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良春医集

 快乐养生堂 2018-09-10
区别症与证,进行综合分析“症”是症状,它是患者自觉的或医者他觉的反映。“证”是证候,它是医者把搜集到的疽状进行综合分析而做出的客观判断。“证”不是简单的症状总和,它是经过把所有症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而获得的,因而能较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虽然说中医也是讲辨病的,例如《伤寒论》中的六经病,特别是《金匮》中的杂病,是谈辨“病”的,但中医的某些肩仍旧是一个证的概念,因而我们一定要懂得“证”的归类,掌握辨“证”的方法。中医的“证”,高度概括了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正邪斗争的实际状况。例如六经就有六经的证;卫气营血,就是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脏腑就有不同脏腑寒热虚实的证,朋腑之间的生克乘侮也可致不同的证。中医也有以汤名证的,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就是一部“以证名篇,以论次之”的佳作。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证”的含义,临证时把证候归纳清楚,为正确的论治提供依据。在辨证时,不能以西医学的概念来乱套用药,例如对西医所说的“炎症”,在审证用药时,绝不能泥于“炎”字,概从“热证”论治,动辄施以苦寒清热之品,而应以八纲详辨之。具体地说,有不少慢性肠炎可用理中汤治愈,有的肺炎用姜附取效,妇女之附件炎用温经汤或少腹逐瘀汤常获痊愈等。二、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一)以四诊为手段,全面了解病情
要进行“辨证”,首先要“认症”。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搜集患者自觉和他觉的症状,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况,既往病史,则是辨证的基础。望、闻、问、切四诊,不可缺一,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应当深刻领会。望诊为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不仅可辨识病邪之浅深,正气之虚实,而且对疾病之转归,也可预测。《素问,玉机真脏论》云:“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可见望诊之重要。其余闻、问、切三诊,古人均极重视。我以为问诊是四诊中最基本的方法,每接触一个病人,首应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有关病史及治疗过程,重点加以详询,在倾听及询问中,应引导病人对主要有关病史过程加以详述,不能遗漏重要的症状。对过去曾服何药,服后有何反应;做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等,均应注意。例如在询问中了解到患者胃脘痛已10余年,近年来发作更见频繁,有黑粪史,并知服过金铃子散等疏肝理气药未效,则应考虑从“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来处置。再如腰痛,有寒湿、湿热、肾虚、挫伤之不同,如腰痛在气交之变时增剧,多为寒湿;口苦而小便黄赤刺痛者,则为湿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