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大院手绘图局部 孟津县沟口村附近有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这里是卦沟图河的上下游分界线。这里还是神话传说中伏羲获龙马研究河图画卦的地方,上河图村、下河图村因此得名。 卦沟和图河局部/微卫星摄 01 下河图村秦家 下河图村有秦氏家族,近500年间诞育了不少文化名人,在孟津县诸大姓氏望族中大名远播。秦氏家族什么时候迁居下河图村的呢?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中有四位姓秦,即秦国人秦冉、秦祖;鲁国人秦非,楚国人秦商。地处中国北方的孟津秦氏家族后人以“三贤堂”作为秦氏家族堂号。据说秦非、秦商为官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赢得“圣徒乐善”的美誉。 《秦氏家谱》记载,孟津下河图村秦氏,祖籍湖南岳阳。明初洪武年间,秦商的后裔秦友亮从湖南岳阳迁居到下河图村,成为下河图村秦姓的开基祖。 秦友亮在山西太原经商,后代人丁兴旺。秦友亮传至第五世孙秦英,家业居“一邑之最”“望重乡闾”。清乾隆至光绪年间,秦家家声大震,考中进士1人、太学生16人,七品以上官员11人。秦氏后人四代名医,誉满河洛。 下河图村秦氏大院大门上悬挂匾额“进士府”,中堂屋门上有御赐匾额“松筠同操”等。 秦家大院分西院、中院、东院三座,计有房屋60余间,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最大的一所院子四进院落,纵深150余米,门窗全部镶嵌镂空木雕,纹饰图案精美。秦家大院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沧桑,雄姿依旧,成为图河故道上一道古朴美丽风景线。 02 下河图村秦氏名人 据下河图村《秦氏家谱》,秦氏后人有生卒年代和官职可考的名人如下。 秦殿瑾(1799~1863),从九品。 秦殿超(1818~1878),岁进士,知府,五品。 秦界三(1827~1886),例赠文林郎,七品。 秦肄三(1833~1890),候选训导,五品 。 秦试三(1840~1919),恩荣寿官。 秦就三(1828~1901),诗礼堂启事官、七品。 秦钟杰(1850~1925),奎文阁典籍,七品。 秦钟奇(1849~1917),管勾厅事,七品。 秦凌云(1849~1925), 奎文阁典籍,七品。 秦钟仁(1851~1901),奎文阁典籍,七品。 秦腾云(1852~1905),奎文阁典籍,七品。 秦钟秀(1861~1917),从九品。 秦彰云(约1865~1942),诗礼堂启事官,七品。 秦台云(1879~1912),从九品。 秦汉云(1876~1917),奎文阁典籍,七品。 秦大伦(1906~?),河南第四师骑兵团团部掌旗官。 秦有智(1898~1939),镇嵩军第二师五旅旅部副官。 秦有仁(又名秦友仁)字仰周(1903~1926),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二团第九连,共产党员,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中牺牲。 秦学宽(1762~1846),太学生。 秦殿鳌(1781~1854),太学生。 秦殿玉(1780~1856),太学生。 秦殿安(1793~1845),太学生。 秦贯三(1811~1840),太学生。 秦省三(1799~1856),太学生。 秦锡三(1805~1866),太学生。 秦阶三(1840~1877),太学生。 秦聘三(1818~1878),太学生。 秦钟瑞(1833~1876),太学生。 秦钟祥(1830~1875),太学生。 秦钟英,生于道光17年,卒年不详,太学生。 秦钟麟(1838~1880),太学生。 秦钟嶽(1843~1899),太学生。 秦钟彦(1846~1894),太学生。 秦仲奎(1855~1926),太学生。 03 下河图村秦氏名医 下河图村秦氏家族的名医活跃在嘉庆至同治年间,著名的有:秦殿鳌、秦连山、秦钟祥、秦彰云等。 道光年间,河南知州谢升朝之母患重病,生命垂危,在秦殿鳌、秦连三父子医治下转危为安,谢升朝感激涕零。六品知州谢汉的妻子病重,被秦彰云治好。新安贫民王虎成重病,百里寻医到下河图村,秦彰云医好后分文不取。秦殿鳌孙秦钟祥,重孙秦彰云,誉满杏林。道光至同治年间,获赠大锦屛一幅,扇屛12幅,名动乡里。 传说秦殿鳌擅长针灸,某日见一位老者骑驴匆匆从药店门口经过,说他儿子得了急症,要去请李大夫看病。半个时辰,老者拿药方来药店取药,秦殿鳌见药方上有毒药藤黄,知道病人肚内有虫,但藤黄只开了五钱。 秦殿鳌说:“恕我直言,藤黄要一两的量才行,五钱只能把虫毒昏,等虫醒过来会更凶恶,再用药也不灵了!” 果然,病人服药后疼得倒在地上打滚。老者急忙请来秦殿鳌,秦殿鳌掏出三寸银针,看准穴位照着虫的头部刺了进去。病人疼得哎哟一声,昏了过去。 病人醒过来后,秦殿鳌开了一付泻药,让病人吃下。顷刻,一只一尺多长的虫被排泄出来,病人因此获救。 某一天,秦殿鳌的妻弟跑来说:“父亲早上吃饭还好好的,中午睡醒左边手脚没了知觉。”殿鳌带上银针,来到岳父的屋子,用银针在岳父手上、腿上各刺了几下,岳父手脚立马就有了知觉。经一周治疗,岳父能站立行走,恢复了健康。 近现代,秦氏后人英才辈出,有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5人;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21人;有大学学历者近200人,在读研究生3人、博士1人,受到乡党赞誉。 04 秦家大院之兴衰 秦氏家谱记载,秦氏家族五世祖名秦英,秦英聪明能干,务农经商,成为孟津县首富。秦英常对家人说:“我家本农家,虽力能致富,富能几何?积德行善,方为根本。”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孟津连年灾荒,饥民遍地。秦英开仓放粮,分文不取。知县听到这个消息,带人敲锣打鼓,把感谢信及百两白银亲自送到秦家以示嘉奖。秦英说:“县太爷的好意我收下,银子断不能要,可拿它救济灾民。” 秦英有五个儿子,长子秦纪,字理之,“官授江西南昌新建县知县”;次子名绅,五子名继,皆为“邑庠生”;三子、四子务农经商,家业兴旺,子孙满堂。 秦殿超考中进士后,官任淮安知府。当时淮安有一高官之子,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竟打死一位贫民,逍遥法外。秦殿超立即派人把嫌犯抓捕归案,判了死刑。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逃,在秦家一住就是数天。光绪皇帝题“松筠同操”四个大字赐与秦家。 宣统末年,中国南北军队各派系为争夺地盘,相互攻伐,战乱不息,南方乱兵经常到北方骚扰。某一天,有三十多个乱兵夜袭秦家大院,放火烧毁中院南大门和北门临街屋,又烧了西院的大门临街屋和正厅,秦家大院从此精华尽毁。 05 尾声 秦家大院的兴衰,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缩影,空山落叶追昔抚今,感慨万千,遂为赋诗曰:“曾是羲皇演卦地,千年苍桑说到今。高官清正解民瘼,大医精诚疗世心。忠义堪比日月明,肝胆却是中华魂。黄图滔滔流不尽,龙马精神万世新。” 衷心感谢 秦玉梅老师提供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