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号渠家院--冯静武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9-11



 

49号渠家院

 

文\冯静武

 

曾经在祁县古城最好的地段,东大街49号,现在保护得最好的那个渠家院落里,一住17年。原来不觉的有啥稀奇,甚至觉得有些落伍。时至今日,回头再审视那段经历,便觉得实实在在有些了不起。十七年,曾经的年少无知,曾经的而立欢歌,曾经的不惑奋进,都融进了49号,那个古老的渠家院落。如今事隔经年,古院的精美厚重,曾经的青春年少,都像一首歌,依然徜徉在我的回味和梦境之中。原来,身居古院,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居住,而是一种对古院精美建筑和丰富内涵的品评和回味。

20岁,学校毕业分配报到,地点,就是49号这所渠家老院,单位,就是当时在老院里办公的县防疫站。当时,全单位33个人,就在这座正南向北的四合老院里办公。老院外墙上设有垛口,青砖砌成“吉”“士”图案,正房建在砖砌台阶上,高有一米,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顶。隔扇门窗,前檐出廊,额枋下施楼空木雕雀替。东西房各五间相对。南房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坡硬山顶,中辟拱形院门。在昭馀古城管理处出版的《昭馀古城.商铺》里明确此院落是同治元年所修,算来是1862年,建设者应该为渠家第16世传人渠长瀛。到1863年渠长瀛去世,他的两子才分家,长子渠源潮住在现在渠家主院,次子渠源禎就住在主院靠西的现在49号院内,渠源禎生三子,老大即渠本翘,老二老三青年早逝,因此现在许多文献记载为渠本翘宅院,这就符合情理。当时此院落为前后五进式院落,后来在70年代做了人民医院后,将后面许多院子改造或拆除,只留下临东大街比较完整的这座四合院。




1980年防疫站迁来此院,到1982年我到单位报到时的设置是:正房中间是财务和门房老闫居住,左一间前为女生宿舍,后为仓库,右一间为男生宿舍;西房为微生物实验室,东房北三间为理化实验室,南两间为办公室;南房门洞西为卫生科,门洞东侧为防疫科。后来科室、人员都变动过,也外迁过,可那些科室的变迁和每个人欢声笑语仿佛就在昨天,有时梦里回想,许多还是在那个大院。

对我一个山里娃,刚住进去,极不适应。白天人多还好,每到夜晚,老院的空旷和阴森,便叫人难以适应。因此,好,得看何时的好。间宽,入深,层高,似乎确有大气之美;但一个小小的你,独自蜷缩在一个大大的老院,这种大气就会悄悄萌发出一个恐惧,让你不敢深呼吸,有时候甚至不敢入睡。领导也觉得空间太大,就在原有的顶棚下面又扎了一层,让层高矮了下来,如此,才觉得安定了许多。



雨天的院子里,隔窗外看是一串串房檐水流,耳朵里是一片刷刷的声音,坐在屋内,有时会不知道雨大雨小。因为祁县的古房子,其屋顶都是朝院内的单向出水,美曰“肥水不流外人田”。因此,即便是小雨,房檐水都聚集到一起,再形成一条条水线,落下来,便“刷刷”有声;如遇大雨,那响声就更大,真就成了飘泼大雨。雨下到院子里,四周都是青石台阶,一间房子一条青石,严丝合缝。只在南房门洞的西侧下设了个碗口粗的通往街上的水道,如遇院内有杂物将出水口封堵,水便溢满整个院落。那个时候仗着年轻,挽起裤腿,拿着一根竹竿冲到大雨中,先三下五除二将水道前的杂物拿开,然后再用竹竿捅几下,院里的水,立马舒畅自如“哗、哗”外流。虽然全身湿透,但心里,却是暖暖的。雨过天晴,院子上空的蓝天相伴着白云,成了另一幅美景。房子很高,我们就在一个长方形的“天井”里,享受着那个方寸间的蓝天。因为房子太高,从院子里,根本看不到周围的其他建筑,带着鸽哨飞翔而过的白鸽,一群又一群地在老院上空盘旋,就是这一井天里最鲜活的美景。



就在这方天地间,在青砖满墁的如同羽毛球场地的院落里,每到下午下班后,银球飞舞着青春的律动,洁白的羽毛寄着深情的传递,那种快乐是至今难忘的情愫。

就在这方天地间,在正房前廊如同舞台的高台上,每到夜晚,一曲曲《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就在自以为优雅的二胡演奏中,让眼前的四合院变成了一片蔚蓝色的大海;又在口琴吹奏的《十五的月亮》畅想里,分享着军功章的幸福;还在《扬鞭催马运粮忙》欢快的笛子声中,让满院里跳动着音符,而那一声声的伴唱,早已把心儿挂在皎洁的圆月之上。

院子的夜是极其安静的,下班人走后,仅剩单身和家在农村的几个人居住,到也不闷,但一到周六晚,只有我一个外地人走不出去。更有许多次只有我一个人独守大院,早早把半尺厚三米高的两扇大门,用劲儿咣当一闭,然后将院灯长明着,那个时候就听过单位宋宝书老师讲过:说这个院子就是“旺财主”的院子,当时人民医院是从一个三姨太手中买来的,而“旺财主”死后就停放在此,据说花十万两白银做的丧事,场面十分气派。可再阔气,那“旺财主”的晚景是极其凄凉的,就在他77岁安度晚年之时,唯一留下的大儿子渠本翘58岁英年早逝,给“旺财主”带来沉重的打击,第二年78岁的“旺财主”在膝前无子的孤独中,含恨而去。



独处老院,一丝惶恐,难免生出,便自我安慰着又想,哪个屋子没有过老去的人?再说,那么大的财主,他即便是有在天之灵,也会保佑我这个热爱他老宅的一个外乡人。一个人的时候,有时会漫步在青石台阶上,一圈一圈地走,一圈一圈地想,那“旺财主”是在那间屋子,酝酿出开设“百川通”、“三晋源”票号的?又是如何发展到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那些汇兑、存款、放款、利息是如何从一个从事茶庄生意的人,转换到一个金融家的?特别是印制的那些汇票,又是如何防伪的?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回到这里,又是曾经放在那里的?会不会就在脚下一条石阶下呢?臆想能一脚踏空踩出一个银窖来。转念又想,那传说中有过两个老婆,又多内宠,那些小妾又是养在那个房子中?激情浪漫的岁月,丰富色彩的人生!



“五讲四美三热爱”在单位兴起,粉刷油漆,一改旧面貌,全院展新颜。但保持旧貌不破坏砖雕、木雕,是领导坚持的决定。因为除墙面涂了外墙涂料之外,没有破坏一砖一瓦,甚至是木雕中的象征着长寿多子的松柏葡萄。正房上方的一块匾额书写着“预防为主”,一直想着其下面,到底覆盖着什么字体?什么落款?一直到搬迁后也未能实现,成为一种遗憾。在东西房窗户间的外墙两侧共有八个隔墙,然后设置了八块长方形五合板。书写了与预防为主,与预防卫生相关的知识,早早率先将预防医学文化展露了出来,与古朴的院落昏然融为一体。房檐下的莲花图案的木雕一直就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来,在门洞上方有百幅蝙蝠图案,多福的寓意暗含其中。有燕子在其角落筑窝,每天下面落一层鸟粪,但三十多人的单位无人去骚扰、去破坏,人与自然在这里安然有序地生存。

在院内门洞拱形上方书写了四个红色黑体大字——人人健康,一直到现在,红色油漆还有部分着色,颜色褪去不少,字迹已经辨认不清,偶遇一次几个游客站在院内指指点点上方的这几个字,为之讲了其原由,游客在会意的微笑中连说谢谢!



这个院子的正门外墙是相当气派的,排开五间的墙面直立立地耸立在东大街中段的北侧,三层楼高的外墙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外墙门楼?从保留的木桩接口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壮观,听宋老师说,我们这个院子的门楼比这条街上谁家的都气派,可惜在七十年代初期,古街拓宽改造中给拆除了,收集许多资料也未见其踪影。只在门口留下了一块一米宽两米长的长方形青石上马石,在八十年代初期,祁县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还通过东大街时,这块石头就成了我居高临下,看热闹的极好位置。

1997年祁县进行古城开发,防疫站作为主要的修缮单位,要求恢复墙外门楼的建筑工作,设计方案由古城修复管委办公室拿出。建设要求是修旧如旧,怎么办呢?然后通过熟人到乔家堡附近的一个叫瓦屋的村子,找到一个古建筑院落,其大门古朴大气,保存完好,上面的两个龙头栩栩如生,特别是龙头上的胡须长长得飘逸着,感觉盛好。联系者说五千元搞定,这在当时应该是比较便宜的。原因是因为主人生有两子,分家时兄东弟西,父母千古后,兄弟两因为琐事不和,从中隔了一堵墙,但大门只有一个,兄弟俩赌气就说一家一半,要从中间劈开。家有叔叔见此情景,虽生气也难以调解,最后想了个办法,将此大门卖出去,然后各得一半才将此事平息下来。后来单位花三万元,将此门楼建了起来,如若不小心看上去还真可以以假乱真。现在在东街上看上去的这个古建的东西就是这家的门楼,他家的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好端端的大门,会让其后代因为兄弟不和而曾要锯开,也没有想到他家的大门居然会贴到祁县晋商大院渠家古宅院的墙上。两年后防疫站搬出此院,县政府改为镖局对外开放,再后来又改为度量衡展览馆。

十七年的相依相伴,足以使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力壮的小伙;十七年的不离不弃,把一腔热血,用青春的火焰将它温暖;十七年的坚守相望,把炽热的相拥交给了你。无论走到那里,无论年岁有多久远,渠家大院就是那个“知心爱人”,“不管是现在,还是遥远的未来,我们彼此都保护着今天的爱!”





作者简介:冯静武,1961年出生于山西省娄烦县下静游村。1982年太原卫校毕业分配到祁县卫生防疫站,现在卫生局工作。晋中市作家协会理事。爱好文学、摄影,格言是“聚焦美丽,抒写情怀”,2013年出版个人散文集《履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