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聪明还是愚蠢,关键要看是否做好这件事情

 板桥胡同37号 2018-09-11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都生活在群体里,从众心理我们都知道,但人的从众心理有多强,我们并不清楚,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从众实验:


当参加测试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有 6 个托儿先坐在那里了。


阿希让大家作判断:卡片上 4 条线段,哪两条一样长?


线段差异明显,正常人很容易作出判断,但 6 个托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32% 的测试者也跟着选择了错误答案。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从众心理:


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什么,我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1895 年,勒庞写了一本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它道出一个真谛:


聪明、理性、冷静的个体,一旦陷入群体或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就容易变得迷信、盲从、愚蠢、暴力。


例如,因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抵制日货游行事件,发展为打砸日系车辆、日资商场,并伤及无辜群众。


平时的守法公民,被强烈的群体情感裹挟,形成一个狂热的群体,群体的共同意志取代了个人意志,使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了从外到内的转变,形成了群体无意识行为。


从这个事件窥探群体行为特点,基本符合《乌合之众》中所归纳的几点:


第一,盲目冲动且多变。


第二,易受暗示和轻信。


第三,情绪被强化,普遍简单、狂妄、以及荒诞。


第四,群体的匿名感削弱了责任感。


如前段时间的“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


从起初网友怒斥打人者,到风向突变、集体训斥女司机,直至网民人肉搜索出女司机个人隐私并公布于众,女司机不情愿地发表道歉声明,部分网民对女司机又抱有同情心理。


回顾这两年发生的热点事件,没有一件躲得过这个铁律:


  • 听到 A 发声,我们义愤填膺;

  • 听到 B 发声,我们觉得 A 不是东西;

  • 听了 C 发声,我们又觉得 A 和 B 都不是好鸟。


为什么我们会变来变去?


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遇到一件事情,你想过这 5 个问题吗?


  • 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 这个理由 / 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 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 其中的证据 / 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 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 / 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


  • 不要轻易下结论;

  • 不要急于站队;

  • 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 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在这个信息、思想、流言、谎话满天飞的时代,愿你我学会独立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