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五苓散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由于方后有“汗出愈”三字,多少医家将其功用归之于“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这可以说是极大地曲解了本方的立方思想。 我研究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用了五苓散的近十个条文,其主症为渴、小便不利、吐,其兼见症为烦、热、眩。这六种见症是不是病邪在表,或表里同病,需要通过桂枝一物的“解表”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呢?显然不是。那么,方中用桂枝和方后所附“汗出愈”,不是解表愈病又是什么呢?或者说五苓散的功效不是“化气行水,兼以解表”,又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五苓散的功效是恢复膀胱气化,通调三焦水道,这用化气行水加以概括是对的,而说其兼有解表功能则不对。让我们对此作一简单的分析:膀胱为“水腑”,“三焦”为水道。膀胱气化失司,三焦失于通调致小便不利,津失敷布致渴,渴饮水多,复遇宿停水饮,相激致吐,水邪干上致眩,气郁津伤致烦,致热。 《内经》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五苓散系太阳表邪循经入腑,此时纵有发热,己不是表邪未解。而是膀胱气化失司,影响其所应之“腠理毫毛”。五苓散能发挥如此佳良的化气行水作用,桂枝当然起着重要作用。 《本经疏证》认为,桂枝具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等六大作用,而气水不调乃营卫不和的演变结果,既己为水,必用温阳以化,而水气上逆则吐,水不下趋从尿而解,又都需下气以治,显然,桂枝的六种功用,在五苓散中发挥了和营、通阳、利水和下气四功,在同其他四药协同后,共同发挥着调水气、疏水气、逐水气和下水气之作用,可以说尽献其功了。而这一切恰恰不是在于解表。 精研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明白了上述道理后,则应用五苓散时,不仅不会被“兼有表证”之说所束缚,而会在膀胱气化失司,三焦失于通调之病机所涉及的众多疾病中寻找使用机会,从而大大拓展其使用范围。临床实践表明,本方在肾炎、急性胃炎、遗尿、尿崩症、产后尿潴留、神经官能症、小儿滞颐症、前列腺增生症、忧郁症、湿疹、汗证、汗疱疹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各种病证中,都有着较多的使用机会和极佳的作用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方既可用于新感,又可广疗宿疾,因此,其脉多无定准,而其舌必以舌质淡,舌苔白滑或白而微腻为特点。
◎病案举例 案一、产后尿潴留 甘某,女,分娩13天,一直无法自行排尿。先留置尿管四天,拔管后尿仍滴沥难出,只好再插管导尿,当即导出尿液3500ml,并作导管保留,四天后拔除导管,仍不能自行排尿。置留导尿管的同时,均用多种抗生素控制泌尿道感染,但十多天来不仅尿不能排且仍然发热口渴,西医通过会诊,认为不能再置导尿管,己无良策可施,邀我诊治。我诊其脉虚数,观其汗出较多,舌质淡,苔白微滑。乃据其主症小便不利,发热而渴,参以典型舌象,辨为膀胱气化失司,三焦失于通调,以五苓散加味以治: 猪苓10g,茯苓15g,泽泻30g,白术12g,桂枝10g,人参12g,黄芪30g,枳壳20g。 上方仅服2剂,小便即能自行排泄,再服2剂,完全恢复正常。 案二、顽固性汗证 张某,女,45岁。6年前一次感受风寒,寒战高烧持续数日,经治痊愈。而自此开始全身汗出,昼多夜少,四季不停。多时汗出淋淋,需日换内衣三四次,少时皮肤湿润从不干爽。近两年来出现头昏耳鸣,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病以来,西医以植物神经紊乱,中医以营卫失和,气虚失固,湿郁中阻等诸病机论治,都无大效,患者己失去了治疗信心,经友人一再劝说从外地赶来就诊。诊其脉懦,舌质淡、薄白苔,面胱白少华。细询汗出如水,不黏涎,尿少,口渴。细究前医诸法应属对证,不效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本证属水气为患这个根本病机。因此,当以化气行水以治,方用五苓散合莲枣麦豆汤: 猪苓10g,茯苓20g,泽泻30g,白术10g,桂枝10g,浮小麦30g,马料豆30g,大枣20g,莲米12g。 上方服完3剂,汗减。服完6剂,汗减大半,精神好转,治疗信心倍增。坚持服完20剂,汗出全止,伴随症也基本消失。 |
|
来自: 昼三夜二205 > 《刘方柏临床百方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