尤甚, 该市商会会长纳塔列斯·朗图特(NATALISRONDOT)委托把持清政府海关大权的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
调查中国丝绸的产销情况。 江海关四等A 级帮办E·罗契( E·RO -CHER )受命对苏浙各地的丝绸生产进行调查,于 E·罗契调查方法科学认真, 记载详细,
即使对于官方提供的统计资料也反复核实, 数字比较可靠。报告之第一部分是所到之处的亲身见闻, 对各地蚕茧品种及产量、机织行业概况、绸缎品种及产量, 乃至织工工资待遇及厘金杂税等, 都作了详细描述。第二部分为各地所产的茧、丝、绸、缎、绫、罗、纱、绢、锦直至绵绸和丝绵共四百个品种的总目录。E·罗契的调查报告不失为我国近代经济史和丝绸史上的重要资料。 因全文较长, 仅摘译其主要部分刊出,以飨读者。 (一) 苏州之行 我在历时37天的行程中, 访问了苏州以及邻省浙江许多城镇的丝绸产区。 苏州是我所到的第一个地方, 这里新的桑树巳经栽种, 老的企业正在整顿, 新的企业陆续开张。现时的生丝产量已相当可观。 厘金总局提供了苏州、常州和镇江地区1878和1879两年中用于出口的生丝产量列于表1。表1: ![]() 预计产量还会有进一步提高。 织机数量以前估计有12000台, 现在减少到5500台, 其中不少还全年未曾开动过,随着生丝产量的增加, 丝织工业的境况正在改善, 虽然生丝价格高昂, 需求量正在日渐增长。 对照商人提供的帐册资料, 得到统计数字列于表2。表2: ![]() 表列数字显示1879年增加了8604匹。因此, 这个时期苏州地区丝织品的平均产量已 达到82638匹。以每匹重38 两计:82638 x 38/16 = 196265司马斤⑵( 如果织造用的生丝未曾纳税, 则每匹丝织品就要课以0.43 海关两⑶或2.79法朗的匣金税。此外城里的织机都得纳税, 大型织机每台每月缴纳2美元⑷;小型织机每台每月缴纳1美元。大型织机用于织造缎纹、平纹或提花织物;小型织机用于织造衬里绸或绒类织物等。 大夷亭⑸镇位于苏州以东25华里( 织造商购进了织造所需的生丝后, 将其浸渍和染色, 而返丝常由其家庭成员来完成。 花样和新款式的技艺大约为二、三百人所垄断, 按照工作的难易程度, 他们的日工资范围自O.75美元到1美元不等。 一名好手通常花两天时间把总长 织造提花缎纹织物要有两个人上机, 织匠常常使唤他的学徒作为助手。助手坐在织机顶上提拉通丝线, 织匠在下面配合进行梭织。织成一匹长 纱、罗类织物也是用上述方式两人合作进行, 不过此类织机宽度较窄。织匠自己把经轴装上机, 织一匹长 除了织造绸缎以外, 城里大约有2000台机子用来织造缎带, 生丝用于织造缎带方面的耗量, 湖州地区占3/4 , 苏州占l/4。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极不稳定, 因此不易查清缎带的确切产量, 大体上这些机子的运转与上海的产销情况有关。 苏州是多种丝绸产品的制造中心, 刺绣品虽则不由机器生产。然而, 可以认为是地方丝绸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十个以上的家庭手工工场, 大约1050名刺绣工从事此种行业, 大多由妇女和少女干, 只有大型挂绣这类繁重活计才由男人承担。因刺绣见长而著名的某些家庭工场经常会收到订单,
有时转配给其他家庭工场制作。不仅中国本身对这类艺术品有很大的需求, 国际市场上也常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定货。 〔下续(二) 从太湖之西到太湖之南〕 注释: ⑴厘金机构系清咸丰三年(1853年) 设立在水陆交通道上的关卡, 对过境货物征收厘金税(或称厘捐)。民国二十年(1931年)裁撤。 ⑵司马斤又名十六两称或老称, 约合 ⑶海关两为晚清时期海关用于计价、征税及统计所用的币值单位, 相当常规银两的1.114倍。 ⑷根据中国银行资料,1816—1931年美元含金量为 ⑸大夷亭为古名, 即今江苏省吴县唯亭镇。
原载《丝绸》1986年第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