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以改正为目的的道歉都是耍流氓,真的么?

 个人发展精英会 2020-11-26


个人发展学会
陪你成长  持续精进

大家可能看了今天的主题,会觉得非常奇怪:怎们道歉就能和耍流氓扯上关系呢?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相信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就能明白这二者之间是怎么扯上关系的了。

1

我们都见过这种人。不管是公司开会、约见客户还是同事小聚,他总要迟到几分钟。他的手机草稿箱里总是放着这样一条短信:“我会晚一点儿到……”喜欢说这句话的人,没有时间观念,容易给人留下做事不可靠的印象。

我的搭档小王是一个非常不守时的人,平时上班总是迟到,前几天,上级给了我们一个任务——让我们去接洽一位非常重要的IP。

因为了解小王有可能会迟到,我在前一天的晚上就打电话提醒了他:“7:30到酒店集合,别迟到了。”

电话那头小王有些犹豫他说:“我会晚点儿到。这个时间点儿我担心堵车。”

“怕堵车的话,你就提前半个小时出发。”我建议道。

可就是这样在前一天提前提醒了小王,可他是迟到了。8点钟的时候他才慢慢悠悠的来到了酒店。此时,我和IP已经等了他将近20分钟。

“你怎么又迟到了?你知不知道,IP老师在这里等了你很久了?”

小王无辜地说:“其实我7:10就到了,看时间还早就在附近转了下,谁知道这一转就晚了。”

小王的解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听了他的话也觉得非常的生气,因为很明显,小王这么解释只是想掩饰他迟到的事实。

说出“我会晚点儿到”这句话的时候,一般是我们因为处理事情无法按时到达,向对方表示歉意,解释自己为什么无法准时,而对方听后也会谅解我们,毕竟谁都会有有事的时候,你们之间不会因为这一次迟到产生什么不愉快。

2

可是如果你经常对别人说“我会晚点儿到”,这样的你可就是一个典型的慢性子了。你觉得,你事先打了招呼,即便是迟到,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守时的人依旧是很令人讨厌的,他们只重视自己的时间,而不重视别人的时间。

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很宝贵,而别人恐怕会迟到,他们可不能将时间浪费在等待上,所以他们常常姗姗来迟,这一表现也反映出他们轻视别人的心理特征。

时间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概念,但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从来不迟到的人,往往是属于小心谨慎、计划性强的一类人。而那些喜欢踩着点到的人,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相反,那些大家眼中的“迟到大王”,他们则会更加自我,就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有些任性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因此,时间观念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更决定了一个人会有怎样的性格和心理。

无论如何,即使你的时间非常宝贵,也不能成为迟到的理由。

实际上,被人尊重的那些人,往往也是懂得要去尊重别人的那些人。尊重别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礼貌客气,更多地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

守时,就是对别人时间的尊重,也是信守承诺的一种体现。做一个守时的人,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良好素质,给商业伙伴以及朋友留下可靠、守信的印象。

3

不守时的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很多人看来,守时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之一,若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都不能保证,那么这个人怎么可以成为合作伙伴呢——他们不会信任一个不守时的人。其实像小王迟到这件事,如果他没有去推脱自己的责任,正面问题,那么事情就会好很多。

说到推脱责任,我又想到了身边一个朋友的经历。我的朋友安妍是一家电商公司的客服人员,正赶上双十一大促,公司库房人手不够,于是,安妍的主管找到安妍,希望她能够搭把手:“安妍,双十一库房太忙,明天我们需要抽调一部分人去支援,你去吗?”

安妍不假思索地说:“这事和我没半毛钱关系,我去干吗?”

“这事怎么就和你没关系了,货物出不了库,客户要投诉的话,还不都是投诉到你那里!”安妍的话一下子就把主管惹毛了。

后来,安妍跟我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还是一脸的不服气。想来,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

 

她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这事和我没半毛钱关系”的话,是因为说话人的心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想法,只会让人变得自私自利。

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都会进行选择,会从海量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本来对信息的选择有助于提高人们处理日常事务的效率,然而,如果信息的选择走入趋利避害的误区,那么就是一种比较负面的信息选择了。

这种信息的选择会让人变得自私而狭隘,对于一个人构建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不利的。安妍选择不去库房的自私行为,暂时逃避了一堆脏活累活,却让自己失去了后勤人员的全力支持,还给别人留下了懒惰自私的印象。

 

不可否认的是,自私是一种烙刻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欲望随着与生俱来,但如果不懂得节制,反而沉湎于欲望而不能自拔,则会堕入贪婪中。

4

作家刘墉曾借坐火车诠释了贪婪的本质:火车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会想,我要是能有一块站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会想,我要是能有一个座位就好了;有座位的人会想,我要是能有一个卧铺就好了:就连有卧铺的人都会想,这要是一个独立的包厢就太好了。

我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所缺少的,却很少能看到别人所没有的,即便看到了,也会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一种自私贪婪的表现。

自私一直是职场中一些人隐蔽的心理状态。有这种心理的人首先不大讲职场规则,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管别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其次有强烈的嫉妒心理,看不得别人发展得比自己好。

 

两个同事一起去参加展览会,临时发现名片没了。甲负责去印名片,却将乙名片的邮箱和电话号码都印错了,并且在出发前才告诉乙这件事,这时已经来不及改了。到了展览会后,甲对乙说,反正你的名片都是错的,就发我一个人的名片吧!

乙很郁闷。不仅如此,和客户直接洽谈的时候,甲紧紧跟在乙的身后,并且经常越过甲来打岔,生怕乙和客人联系上……

 

想要克服病态自私心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有方法。

首先,可以使用内省法。反省自己的自私行为,看到自私的不良后果,如孤独没朋友、缺乏帮助等,从而将自己尽量摆脱占便宜的思想。

其次,培养利他行为。从做一件小小的好事开始,用行为纠正不健康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自己的乐趣,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

 

漆黑的夜里,一位游方僧人经过陌生的村子,正忧愁看不清道路,看见有个人提着灯笼缓缓走过来。奇怪的是,那人走路时双目紧闭。僧人问:“请问施主盲吗?”

“生下就是盲人。”盲人回答。

“那为什么走路还打灯笼?”

“为别人照亮。”

僧人不禁合掌赞叹:“大善呀!”

盲人笑了:“为别人照亮路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这样别人就不会撞到我了。”

自私并不是可耻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基于自己利益”的潜意识倾向。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和利用自私的本性,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而不是刻意回避或掩饰。


想要

找到方向,走稳每一步?

提升能力,胜任好工作?

打造优势,无法被取代?

解决职场路上

沟通、择业、效能等问题

迅速实现升职加薪

拥有成功幸福的职业生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