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家大院随想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9-11


李家大院随想

木棉


也许我是李姓,那天参观了北城办边家沟村李家大院后,一个潜意识感觉,一直催我非要将我的感受道出,方能安静。

有人说,古建筑是首凝固的音乐,它将蕴含着节奏、旋律、和感情。这句话说的不假,我一踏进李家大院的边沿,就被周边那种染上铜绿的苔斑,那种成片的古建筑村落,而此时几乎成为凄凉荒芜的废墟而心痛……

边家沟的姓氏为李姓最多,传说为唐王李隆基后裔。昔日李隆基为璐州别驾时,途经长平,夜宿韩王山时,夜半哭声震天,唐王震撼。速查缘由,原是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后,数十万赵军的冤魂拦救诉冤之声。次日,唐王就速派人员,遂修骷髅庙以安亡魂,并留李姓近臣予以监督工。数百年中,李姓家族就在边家沟地盘上,生生不息,繁衍后代。康熙年间,曾出现过两榜状元,与之相适应,李家大院随之繁盛一时。



真假难分,无从考证。但它毕竟存在过,高平县志上也有记载,我们既然来了,就是有缘,就不能不探寻李家大院历史上的辉煌。所以一到边家沟,我的脑子就绷紧了。事实上,我不该这样,可我偏偏想的是,除了它的古建筑村落外,我是否还能挖掘出什么新的东西呢?



那天是边家沟村的李支书,陪我们去观摩的。他侃侃而谈地对我们说,这个李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康熙中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占地三十多亩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有五个综合性的大院组成。大院之大院间,院连院、院套院、院院暗门想通、相连、相独立;又分割成十几个小院,总共有九十八间。只可惜,这十几个小院,除了厅房院,其他院已在历史的创伤中,尤其在文革中,慢慢地被消失了。但它们的的地基还在,气息还在,灵魂还在……



说到这儿,李支书就领我们走到一个长长的小斜坡下面。

我站在这惨败的古建筑的群落中,就如同回到了历史的原点。我默默地,一个个地,在长长的小巷子里,来回串走,抑或想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只见在这些古民居中,还保存有古戏台、庄岩佛寺等等。更让我蹊跷的是,袁世恒老师,竟然是在这个庄岩佛寺内,他母亲为了躲反,他那个小生命就接生在这个庄严佛寺内。我瞧见袁老师的眼神里,忽闪着祈祷的光。随着,我便给袁老师拍了个照,以作留念。



正在我们留恋之际,不多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罕见的石碾、石磨,辘轳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文友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选好各种角度拍摄着。村,是一个古村,路,是一条青石舖就的古路,草,是一种绿莹莹的杂草,还缠绕着一些鬼圪针。但是,我们好像回到原来的古村落,沿着各条小巷道,我们向西,向南,向北,寻找着其中的秘密……

果然,让我们捕捉住了。



正如李支书所说,这五个综合大院中的“厅房院”还较为完整的存在着。

它是个两进门院落。一进大门,高大洪宽,不施雕琢,凸显出主人的内心,内敛、不愿露富的涵养;再往里走,双层穹檐下,门楣、门扇、门框,都具有雕花刻鳥,模糊还能看到描金绘彩;迎门为木质隐壁,木雕更为精细,花草动物,栩栩如生。可以说,整个院落,就是一座精湛的艺术殿堂,就是一座艺术生命的挖掘地……

我的心怦然跳动起来,有一种想喊出来的欲望。但是我忍住了——因为李支书这时给我们透露了一个更振奋人心的信息。那就是,李家大院,李唐皇族一支避居于此,做了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李家大院这块儿地盘上,硬生生地闯出一条“养蚕缫丝、织染绸缎”的路子!他们亲自销售、远销到西亚波斯(今伊朗)一带,成为古泫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果说,我们在北城办冯庄村找到了潞绸(潞州的丝绸)的发祥地,那么,这个李家大院是否也可沾点边呢?这个意念一出现,我就想找到一些旧式的织布机之类的。只可惜奇幻的想象,只能在存档的文字中找到了。但这毕竟是事实,古时候李家大院所到过的足迹,若隐若现地,像一首天籁的琴音,在李家大院古建筑群落的上空萦绕着,萦绕着……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李支书四兄弟流淌着李氏家族的血脉,继承了李氏家族的精神,富裕不忘本 ,奋发图强地花了近三千万元建筑起来的“归真山庄”,为保护李家大院这片清代早期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形成一个新旧对比、典雅幽静、奇妙有趣的,人们向往的风景区!









个人简介:李润湘,笔名木棉,女,原高平市新华书店经理,现高平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联合会会员,陆续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160余万字。2003年出版女性心态短篇小说集《绿色女人》;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雪痕》,散文集《心旅拾遗》,多次荣获省一级以上文学奖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