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行为没有适当的规范与约束,对他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我们需要给孩子设定一个界限,一种规则,让孩子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给孩子建立规则并不是要限制他的行为,而是要给孩子一种安全的感受,让孩子得到规则的保护,从而能够自由的游戏。 比如一个家庭吃饭时的规矩是不许看电视,要坐在座位上吃,一旦离开座位去玩,就不能继续回来吃饭了!这个原则是全家人包括父母都要遵守的,而不仅仅是给孩子的!如果爸爸妈妈把饭碗端到电脑前,一边吃饭一边玩,却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座位上,那么这种规矩就不能够称为规矩。 所以,给孩子立规矩绝不是指对孩子有要求的严格管制,而是家里的所有人都要去遵守。 在孩子的生活以及社会交往当中,要遵守的规矩有很多,我们应当按照家庭和孩子的需要,慢慢的逐步的来建立不同的规则。
有些规矩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社会公德永远不会改变。孩子们应该从小就开始逐步的学习,踏进社会应该遵守公共的规则。比如说在超市结账的时候要排队,红灯停绿灯行,公共场所不能够随便扔垃圾,那这些公共的规则在孩子第一次踏出家门的时候就会遇到,爸爸妈妈应该详细的告诉宝宝,并且以身作则, 当孩子能够很好的区分你我他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告诉他一个原则,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自己支配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这是孩子未来的道德基础课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规矩一旦建立起来,孩子就不会因为没有拿到别人的东西而困惑,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拒绝而沮丧了。
要教会宝宝遵守家庭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重餐桌前的规定,六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小宝宝,在餐桌前的表现和习惯,会直接影响他的饮食质量和礼仪;还要教会宝宝尊重他人,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里来的客人要有礼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良好的交往规则不仅可以告诉宝宝应该如何去做,也让他了解同伴们会接受什么样的行为,促使孩子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帮助孩子融入社会!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这样的一条交往规则。如果两个孩子同时拿到了一个玩具,可以协商解决。这也是这个社会最平等的模式。 要教会宝宝拒绝粗暴粗俗的语言或者是行为。从小要教会宝宝做错事就要道歉,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以外,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她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我们还要教会宝宝呢学习,体会别人的感受,不可以随意的打扰别人! 给孩子建立规则,并不是说要让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要顺从别人的意志,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是孩子与别人交往的过程当中需要学会的!
制定良好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一生的好习惯。 首先我们的家长应该对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典型行为有所了解,不要一次给孩子立太多的规矩,规矩建立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需要爸爸妈妈耐心的反复的提醒,规矩一旦建立起来,就要坚持贯彻到底,否则孩子也会感到无所适从。 规矩的建立要非常的明确,有针对性。一旦立下规矩,无论什么时间地点和场合都要遵守。但有些规则应该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规矩也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偶然顺应孩子的要求,放松一下,以零食代替正餐,多看15分钟的电视,取消一天的午睡,这会减轻孩子的压力,让他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请放心,一次偶然的放纵,不会养成坏习惯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的规矩,稳定的建立,孩子的好习惯已经养成的情况下,
规矩建立起来了,真正的想要让规矩行之有效也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技巧。 首先,我们爸爸妈妈应该与孩子多多地相处,培养亲密温馨的感情。 规则必须建立在爸爸妈妈与孩子心灵沟通的平台上,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决定了教育效果的好坏,好的关系使孩子更信赖我们,更愿意听从我们,并且使我们的管教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在家庭当中,父母需要有权威性,您需要态度坚决的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是这一切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
怎么样让孩子守规矩的技巧。首先我们得预防孩子的不当的行为,还要对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立即作出反应。在决定处罚孩子之前,也要先冷静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还要尊重孩子的需要,不要强迫孩子,特别是在吃饭和睡觉等方面。家长应该避免给孩子提供过多的选择,应该允许孩子经历一些正常的挫折,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学会做出更复杂的选择和处理更大的难题,具备保护别人和自己的能力,让孩子享受被尊重的感觉。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她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够成就孩子的未来。 主讲:赵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