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大小于成龙

 雲泉 2018-09-10

作者:王占连

来源:乐亭故乡人网站(www.guxiangren.com)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清初大小于成龙

清初大小于成龙

清初大小于成龙

一、“第一廉吏”于成龙

被雍正皇帝誉为“第一廉吏”的于成龙(1617——1684),山西永宁人(今离石县)。他45岁那年始任广西柳州罗城知县。那时罗成县贫困且多盗,于公吃糙米、戴斗笠、穿草鞋,察访民情,狠抓教育和治安,不修县衙盖学宫,以传播文化知识。他治理罗城几年间,政绩斐然。达到全境安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而大受百姓拥戴。康熙皇帝得知,调他至四川合州任知州。后累迁武昌知府 、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于公不讲排场。升任两江总督(辖江西、安徽、江苏)时,不设仪仗,无亲眷相随,只带一儿,雇辆驴车悄然到任。致使当地官员准备迎接的丰盛礼仪全部落空,大惊失色。

于公励行节俭。他在福建任职,因茶叶贵而以槐叶代茶;于公在江西任职时,儿子前来探亲,回去并未给他带钱和土特产品。厨房有只咸鸭,割下一半给儿带走。坊间得知,编成民谣:于公豆腐量太狭,公子临行割半鸭。外国人听说他这样清廉节俭,莫不啧啧称道说:这样的清官,在英国是没有的。于公生活清苦,平日吃糙米、青菜、豆腐,百姓称他“于青菜”、“于青天”。

于公勤政爱民。于公在保定任河北巡抚时,宣化正闹水灾,他关心群众,寝食不安,不待朝廷批准他的奏折,就动用仓储粮赈灾,使灾民度过荒年。他还三令五申,禁止官员滥摊派、滥收费和滥罚款,勒索百姓,馈赠上官。因而大得民心。这些事感动了康熙皇帝,特别召见他,称他“今日清官第一”;并从国库银中特赐他白银千两,将自己之御马一匹赐予他骑,以示鼓励。不久,又提升他为两江总督。

于公在直隶任职期间,狠抓文教。那时肥乡县有一所书院,系郝公函所建。他到任后,将该书院加以扩充,定名为漳南书院,聘请著名学者颜元为山长,主持书院,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于成龙任人唯贤,他在通州考察水利时,在工地上见到通州知州和他同名同姓的于成龙,心中喜悦,在他离直隶巡抚之任时,上书皇帝,重用于成龙,提升他为江宁知府。

于成龙在两江总督任上,大力提倡节俭,率先垂范,致使江南奢靡之风大大收敛。一些达官士绅,在于公的影响下,也脱下锦袍,穿上布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

1684年,于成龙积劳成疾,殁于任所。下属查其遗物,仅床头一旧木箱,内装一套以粗丝织成的绸缎所做的官袍和一双靴子;一口缸内盛少许粮食和盐巴。他死后,百姓痛苦不已,江宁罢市以表悼念,家家绘象以祭之,其得民心如此。雍正皇帝赞他:“廉吏第一”。

新编电视连续剧《廉吏第一于成龙》,就反映了于公一生的优良作风。这一电视剧演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教育当今干部以于成龙为榜样,加强廉政建设,作一代人民的好公仆。

二、乐亭县官于成龙

乐亭人有给县官记功立碑的传统。在明朝万历以前,设名宦祠,万历后的明朝、清朝、民国,立德政碑。政绩佳,德行好的县官,入祠上碑。明清乐亭知县202人,民国知事(县长)26人,计228人,入祠上碑者28名,康熙年间的乐亭知县于成龙,名列其中。

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汉军镶红旗人。于公任乐亭知县时,励精图治,修学宫,劝开垦,念恤民艰,除暴安良,政通事举。

何官营村有一梁某,依势横行乡里,骚扰地方,勾结土匪,为非作歹。于公不畏强暴,依法捉拿,先斩后奏。暴尸三日以示众。匪首决议为梁某报仇,纠集匪徒,劫击官衙。城防把总受伤遭杀,与成龙之子于永祯亦被杀害。当时于公公出,回县后,亲率兵勇出击,立斩匪首。匪患除,百姓赖以安宁。

于成龙曾两次任乐亭知县。后升任北通州知府,在水利工地上,与农民一起抬大筐,汗流浃背,适巡抚于成龙视察工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道:“在下于成龙。”巡抚笑道:“你和我同一个名字哪!”因而人们称巡抚为老于成龙,通州知府为小于成龙。

巡抚于成龙在河北期间,了解小于成龙政绩卓著,在调任两江总督时,向皇帝上疏,建议朝廷加以重用。皇帝很高兴,便任命小于成龙为江宁知府,受到江宁百姓的拥戴。不久有升任河道总督,督理加固运河堤防工程、黄河大堤工程和永定河(浑河)的清淤和加固堤防工程,成绩卓著,使浑河成为永定河,再不泛滥。

于公因积劳成疾,于1700年逝世。乐亭人民怀念他,为他在孔庙大成殿右侧宦祠中立碑位,春秋祭祀。

康熙年间,同名同姓,同朝为官的大小于成龙都是勤政爱民、反腐倡廉的清官,是廉政建设的好样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