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号称再造大唐。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平叛军收复了河东、河西、河南的大部分失地。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代国公。这时郭子仪入朝,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 不过若论军功和战功,最高的并非郭子仪,而是大唐另一位名将,他就是李光弼。李光弼是大唐中兴第一名将。 李光弼,系契丹族。他的父亲是契丹酋长,因为在武则天时有破吐蕃大功,所以,官位很高。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所以李光弼自幼就学得了很多用兵作战的技巧。他为人严肃、不苟言笑、深沉而刚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 公元746年,天宝五载,李光弼继承父亲的事业。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先后被小人陷害而死。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但河东、河北方面也迫切需要一名良将领兵,于是郭子仪向唐玄宗推荐了李光弼。之后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云中郡太守、河东节度副使,统领河东人马,组织收复失地。 而李光弼打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常山之战。 常山在今天的正定。常山是安禄山从北京起兵南下的第一个战略要地,其直接关系到叛军的供给与后援问题,由此成了双方必争之地。最后经过多日的较量,李光弼成功击退史思明,收复常山。 收复常山之后,唐肃宗李亨在甘肃当皇帝,李光弼和郭子仪前去表效忠。之后李光弼率军前往太原继续平叛。迎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太原保卫战。这是李光弼的经典之作。这一战,他妙招迭出、屡出奇兵,确立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名将地位。 太原意义重大。因为太原是大唐王朝的发祥地,所以,具有极高的政治意义。如果一个王朝,祖宗坟墓都掉了,还搞什么搞。因此,守住太原意义重大。 其次,太原地理意义重大。守住太原,唐军便可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史叛军的后路。反之,若太原落入敌手,叛军就能将河北、河东、河南连成一片,坐拥北方半壁江山,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就极可能代唐而立,中国历史则将改写。 因此,太原之战成为决定大唐气数的王朝命运之战,不容丝毫闪失。由此可见李光弼的责任重大,朝廷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那么,李光弼的能力行吗?能够胜任这个任务吗? 事实证明完全可以。李光弼不愧是名将,甚至是战神级名将,在他的带领下成功打赢了太原保卫战。而且妙计频出。关于此役,《旧唐书》中有很详细的描述。 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等率众贼军10余万来势汹汹地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也就是安禄山这边派出了庞大的出征队伍,由他的心腹史思明亲自操盘带领。可见对太原是志在必得。那么,李光弼这边呢? 可以说当时的情况对李光弼极为不利。因为当时主力部队早已被调往朔方保护唐肃宗,他手中只有五千河北兵,加上团练之众,不过万人,而太原城方圆40里,以一万乌合之众守大城、对强敌,无异以卵击石。《新唐书》中明确记载,“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 所以说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一边是史思明加上精兵强将,还有十万大军;一边是老弱病残,还只有万把人。 因此,李光弼这边军心涣散,人心浮动,笼罩着一股十分浓烈的悲观情绪,认为只有等死了。不过正当一干众人唉声叹气悲观失望之际,从来不信邪的李光弼却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很有自信满满的对众人说他有妙计。 那么,李光弼的妙计是什么呢?地道战。 首先李光弼率领城中军民在城外深挖壕沟,然后用挖出的土方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作打仗时备用。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时间紧、任务重,一条壕沟就能挡住汹汹来寇? 之后安史叛军一发起攻城大战,他就命令将士们用已经准备好的土砖坯修补被损毁的城墙营垒,没让敌人占到一点便宜。这时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之后史思明大军包围太原城,凭借人多势众四面攻打,李光弼见招拆招守得风雨不透,结果史思明损兵折将、无计可施。没办法,史思明又使出激将法,叫人侮辱唐玄宗。但李光弼就是稳如泰山,不仅为之不动,而且他还发明了“石炮”这种新型武器。 李光弼还在城上安装强弩机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几十人,使安史叛军血肉横飞损失惨重,史书记载,“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所以一时间史思明很难找到突破口,但史思明没有放弃,而且凭绝对优势兵力继续作围城之势。 就在史思明小打小闹之际,李光弼的地道已经准备就绪。他让手下将士从城内钻地,挖出一条地道直通城外,把史思明所筑的土山和军营低下的土地都给挖空了,然后搬来木柱一一支撑,以防塌陷。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好戏开始了。 首先,李光弼假装准备投降,派心腹之人去求见史思明,说:“太原苦守多日,如今城内已是一片空虚,又无外援,我们已经支撑不住了,请求允许投降。” 史思明不知有诈,闻言大喜,连声说道:“对,对,早应该投降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并与李光弼派来的心腹约定了受降的日期。 约定的受降之日终于到了。 李光弼一面派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假投降,把史思明叛军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一面派人进入地道,时刻准备把原本作为支撑的木柱迅速抽掉。 史思明及其将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地率兵出营受降,其他的士兵也都纷纷前来围观,十万大军毫无戒备。 就在史思明心花怒放之时,忽然间军营内突然出现“地陷”,直接掉下去的士兵鬼哭狼嚎自不必说,其他侥幸没掉下去的,也全都惊慌失措,纷纷逃避,乱作一团。 ![]() 于是李光弼趁机命太原将士冲杀出城,与城外假装投降的士兵形成内外夹击。一柱烟功夫就灭了叛军万余人,大获全胜,成功逼退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一万人战胜史思明十万大军。 《新唐书·李光弼列传》上的记载是,“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太原之战,唐军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李光弼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巧妙利用地道奇袭的战术,终于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奠定了李光弼名将的地位。 太原之战不久之后,李光弼就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镇守洛阳。这就是大唐中兴第一将的风采。 朋友,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