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浏览器

 昵称41082923 2018-09-10

大家好,我是“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的小夜,本期我们的主题是:国学小故事中的大智慧之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但在历史上有争议,主要观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后汉书》;一个是《习惯说》。

先看一下范晔在《后汉书》的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

可以看出当时故事中,陈蕃当时没有打扫庭院及屋舍的做法,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是非常赞同的,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一个“奇”字就体现出来了。二者意思有明显的不同,那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清代的文学家刘蓉《习惯说》中的记载: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刘蓉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蓉的父亲说的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不甚相同。

有人就有疑问了,明明是刘蓉父亲说的话,为什么会被人说是陈蕃说的?这句话又到底出自哪里呢?从有记载的史实来看,并没有相关记录,很有可能是后人根据这两个故事杜撰出来的,所以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

不管怎么说,对于这句话的观点,有史以来各有争执,有的认为如果连屋子都不打扫,如何去治理天下呢?有的人认为恰恰是那些不修边幅的人往往还取得了历史瞩目的成就,而且打扫屋子和治理天下根本就是不沾边的事儿。

我认为,一个人屋子打扫的干净,不能够说他也能治理好天下;一个能治理天下的人,也不见得会打扫房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洁阿姨屋子打扫的干净,你让他去治国理政,也不见得能行;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天下事看得很明白,你让他打扫房间,还不见得比丫鬟做的好。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干工作,不能好高骛远,做好当下,放眼未来,才能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