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网消息,9月6日,是2018年重庆各地中小学开学的日子,雨很大,记者在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天宝寨村采访时,发现了所规模颇大的小学,大进镇梓潼中心小学农琼分校,双层教学楼有两栋,大小教室加起来能有20多间,但传出的读书声却小得可怜。 这么大的学校,学生就三个? 走进一看,偌大的校园内只有一间教室里有人,也仅4个人,3名学生,1位老师。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钟声敲响了。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听到教室外有动静,老师急匆匆跑了出来,读书声也因此停了下来。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记者得知,今年要来报到的学生应该有4个才对,可是山里雨大,第4个孩子父母上午又都不在家,所以未能把孩子按时送到学校报到。 老师听到教室外有动静,以为是他迟到的学生到了,结果却是让他多了些失望和担心... 村里的最后一名老师 老师姓程名远富,一名老党员,今年56岁,是这所学校仅存的一位老师,天宝寨村本村人,也是这天宝寨村唯一的一位在职教师。 中午下课后,程老师拿出一张三年级的班级牌,自己动手钉在了这唯一一间还有学生的教室门头上。 记者问他为什么还留在村里,不去条件更好的镇里城里工作。程老师说,为村里孩子教书,是他刚入职时立下的誓。 程老师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很爱读书,勤奋努力之下,考上了高中,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绝对是个牛人了! 程老师18岁时高中毕业,本来他可以在外面谋个好工作,但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农村。他清楚读书对一个山里娃的重要性,他要当老师反哺家乡。 合村并组前的天宝寨村很小。程远富高中毕业那一年,因为下雨发大水,邻村村校老师的房子给冲没了,在老人的建议下,他去邻村当起了代课老师。 这一当就是10多年的代课老师。95年,天宝寨村村校差人,他又回到了本村教书。98年他自学考上了民师班,也算是转了正。 2007年,天宝寨村与附近几个村子合村并组,成了一个大村,他因教书经验丰富转到了农琼分校任教。 据程远富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他经常到农琼分校开会学习,那时候也正是农琼分校最辉煌的年代,全校师生能有一两千人。 他来到农琼分校那年,还有200多名学生,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2018年开学也就剩下了4名学生,其中有一个还没来报到... 学生们都去哪儿了? 八九十年代农村人多,孩子也多,为了满足农村教学的需要,大山深处非常需要农琼分校这样的存在。 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农村人去了镇里城里务工,有了一定经济能力之后,逐渐迁出了偏僻的农村。 天宝寨村便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合村并组后,原来各村的老村校也都成了历史。现在的农琼分校,学生也是寥寥无几。 寥寥无几,并不意味着一个都没有,这也就是程远富坚守在此的原因。 38年坚守,哪怕只有一个学生! 天宝寨村离中心校的距离还是挺远的,村里某些居住偏远的学生,就算是来农琼分校,也要走上二十里路,更别说是中心校了。 所以,哪怕只有一名学生,农琼分校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既然学校存在,那么就要有老师,年轻的老师留不住,作为本村的老师说什么也不能走! “38年前,我成了村里的一位老师,哪怕只是个代课老师,不是为了钱。38年后今天,我继续当老师那就更要有担当!共产党员绝不能忘初心!”程远富如是说。 “那万一没有学生了呢?...” 面对这个问题,程远富静默了好一会儿,他叹了口气:“现在农琼分校的教学条件是比从前好了很多,甚至还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也肯定赶不上大城市。还有就是我的英语,确实烂得难以启齿,又怎能教会这些孩子呢?” 孩子们能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我这个当老师的必须支持。但只要学校里还有一个孩子,我也会付出全部去教育好他。 采访结束,记者离开学校不久又接到程老师的电话,他很开心,说:第四个孩子刚刚安全到校报到了。 教师节,祝您节日快乐!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但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也总有些人选择了“牺牲”默默付出着...比如说程老师。 38个春秋,再继续坚守到最需要他的那一刻。程老师说,这是他作为老师的信仰。 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在这里向程老师说声节日快乐吧!让他看到,让更多坚守在一线的老师们看到,暖暖心。 感谢他们,成就了当下的我们! 视界网记者 熊威 原标题: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名老师 祝您节日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