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家离我们还有多远(4)

 虹云风暴 2018-09-11

今天上网浏览,不经意地看到“呼唤当代教育家”、“打造教育家”、“评选教育家”等众多词条,就感慨一番。
  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教育领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公众对教育改革意见大,对各种提法无所适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下缺少有鲜明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育实践,热爱教育、人格伟大的教育家。当年陶行知不幸逝世。噩耗传到延安,领袖悲痛之余,挥笔写下“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的悼词,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期间,大量中外教育家的著作、传记、评传,使得教育家精神如久旱之后的甘霖,滋润着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可谓功德无量的善举。
  从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到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关于“教育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确实,我们面临着这样现实而沉重的问题:为什么时代进步了,人文环境纯净、宽松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大了,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了,像蔡元培、陶行知那样的教育巨擘却少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家成长的春天已经到来。
  现在有多少教师甘坐冷板凳,有多少教师专心致志研究教育,追求事业有成。有多少人好功喜利,急功近利,擅长经济经营和政治经营,时刻在领导面前晃来晃去,迎合领导心理和喜好,这样的人最易获得教授、名师、教坛中坚、教坛新秀等之类的称号。前者缺少理论和思想的支撑,后者没有扎实的教育实践,因此两者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家绝对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谈到当前教育家的任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斩钉截铁说,“中国当前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应试教育问题、教育的民主公平问题、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全问题等,这些都亟需当代教育家去努力解决。教育家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我们最需要能够正视中国自己的问题,克服中国自己的困难,形成能够解决中国自己问题的教育家。”当代中国处于转型期,教育家更应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探索就应该充分地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情怀,同时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代表社会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前进,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的需要。也就是说,当代中国教育家最需要中国文化的根和国际文化的视野。
  当代的教育家可能会与过去形象不一样,但是骨子里的核心精神是一样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应该流淌在今天教育家的血管中。不同时期的教育家留下来的精神和品格都是我们所需要汲取和吸收的。应该明白,教育家不是人为的荣誉称号,而是口口相传活在别人心中的丰碑,需要实践、时间和人心来验证。
  教育家的成长不是教育家个人的事情,需要有很好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作保障。全社会都应切实地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大力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事迹;要倡导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更要全面评价教师,不要只看他眼前的教学质量或者升学率的高低,尤其要重视他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以及他所培养出的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大。
  教育是一项有关人的事业,它不能用行政命令方式和受商业规律的支配要让他们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有发表自己独立看法。客观地说,单凭一两个教育家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当前的学校已不再是过去封闭的‘象牙塔’,教师、学生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从现实出发,既需要各个方面的教育家,包括教育行政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更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造就集体英雄式的教育家群体。
  每逢教育大变革,都应当是教育家辈出的时代。成功的教育改革,多与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分不开。东周末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闪耀真理之光。上世纪初,陶行知、陈鹤琴等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直面当时中国社会的教育问题,提出见解并付诸实践,泽被后人。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时代的呼唤声中,在老一辈期待的目光中,新一代教育家将当仁不让地陆续崛起,在城市,在乡村,在山沟,在海岛,在渔村,在荒原,在一切薪尽火传的地方崛起,在战胜各种磨难、经受各种打击、冲破各种束缚、抵制各种诱惑中崛起,在挣脱自身的人性弱点的羁绊中崛起。在面向“未来”的教育理想主义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