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别人家的孩子”,出生第1年就很关键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8-09-11


指导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尹飞教授

文章作者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周霞护士长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又考第一名了!”

“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大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

……

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

总会听妈妈说起一个

拥有“十八般才艺”,成绩优秀,孝顺懂事的

“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你想要“别人家的孩子”

而你的孩子也想要“别人家的父母”!



  当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怎样培养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呢?其实,从宝宝出生第1年开始就很关键。

  宝宝出生第1年,虽然说话、行走各项技能都弱爆了,但是别小看这一年,宝宝的听力、视力、行动力、大脑等各方面都会经历非常迅速的发展,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惊喜的进步和变化。

  家长要抓住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为宝宝提供足够的看、听、摸、闻、尝等刺激,让其感觉器官充分接受外界信息,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


 0~3个月

重点锻炼视力和听觉

  此时,宝宝的眼睛能随着呈现在他面前的物体移动,能对红色、黄色以及咸、甜、酸味等刺激做出不同反应;每当看到熟悉的人时,会注视对方的脸,手足乱动、微笑;能追随声音转头,而且对女性的声音特别敏感;能分辨一些常用词,如爸爸妈妈,尽管不会讲话,但语言刺激对其很有效;能抓握东西。



  这个阶段家长如果把周围环境布置得丰富一些,让宝宝经常接触各类视觉和听觉刺激,并得到亲人的爱抚,会促进神经系统成熟、心理发展。让宝宝倾听风声、雨声、鸟鸣、乐器声、大人与他们尽情的交谈声,都是锻炼其听觉的好途径,让他感受声音的奥妙,体会交流的愉快,这对掌握语言和发展思维很有帮助。


4~7个月

重点培养触觉、表达和观察力等

  这个阶段宝宝能长时间注视某一物体,伸手抓东西和较长时间地玩胸前的玩具,会双手交替或用双手拿东西,爱扔东西,能听懂一些简单词语,如拍手、再见、谢谢,并且会照着做。

  此时,家长应多逗宝宝玩,给他一些中等大小的软球、彩色积木等,通过触摸可以发现物体的许多物理性质,比如坚硬、柔软、光滑、粗糙,并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当宝宝开始学说话时,家长要多做示范,鼓励其把音发准、发足。刚开始学说话的宝宝只能用一两个词表达意思,用平等、坚定、正确的语调与宝宝交谈,可及早建立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为了锻炼宝宝的观察力,家长可运用身边的物体让其观察,激发兴趣,培养观察力。美术作品是最好的观察对象,其线条、形状、色彩、构图充满了美感,能使宝宝产生兴趣。

  身体接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一个充分得到父母抚摸、拥抱的宝宝,身心更健康、情绪更稳定,今后的人际关系也更和谐。母亲哺乳时可与宝宝充分接触,对宝宝身体进行按摩,这能让其感觉快乐、安全。


 8~12个月

重点提高语言、认知能力等

  这时,宝宝能在东西看不见时用眼睛去寻找;能模仿声音,比如小狗的叫声,学会叫爸爸妈妈;能拿着奶瓶或杯子喝水;能拉着大人的手或扶着家具行走,对探索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兴趣,什么都想看看、摸摸、尝尝。

  这一阶段家长可以教宝宝说简单的话、表达所想的事。比如在游戏中可以让宝宝模仿动物的叫声和汽车的喇叭声,多为宝宝朗读诗歌、故事,播放悦耳的音乐。听故事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学到各种知识,而且宝宝听故事时可以看到父母的眼神、表情、动作,对语言发展很有帮助。


  

发展动作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起点


7~8个月

  可训练他们伸手、挥手、拍手、把物体从一手递交到另一手等动作。

8~10个月

  爬行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和高级部位之间的机能结合,还能锻炼颈部肌肉、提高视觉的稳定性和深度知觉的能力,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发展。应提供足够的空间锻炼宝宝的爬行能力。

9~10个月

  可训练宝宝伸出食指戳、拨、撬动、抚摸等探索动作,并训练他们抓到东西后再松开手指,把东西放开、反复丢、捡动作。


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包括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和对象再认。视知觉发育不良的宝宝不善于从背景中识别和分离对象,走路易磕磕碰碰。

  家长可通过几种方法加强宝宝的视知觉:

1.搭积木和拼图

2.从图片中找图形

3.要求宝宝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如颜色、形状

4.让宝宝按图形或实物找出相同形状的物品


 专家简介 


周霞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

护士长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小儿护理、儿科危重病人救护,儿科临床护理管理。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