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理小品(1381):被口音和订书针出卖的德国特工

 学海泛舟 2018-09-11

哲理小品:被口音和订书针出卖的德国特工

张宸菲 

在战争中,穿敌方军服的军人是不受国际公约保护的,即无权享受战俘待遇,只能享受间谍待遇,那就是被处死。在德苏战争中,就有许多德国特工因为伪装暴露而被直接处死。

然而,苏军是如何甄别德军侦察兵的呢?一般有两种简单的办法,其中一种被前线苏军普遍使用,另一种严格保密,只限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相关人员掌握。

苏联人通用俄语,因为战前苏联普及了义务教育,即使在荒凉偏僻的西伯利亚也普及了义务教育,苏联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电影《乡村女教师》就可以证明。西伯利亚的义务教育,说明了无论身处苏联的何地、身为苏联的何民族,从小就要被强制学俄语。值得注意的是,成年外国人想要学习俄语,弹舌音是非常难学的,要掌握俄語的弹舌音,天赋好的数月,差的要数年的光阴,再差的甚至终生无缘。

德语中也有弹舌音,但其弹舌时的舌头震动幅度和频率与俄语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基于此,前线苏军甄别德军侦察兵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他发一个俄语单词“多若嘎”,这个“多”是个弹舌音,德国人弹舌不够,仅能发出“塔若嘎”,于是乎,德军侦察兵就原形毕露了。

这是苏军在前线使用的甄别方法。但在后方,这种方法也并非万无一失,因为渗入苏联腹地执行重要任务的特工人员是百里挑一、精心筛选出来的。在德军中,一些人有青少年时期在沙皇俄国或苏联生活过的经历,也能说一口地道的俄语。

“二战”时期,日本人曾从东北白俄中招募、训练特工,屡次混入苏联刺杀斯大林却屡次失败,其原因就在于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敏锐侦察力。从苏军靠订书针甄别德国特工这一事例中便可见一斑。

战争爆发以来,斯大林将甄别混入苏联腹地的德国特工的任务交给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苏军设卡拦截,将一队人的证件收取后,让其稍等,再将证件交给坐在岗亭之中的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员。工作人员迅速将证件真伪甄别出来,交哨卡苏军,该放行的放行,该逮捕的逮捕,无一错抓,无一漏网,工作效率之高可谓无与伦比。

于是乎德国人傻眼了。要知道,德国工匠们的精湛技术可是享誉全球的,伪造出来的证件绝对可以以假乱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如何有这么大的本事呢?难道真如斯大林所说:共产党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实质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用在德国人身上也是一样的。其原因就是德国工匠伪造证件时忽略了一个细节:苏联的证件中缝是用普通钢制的订书针装订的,而德国工匠用的是德国不锈钢订书针。二者在新制作出来时外观无差异,但是使用一段时间后,真正的苏联证件上的订书针会有锈迹,而德国伪造的却没有。所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一眼便能辨别真伪。只是此事苏联是严格保密的,只限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有关人员知晓,战后多年才揭秘。

因为口音和订书针这样的小细节,悲摧的德国特工一个个前赴后继,却落得有去无回的下场。同样,也正是对于细节的敏锐察觉,苏军才能侦破敌军的伪装,为早日赢得战争打下了基础。

哲思启示:细节决定成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