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并不是一位有名的诗人,但他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却很著名,被清人蘅塘退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现在还被选进了高中课文。 全诗如下: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又作《破山寺后禅院》。诗题的意思,不是题写在一座破烂山寺后面的禅院里,而是题写在破山寺的后禅院里。破山寺,是寺名,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是寺院中僧人居住的地方。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初日,初升的太阳,旭日。 早晨,我走进这古老的破山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山上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一作“竹径”。 曲曲折折的道路,通向幽深的后禅院,那里花木繁盛。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空,空明澄净。这里,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意为“使……愉悦”、“使……空明”。 山上的阳光,让鸟儿感到愉悦,潭水中的倒影,让人的内心感到空明。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 钟磬(qìng),寺院中的乐器。僧人诵经参禅,开始时敲钟,结束时击磬。 此时,世间各种声音都消失寂静了,只听到寺院里的钟磬之声。 读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小楼不想分析它的技法和妙处,而是想分享我读这首诗时内心独特的体悟。 在这首诗的文中,暗藏着人的心灵之旅。 诗人早晨进入破山寺,但破山寺并没有引动他的诗心,所以诗中一笔带过。 诗人沿着曲曲折折的首路再往里走,来到了后禅院。在这里,破山寺将尘世隔离在外,幽深的环境将诗人的感受由外在引向内心,找到内心深处那个本真的自我。 人是自然万物之一,与自然万物是相通的,当我们用心体察自然万物时,就能找到本真的自我,当我们用心欣赏自然万物时,就能感受到本真的快乐。 这里的山光潭影,就触发了诗人本真的快乐。 山光悦鸟性,明写鸟,实写人。山光美好,让鸟儿都感受到了愉悦。诗人能感受到鸟儿的愉悦,说明他的内心也感受到了愉悦。 潭影空人心。潭水,能映照世间万物,然而潭影悠悠,毕竟空无一物,诗人用心观察此潭心,内心也变得空明澄净了。 于是,此时世间的声音仿佛消失了,在诗人的心里,只听到了象征佛教了钟磬之声,而佛教,正是引导人们回归心灵。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不是破山寺后禅院的旅游纪实,而是寻找本真快乐的心灵之旅。那曲曲折折的幽静之路,不仅是通往花木幽深的后禅院之路,还是通往诗心隐秘幽微的心灵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觉得内心很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久而久之,我们的内心也变得难以感受到真正的欢愉。 此时,读读古诗词,或许能帮我们的内心静一静,帮我们拂动俗世的灰尘,找回内心的本真。 这首诗启示我们,我们应该更多的用心去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或许,我们可以在用心观察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中,可以找到我们本真的快乐。 答者:谢小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