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苓桂术甘汤

 昼三夜二205 2018-09-11

36.苓桂术甘汤

 

本方为仲景所立治疗痰饮之名方。而痰饮的治疗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一个“温”字,一个“和”字,是痰饮各种复杂见症的治疗总则,也是本方立方主旨。“温”是用辛温之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是温而不刚烈过燥,从而达到温中宣降,消痰涤饮,行气利水,通调二便的治疗作用。这是关于本方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痰饮。痰饮近代作为一种证候名称被临床广泛使用。其实痰和饮无论从病理属性、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而从《内经》之医论到《神农本草经》之药论,都不曾提到一个“痰”字。虽然后来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里,仲景明确提出了痰饮病名,而其所论包括苓桂术甘汤在内的条文,基本都是论饮的。真正意义上的“痰”证,是从元代王隐君在其所著《泰定养生主论痰》中首先提出的。后经不断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和治法。明确痰和饮的这种差异,是正确使用好苓桂术甘汤的条件保证。

第三个问题是化气行水。饮邪之成,都是因于阳气失温,气化失司。因此,化气行水即成了饮邪为患的基本治法。而这当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的,当用肾气丸;二是中阳不运,水停为饮的,当用本方。肾气丸是温阳气以化阴,本方是益土气以行水,虽然所主不同,而都是通过化气以行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让我们看看原方组成,以加深认识。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方用桂枝辛温通阳,茯苓淡渗利水,二药协调以温阳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二药合用,培土以制水。其温而不燥,培而不壅,化而不泄,令痰饮自然消散的功效,使本方成为了被公认的治疗痰饮之基础方,化气行水的袓方,以及“温药和之”的具体应用。方后一句“小便则利”,说明调气化是本方的作用机理,而小便利则是本方疗效的集中反映。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指征:

1.头目眩晕,身振振摇感。

2.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3.短气、心悸、喘、呕吐清水痰涎。

4.背部、两肩胛骨间,或胃脘部持续固定阴冷感。

5.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

以上5条,前4条中任一条加脉舌象均可使用本方。

 

◎病案举例

胃部阴冷案

孙某,男,53岁。10年前在奥地利寒冷地带工地作业,因天气寒冷复劳累过度,出现胃脘部冷感,总喜暖物护压其上。当地医生无药以治,冷感逐渐加重,近年来不得不以特制的厚棉袋裹护。初时盛夏尚可勉强拆去,及至近两年来,更换以特制之绒带紧紧缠裹上腹,且四季均不能离。盛夏酷暑,全身炎热难耐,而胃脘部仍觉阴冷。先后在奥地利及中国多家大型医院做胃镜、B超等各种相关检查,均无阳性发现。医生多以神经官能症治,全无效果。2年前回国,遍求中医治疗,先后投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其症均似稍减而复如故。后一老中医谓曾治一类似患者,疗效甚佳。处一方令服20剂,云必可除根。而如数服完后仍不见效。视之,乃丁香柿蒂汤加炮附片、黄芪。

患者己完全失去治疗信心,而家人尤忧心忡忡者,尚不止此。

患者近几年来基本无饥饿感,每日呼其吃饭时,完全不知道是否已吃过了。腹中常鸣响、消瘦、乏力、神疲。近4个月来开始呕吐清痰,且量渐增多,今日只为此来诊。

脉沉迟,舌质淡、苔薄白,面苍黄少华。

辨为中阳不运,水饮内停之痰饮证。处以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5g桂枝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荜茇10g,公丁香10g,干姜10g,大枣15g,南沙参30g,明参30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生姜15g。

交处方时,我对患者说,好好医治,新病老病都会同时见效。患者及家属均无半点欣喜之情,淡然持方而去。

服完2剂,患者喜形于色前来复诊。云胃冷大减,解去护胃绒带己能忍受,腹鸣减,稍有饥饿感,精神好转,治疗信心十足。又两诊,总计服上方8剂,敞腹骑自行车也不觉胃冷,其余诸症亦全部消失。

🍏️🍏️🍏️🍏️🍏️🍏️🍏️🍏️🍏️🍏️🍏️🍏️🍏️

眩晕处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


陈某,女,45岁。2018年3月20日初诊。诉头晕2天。患者于前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未予处理。因值夜班未能正常休息,次日晨起头晕加重,视物旋转、恶心、不能活动、动则眩晕加重、恶心欲呕。因既往有“颈椎病”史,在当地门诊予正骨及理疗一次,症状稍缓。中午回家后眩晕仍作,恶心加重,呕吐2次,呕吐物中夹少许痰涎。闭目静卧症状可缓,不敢稍动,痛苦异常来诊。平素食凉即胃脘不适。刻诊见:头晕、视物旋转、恶心、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闭眼时可触及双眼球震颤。

 

诊断:眩晕(脾阳不足,痰饮上泛)。

 

治则:温阳健脾,降逆化痰。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9g,炒白术12g,炙甘草6g,泽泻9g,清半夏9g,生姜6g(自备)。2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温服。

 

服1剂后,头晕、视物旋转已不明显,服药2剂后痊愈。嘱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自服理中丸以善后。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很多描述,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中医认为白天属阳,阳主升主动,夜晚属阴,阴主降主静,若经常熬夜,脾胃阳气易损;加之过食肥甘厚味,进一步伤害脾胃功能。脾主运化水湿,脾胃阳气受损,脾运失司则水液不运,聚而为痰饮,变症丛生。

 

本例患者,眩晕,呕吐痰涎,舌淡,有齿痕,平素食冷胃脘不适,辨证为脾阳不足,痰浊上泛,治当温阳健脾,降逆化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温化痰饮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患者恶心,呕吐,夹有痰涎,“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生姜入胃,和胃阳,消痰饮;茯苓健脾,杜生痰之源。站立不稳,视物旋转,“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故加泽泻以利水。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其治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与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及五苓散等共同组成《伤寒论》“苓桂剂”,是刘渡舟教授治“水气病”基础方,后世又归纳为苓桂术甘汤八症:咳喘、吐、悸、利、痞、眩、痛、肿。痰饮为阴邪,变动不居,故症状可遍及全身:痰饮停肺,肺失宣肃,则咳喘;痰饮停胃,胃气上逆则呕;痰饮上扰清阳则眩晕……虽病变多端,杂乱无序,总以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为要。

 

笔者在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嗽、眩晕等辨证属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者,均有良效。(张琳琳 张昊地 林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