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南昌版“乔家大院”的消防印记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9-11

     说是土库,其实和土里土气丝毫不沾边。

    这是大型的青砖瓦房在赣语地区的一种特有称谓,这一片青砖黛瓦坐落于大塘“汪山”,故而得名。

    大门上的铁环虽已锈迹斑斑,但推开门,另一番天地便缓缓舒展在了眼前。

土库不土  

江西的“民间小故宫”

     过八一大桥,出南昌市区,上高速,到乐化,下高速后南行十多里一座古朴而宏大的建筑群便屹立在新建区大塘乡,这就是“汪山土库”。

    站在门口望去,天井四水归堂,墙头黛瓦垒叠,檐口有勾头滴水,整个墙体一斗一眠,极具赣派建筑风格,历经200年风雨,这座“江南小朝廷”仍令人神往。

    走进这座大宅院后,所见更是令人惊叹。花楼重门,画栋雕梁,恢宏壮观,不禁让人联想起电视剧《乔家大院》,怎一个气派了得。

    据导游介绍,汪山土库由史称“一门三督抚”的程氏三兄弟所建,历时近半个世纪方才建成,内部保留的每一个物件、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程氏家族的历史与辉煌。

    汪山土库以祖堂为中心,东西展开,南北朝向,地势前低后高,9幢排开,7幢退后,一连25幢进,1443间房,有通风、采光天井572个,幢与幢相携、进与进相连、巷与巷相通,巷道交错、庭堂深邃,祖堂、保仁堂、谷贻堂、光裕堂、诵芬堂、稻花香馆、醉月楼、望庐楼、接官厅等,不胜其数,四周青砖围墙4米多高,东西长337米,南北宽180米,占地108亩。

     细心的人会发现,每幢建筑都用红石垫底,设有通气孔,既能保持室内的干燥,又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高梁粗柱、屋檐以及门窗上雕刻着“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蜂蝶穿花”“八仙过海”等精美图案,与厅、房、阶、廊等相呼应,构成了一幅蕴含丰富的图画,让人如痴如醉。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说的是家道,也说的是中国的古建筑。

    这些古屋,往往是用大木柱撑住巨大的屋顶,屋顶也有大量木质结构,几乎就是一大堆干柴,墙壁、门窗、屋顶上的瓦片将这些木材围在其中,且密封良好,有如炉膛。

    如果火灾在15~2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扑救,就会形成大面积燃烧,继而屋顶倒塌。

    土库是砖木结构建筑,由故宫设计者的后代“样式雷”设计,故而又被叫做“民间小故宫”。但粗看土库,却像一座迷宫,每一幢建筑都极其相似,让人疑惑的是,这可不是“故宫”该有的建筑风格啊!在古时,万一发生火灾,不就成“瓮中鳖”了嘛!

    土库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导游卖了个关子:“往里面慢慢观看便知。”

    答案之一是八尺巷,这是土库建筑群里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土库里每栋深宅之间、正房与厨房之间均有隔巷,且门不相对,以防发生火灾后迅速蔓延。

     显然,这是一条防火隔离带。

    “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巷道因为直通主门,所以还是非常有利的逃生通道。”导游介绍说。

用心守护

百年大宅未曾衰落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然而程氏族人于汪山土库聚族而居,逾经百年,历经七八代长盛不衰。程氏家族到底有着怎样不同凡响的治家良方呢?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的发达,源于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三兄弟同朝为官,成为晚清时期江西在朝廷的代言人,新建县衙门曾有一副对联:“一门三督抚,五里六翰林”,上联指的就是汪山程氏三兄弟。

    程氏三兄弟当势时,都曾叱咤风云,业绩斐然;在当地,老三程楙采为官时期的一个事迹仍在流传。

    道光十六年,程楙采被提升为安徽布政使。上任时正赶上长江涨大水,安徽、江西、湖北三地交界的宿松县康公堤,成了险工险段。

    程楙采日夜在圩堤上指挥抢险救灾。洪水退去后,又积极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加高加固圩堤,而且没有向当地官府及群众摊派。

    当地群众对他非常感激,圩堤改造工程结束后,在堤上立了一块石碑,命名为“程公堤”。可想而知,程楙采在当时的确是一名为官清廉的抗洪英雄。正如程氏祖训所说,为官要亲民、廉洁。

   润物无声,家风育人,不只是程楙采,程氏三兄弟用他们朴实的情怀、高尚的品质一直影响着后世众多程氏族人,乃至周边。也正因如此,在祖堂的供台上,不仅有程氏后人供奉的香火,附近的居民甚至游客也会为之敬畏。

    辗转观之,诧异地发现,祖堂供台的桌面上,一大块已烧成黑炭。

   导游释之:今年年初,因游客点香火祭拜时,不慎燃着了桌面,引发了一起火灾。

    后来,景区管理者为加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防火意识,决定将此桌面作为警示,并制作了警示牌。

     这并非小题大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说,火灾是威胁文物安全的最重要因素。

    而祖堂内部构造多为木制搭建,所以,自火灾事发后,为保护祖堂完好,供台上不再允许有明火出现。

    “消防大队的官兵会定期前来指导培训我们景区工作人员的消防业务及技能,这 也是给我们景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导游说。

    离开祖堂时,好几名身着迷彩服的“兵哥哥”一字列队往祖堂走来。

    这是当地消防大队提请区政府组建的大塘坪乡政府专职消防队,其中6名队员专门负责汪山土库的消防安全工作。他们除了排查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火灾。

    也许这就是年初时,祖堂火灾很快被处置的原因吧!

    回过头来想想,汪山土库的百年不衰不仅仅因为人丁兴旺,更应他们夜以继日的守护。

古今相映

土库历久弥新鲜活依旧

    汪山土库始建于1821年,虽然和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相比起来,这座大宅子走过的风霜算不上久远,但它的价值依然无可争辩。

    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住在土库里面的族人,早已被请了出来,从此,土库再也不担心居民动火带来的火灾隐患。接下来,江西省政府和新建区政府出资几千万元,将内部修缮一新,开发旅游,迎接四方游客。

    这里的新,也包含着安全的元素。

    从祖堂往西面走去,一侧门房旁,挂着“汪山土库微型消防站”的古木制门匾,远看去与土库有些许不搭,但细想却是恰到好处。

    来到回声巷,不难发现有一排与城墙融为一体的青色消火栓,在深巷中装点出一道独特风景。

     这样的措施,虽然不是古代的程家先辈能做到的,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灭火手段,百年来一直护佑着这座大宅的平安。来汪山土库,一定要去“稻花香馆”,因为那里是程氏家族的私塾,汪山土库走出的7位进士、21位举人以及一百多位大小官员和社会名流都曾在这里接受过启蒙教育。

     “稻花香馆”厅堂中央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孔子塑像,两旁则挂满了“学规”和理学名言,馆内除了教室,还设有住房、伙房、餐厅等,俨然就是一所颇具规模的私立学堂。

     馆外的天井里,摆放着两口水缸。

     在古时,家宅皆有水缸,装满水后,虽有“银水满贯”之意,实则有储水和消防之用,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库,水缸的些许功能已被代替,它们的附近多了不少干粉灭火器,可那些水缸一直待在原来的位置,倒映着那些陈年往事。

     土库里不仅仅是多了灭火器,还有了手动报警器、火灾烟雾感应报警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火灾语音播报系统等消防设施。

     在南昌市新建区消防大队的指导下,土库还采取以旧补旧的形式对房屋、建筑进行了改造,在不改变古建筑外观的情况下,在木质结构上刷上一层防火涂料,以提高建筑材料的耐火性;供电、供气部门对原有的电气线路进行全面改造,重新铺设线路,还用PVC阻燃管或金属管对电线进行阻燃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电气线路引发的火灾。

     原先用于土库学子们洗笔的“月牙湾”也成了土库防火的重要一环,经过改造后,这里将成为土库的消防水池,为土库内的消火栓系统提供应急水源。

    这些“新装备”,也帮助了土库的风气与精神更好地源远流长。正因有了这层保障,土库才能更加鲜活地展现于世人面前,拥有它该有的热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