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时30分,中国管弦乐奠基者之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盛中国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盛中国先生出身于音乐之家,五岁开始学琴,七岁就开始了第一次公开演奏。1954年他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4年回国后便一直从事小提琴演奏事业。作为中国交响乐团国家级小提琴独奏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上为中国争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 盛中国先生曾多次受邀来到音乐频道参与录制节目。就在前不久播出的《音乐公开课》节目中,作为主讲嘉宾的他和现场的同学们分享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同时再次拉起了那首经典的曲目《梁祝》。
除了美妙的琴音,几乎每个和盛中国先生接触过的剧组同事也都被他认真严谨又热情谦逊的为人风格所打动过。在得知盛中国先生病逝的消息后,他们也纷纷表达了震惊与痛心。 从小就崇拜盛中国老师,练琴也是用他的教材,封面是年轻的盛老师的照片。盛老师比我想象的还要帅,他永远对自己、小提琴、艺术、所有的所有都严格要求,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随意”二字,他和他的音乐艺术一样永远那么精致、典雅、热情。来《音乐公开课》录制,他不放过一点瑕疵,一遍遍重来,直至深夜,七十多岁的人了,我们都好心疼他。节目录制后,他让我试他带来的名琴,让我好激动又忐忑,试运了几下弓,他对学生说:“她练过!不错,不要放弃!”我开玩笑说,小时候如果遇到盛大师鼓励一下,也许就将小提琴进行到底了。盛老师很认真地对我说,“我要送你一把琴,有时间来我家。” ——《音乐公开课》主持人孙小梅 孙小梅和盛中国在节目后台合影 记得小时候,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是印在盒带上的遥不可及的音乐大师,《梁祝》更是陪伴我年少时代音乐启蒙的重要乐章。记得录制节目的那天,我们集体成为盛中国老师的粉丝,纷纷和他合影留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盛中国老师绅士的品格,这种品格贯穿在他对自己服装的细致要求;对工作人员的谦和态度;对节目包装设计的严谨负责;对后辈学生的用心提携;对琴瑟和谐的夫人无微不至的爱,这让组里的年轻女导演们艳羡不已。听闻盛中国老师仙逝的消息,震惊又突然,久久不敢相信。看着朋友圈里越来越多对大师的悼念,才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大师已去,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弦音在耳,无限怀念名家风范。盛中国老师一路走好。 ——《音乐公开课》制片人 席丽霞 盛中国先生为录制做准备 噩耗来的太突然,真的不敢相信,最后一次与盛中国老师合作是16年8月的《一起音乐吧》,当时老师腿受伤了,依然忍着病痛坚持完成直播。去年七一邀请盛老师,老师说刚做完手术在医院,一直都知道老师身体不好,却没想到走得如此匆忙,从此人间再无您的美妙琴音,盛老师一路走好…… ——音乐频道编导 谢芳 盛中国先生经典演奏音频 多年前音乐频道《音乐人生》栏目编导曾到盛中国先生家中采访,并写下一篇编导手记。就让我们用这篇文字作为回顾和怀念,愿盛中国先生一路走好。 【盛中国的收藏】 跟盛中国聊天,不怕找不到话题,他的话匣子里装满了收藏的乐趣。听他一说,我才知道挂满四壁的字画,无一没有出处,墙边随处堆着的一溜陶罐,个个都大有乾坤。我请求瞻仰他的世界级名琴萨提诺·娜瓦扎。盛中国一拿起琴,整个人都生动起来,说话的色彩都不一样。我从他那知道“买琴养老”的说法;知道买琴要讲缘分;还知道不能光凭声音给琴下判断,因为有时候琴在睡觉…… 【在盛中国家午餐】 午饭是在盛中国家吃的,是不是不速之客也顾不上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编导跟我一样,有幸吃过嘉宾亲手做的饭,而且是一顿被汉代的花瓶、金代的酒杯和战国的烛台环绕着的大餐。濑田裕子的手艺极佳,最拿手的是奶油面。想起来怪腻的一样东西,但真的很好吃。盛中国对夫人手艺一直称赞,饭桌上的气氛很愉快,让我想到“举案齐眉”四个字。据说盛中国的手艺还要好,但最好的要数四弟盛中真。还能怎么个好法,我已经想象不出来了。裕子告诉我,搞艺术的都擅烹调。吃点好菜,喝点好酒,和朋友畅聊,是最开心的事。 【一百张碟】 说实话,盛中国可不像日本太太那样好牌气。录像前,我真没少往他家打电话。到后来,我都快替他烦了。他还觉得我很会多事。我就跟他解释,这是节目的需要,他会说什么节目我没做过呀?节目播出后,我接到盛中国的电话,听他那么说,我倒感到意外了。他说,他对节目非常满意,已经托人刻了一百张碟,送给所有的朋友。他异常诚恳地对我说,开始觉得这么认真干嘛呀?现在才知道,认不认真就是不一样。还说,以后就是朋友了,请我一定经常去他家做客。后来,他去成都演出,还专门给我打来电话,问我的家人看不看演出,看的话尽管找他。我想,对盛中国,可能没有一个词能更准确地形容他了:性情中人。 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很可惜在节目中没有用上。我很愿意把它写在这里,作为结尾。盛中国跟濑田裕子结婚后,跟卧病的母亲同住了多年。母亲迷信,认为晚上家中动笤帚不吉利,所以盛中国晚上都是趴在地上,用手一点一点把垃圾捡出去,即便母亲不在眼前也是这样。 作者:黄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