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之外的惦念:绍兴“爨(cuàn)宝子体”老人和他的游客故事

 cxag 2018-09-10

核心提示:他是鲁迅故里的一位题扇老人。4年前,他为来自长春的一位游客写了一幅字,这幅字在长春慈善助学拍卖活动上拍出2万元……这只是故事的开头。以书法为媒,与游客结谊,老人像一位使者,传递绍兴大爱!

86岁的上班人

长柄伞、斜挎包,躲在草帽檐下的姚铭桐,走出越城区燕甸弄,小心穿过斑马线,跨进鲁迅故里木门槛。86岁的他步行去上班——为游客嵌名作诗、题扇写字。这个“班”他默默上了20年。

这个秋天,一位长春游客的惦念牵出了老人与游客往来的“暖故事”:一个绍兴与长春两地的爱心接力故事。

萍水相逢

“张鸣雨先生托我来看看您。”9月3日,越城区燕甸弄2幢一套普通公寓房里,柯桥区文广局退休干部周景贤推开门,向姚铭桐说明来意。只见老人激动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沓书信资料,翻出一个大信封,缓缓展开,信的落款正是张鸣雨。

“今天,喜得绍兴姚公尚廉先生寄来所赠书法作品,感动之至,感佩不已,感慨万千。予与姚公素昧平生,遥居千里之外。有缘一面之交,萍水相逢;有幸一见如故,相识恨晚……”满满6张A4纸,字里行间记录下这珍贵而感人的“一面之缘”。

那是2014年暮春,当时在长春市市直单位任职的张鸣雨赴绍兴考察文化工作,在参观鲁迅故里百草园朱家花厅时,现场正在为游客嵌名作诗题扇的一位耄耋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老人不仅诗作认真斟酌,而且写字仔细推敲。“姚老先生给残联捐的作品和资金,够盖一座楼了”,老人身边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

这句话让曾经从事过慈善公益活动的张鸣雨深受触动。当得知眼前这些“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的爨体书法作品的主人正是眼前这位老人——著名的书法家姚铭桐时,张鸣雨满怀敬意地请他书写自励雅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出自《诗经·小雅·大田》)及自警嘉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出自唐朝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写完之后我感觉不满意,就请他留下姓名、地址,告诉他我重写后再寄出。我想,他一定喜欢爨体字,我要把我写的最好的字送给他。”姚铭桐已经记不清练了多少遍,一直练到自己满意为止。

“当时以为不过客套而已,素昧平生,萍水相逢,没什么企望。”离开之后,这件事被张鸣雨忘在了一边。

谁料,10天后,张鸣雨收到了老人的邮件,除了重写之作,还相赠两幅精品:“雨润万物”和“上善若水”。那一刻,老人的心意像“爨宝子体”厚重的笔画一样,深深融进张鸣雨内心。

老人的祝福,没想到让曾亚妮真成了“清华妮”


书法传爱

姚铭桐寄出书法作品后4个月,他收到了一个包裹,正是长春寄来的,是一本沉甸甸的慈善证书:“尊敬的姚铭桐先生:您创作的爨体书法作品‘上善若水’已由收藏人捐赠给我台‘我们爱长春公益慈善基金’,拍卖获得2万元善款,全部用于‘寒门学子梦·我们帮你圆’助学活动。”

“一字一句读完,他眼睛湿润了。”姚铭桐老伴郎毛姑回忆说,张鸣雨先生把作品拍卖用于慈善事业,还特地寄来证书。“他很激动。”

张鸣雨在微博上记录了这件具有纪念意义的事:8月23日,在长春农博会渔业馆,长春广播电视台及旗下“我们爱长春公益慈善基金”通过拍卖“上善若水”这幅作品,拍得善款2万元。这2万元善款和吉商商会捐赠的40万元、爱心市民捐赠的近万元善款汇合在一起,资助已经报名申请的约30位寒门学子。

几天后,姚铭桐又寄出了作品和回信。“一来表达谢意,二来告诉他,只要有慈善拍卖活动,提前说一声,我会寄去作品。”

“余四幅,存放君处,候机出售,奉献慈善公益,以馈平生。”……此后,姚铭桐先生的作品通过长春广播电视台“我们爱长春公益慈善基金”拍卖,共得到近5.8万元的善款。从这些作品和善款开始,“我们爱长春公益慈善基金”征集到50余幅富有爱心的书画家们捐赠的作品,筹集的善款累计100多万元。用这些善款,长春广播电视台开启了“寒门学子梦·我们帮你圆”慈善助学之旅,创办了两个“励志助学班”,资助38名家境贫寒的贫困大学生,并组织他们开展冬令营和夏令营等励志活动。一场爱心的接力赛从绍兴开始,在长春展开。

“一面之缘,萍水相逢,如此厚爱长春。”在张鸣雨眼里,姚铭桐为书做人,令他敬仰。“他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景贤说,姚先生光是捐赠给残联的爱心作品已多达上百件,是绍兴柯桥区的“爱心老人”。

风雨无阻

从小喜欢书法,师从绍兴书法家周庸村,当过农民、干过漆匠、做过老师……66岁那年,他被请到鲁迅故里为游客题扇,一写20年。“这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时光。”老人说,特别是看到游客喜欢他的字,他内心更是喜悦。

“《爨宝子碑》是魏晋时代的碑文,它不是名家所书,也不讲究笔法,有的是一种艺术本真和人性原朴。”在姚铭桐的卧室里,张挂着一幅“爨宝子体”“厚德载物”,这是他30多年前写的,“练了一辈子,天天看,天天练,不觉得厌。日子久了,看出当年的心境,看出笔力不到的地方……”

姚铭桐说,在安静祥和的天空下,心无旁骛研习书法,是人生最大的幸事。“八九岁那辰光,帝国主义的轰炸机在屋顶上转,可怕哦,我们全家几天几夜躲在深山里……”如今,子孙满堂,安享晚年,生活无忧,潜心书法……老人把鲁迅故里题扇当作“工作”,只要是轮到他上岗,风雨无阻。一桌一椅,一笔一画,传递一位知足老人的祝福。

书柜上,厚厚一沓书信,见证他与游客间的一份深情厚谊。“小家伙后来果真考上清华大学了。那年暑假,他们一家人特地来绍兴看望我。”凝望照片上的笑脸,老人双眼眯起一条缝。女孩来自深圳,叫曾亚妮。初来鲁迅故里是春天,请姚铭桐题扇写字,当得知女孩今年要高考,他细细打量一番后,挥笔写下“曾闺画眉凌云志,亚洲名秀清华妮”。“姚伯伯,您这把扇子一直激励我努力。”第二次见到姚铭桐,曾亚妮兴奋地脱口而出。

“他就像绍兴的一张对外名片。”鲁迅故里景区有关负责人说起姚铭桐,流露满满的敬意,“最多的一天,从先生面前走过的游客就有3万多人,多的时候,他一天为游客题字上百幅。老人的用心与友好,给许多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年事已高,请代我看望、问候。”今年8月,在长春市,张鸣雨偶遇来自绍兴柯桥区文广局退休干部、书法爱好者周景贤,忍不住说起这段往事,表达心中的惦念之情。


—   THE  END   —

来源 绍兴晚报

首席记者 何超群 实习生 孔卿媛

审 佳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