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女工,震了画坛

 汉6nsp6a9k3qss 2018-09-11





作为一名艺术家

艺术生涯波折数十年

由一名普通女工

经过半个世纪的潜心研学,如今

成为影响海内外的女画家


近日,2017北京双年展上

她的《古灯今照》作品成为焦点





此幅作品

受到众多人士的驻足观赏与高度评价






《古灯今照》这幅作品中的仕女

以“眉梢眼角藏秀气,举手投足露温柔”

其服饰新颖,神态静雅

以千手观音的队列在沙漠中传承明灯,

照亮指引着从骆驼到马匹的丝绸之路,

世界联通。


作品中运用了碑帖、敦煌壁画、

唐三彩、说书俑等图案,内涵深刻。


不仅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

展现了汉唐盛世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更体现了汉唐至今的中国文化

与世界共享的“丝路精神”

——文明互鉴,亘古常新。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当年丝绸之路的明灯一直世代传承,

才有了今天的丝绸之路,伟大复兴。




王仁华

安徽合肥人

中国当代极具代表性的女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

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

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其作品以超凡脱俗的

大气象、大格局饮誉画坛

她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许多人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享誉海内外的代表作品有:

《寻风拾遗》、《窥探》、《庭院深深》、

《花非花》、《压伤的芦苇它不折断》、

《古灯今照》等。










向来素颜的她

习惯性地把长发拢于脑后

一身宽松的衣服,

却遮挡不住周身的活力与才华






如今经常受到国外艺术机构邀请,

远赴海外举办个人画展,

在中国画领域内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记忆 198X210cm



她的人物画践行了一种新画风,

这些人物形象如歌如诉,

充满精神内涵,让人思索,

她在俗雅之间找到一种令人动容的平衡。



刀马旦 135x69cm





她的画,获得了学术上,

和市场上的双重成功。



白烛 133x66cm



然而在她2000年成名之前,

在她漫长而沉寂的生命岁月里,

她是怎样,在与现实的对峙中蓄满能量,

并最终登上自己艺术生涯的高峰?






16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

她遭遇了知识青年下放,

跟着众多年轻人一起下放到农村。

18岁的她成为基层的一名普通工人。



箴言 175X92cm



王仁华从小钟爱绘画,

四年级开始就学习中国画,

后来又跟着老师学习西洋画的基础课程,

她将美术学院列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她的画家梦被现实揉碎,

她每天在工厂流水线重复劳作,

不停地检验塑料布。





即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她仍然放不下画画,只要一有空隙,

她就在塑料布上自画自乐。




80年代初的夜校很受欢迎,

王仁华在工厂干完活就在书画院习画。

她的勤奋受到美术老师称赞,

她的画还获得了,

“全国职工美术摄影大赛”一等奖。





她因此被身边所有人刮目想看,

还被工厂领导专门调去设计室工作。

在设计部门,她依然勤奋学习,

跟艺校出身的年轻同事拜师讨教。



她每天在师傅们的指导下,

临摹古画、练习书法,

看中西哲学、美学等各方理论书籍。

左手字典,右手书籍,一天也不懈怠。





同在设计室里的

还有两位省艺校科班出身的年轻人

在王仁华眼里

这两位年轻人虽然年轻

却称得上是她的“师傅”





1984年开始

王仁华虔诚地向两位年轻人讨教

师傅们要求她早晨练两小时的书法

白天临摹古人的画

晚上看中西哲学、美学理论书籍

她严格遵循



胭脂 200cm×68cm 纸本设色 2005年




初中都没有毕业的王仁华

阅读这些书籍不可避免地出现困难

最直接的问题是

很多字不认识,怎么办?

她左手放着字典,右手放着书

遇着不认识的字,就查一下


“冬天不敢进被窝看书,

一进被窝很快就要睡着。”

所以,她总是看完书后,

才轻手轻脚上床睡觉。







白天要在办公室里临古画--这可不容易

那个年代哪里有画册可以临摹呢?

找来找去,幸好邮票上有很多美术作品

一寸见方的小邮票

成了她的临摹对象


直到后来

对着一张一寸左右的小邮票

她可以画出3张2.6米长的大画




徽班与程长庚 145cm×230cm 纸本设色 2011年





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10年

“外而的世界再乱,只要你内心不乱,

别人睡觉的时候,你可以干活。”

这是王仁华回顾这段生活的总结


10年间,她临摹过的古画数不清,

宋代范宽、清四王、明四家的山水,

《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韩熙载夜宴图》

以及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等

都成了她心中的收藏

在此期间,她不仅锤炼了扎实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

深深为人物画的汉唐气象深深感动









1994年,

王仁华这时已经40岁

于是提前办理了退休

开始了自由人的生活





不甘寂寞的王仁华

为自己又找到了新爱好--京剧

在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另一扇窗口





她跟着一个京剧班学唱戏

主攻青衣,并且展现了特有天斌

以至于1997年,她去央美进修时

(进修班刚好放在一个京剧团里。

练功厅对面的教室租给了美术进修班)

她唱京剧、外面的人都以为是

广播里传来的原声唱片

王仁华登台

一开嗓大家以为是

外面请来的专业京剧演员








 粉墨徽班   180×98cm



京剧的学习

成为她绘画艺术的养料之一

虽然这种影响要到2000年之后才显现出来

她在北京进修的这段时光

也彻底为她打开了眼界




她的一位美术老师

因为实在欣赏这位才华出众的学生

让她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然而,王仁华

她没有正规的学历,无法报考

年纪甚至比老师还大





2000年,

迎来她人生辉煌的转折点

作品《窥探》

获“新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金奖,

一匹黑马腾空闯入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圈,

各类展览、大奖接踵而至。

并由此开始,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2000年,王仁华的作品《窥探》被送往云南参展,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展览,金奖只有一个。画中,一位古典美丽的年轻女子正掀起帘子,向外张望,似乎是在窥探什么。


画作构图简单,但是很有韵味,巧妙地将古典与现代、个人与世界联系了起来。像是一种隐喻,王仁华也在借此窥探外界,并由此开始,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她迅速跻身安徽省内获奖最多、

获奖质量最高的画家之列





56岁那年,

安徽省书画院

破格录用王仁华为专业画师

2013年春,她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对于一个初中没毕业的60岁老人,

此殊荣,放眼中国极为罕见。





在当下多元并起

风云际会的中国画坛上

王仁华的人物画

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


她浪漫而奇诡,凄美而冷艳,

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文化蕴涵

令人耳目一新

堪称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

不论在艺术欣赏方面

还是在学术价值方面

皆有着别开生面的独创性

给人以极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和无比充分的阐释潜能。


——曹玉林






美眉 200X195cm




在王仁华的作品中,

每每充盈着无法言表的心路历程

和难以尽慨的情感思绪,这一点毫无疑义

但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因为“情感思绪”固然重要,然而与之相比,

如何艺术地体现、彰显这些“情感思绪”却往往很重要。




王仁华在这方面同样做得很出色。

这其中最为突出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首先在造型方面


王仁华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

对所表现的人物形态能够准确把握。

然而,在人物画的创作中,

造型的准确有时却并非是好事,稍有不慎,

也容易流入甜俗和匠气,往往采用夸张和变性的手法,

对人物进行不同程度的“丑化”,

其结果反而显得生硬、扭曲。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220x180cm

暗香浮动 175X92cm纸本设色 2006年




王仁华虽然在艺术趣味上

也厌恶甜俗、雕凿、刻露、琐碎等病态之美,

而追求大气、朴拙、冷峻、质实的汉唐之风,

但却并不乞灵于浅薄的夸张和平庸的变形,

而是立足于坚实的造型。


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注意对“度”的把握,

亦真亦幻,亦工亦写,亦彩亦墨,亦新亦古,

通过对人物表情、神态、服饰、发式、背景、道具,

尤其是肢体语言的刻画,

从而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新颖图式。





这样新颖图式

不以演绎“情节”和“故事”为致力的重点,

而以营造氛围、抒发心曲、

传达思绪、交流情感为致力的重点,

其内容蕴含具有某种多义性,

从而为欣赏者提供充分阐释的潜能。

而这,也正是王仁华人物画最为可贵的艺术魅力。





二、 王仁华在创作的技法上

兼收并蓄,广撷博取,

其绘画的体格有着很大的包容性。

从艺术本质上看,王仁华人物画的精神内涵,

无疑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精英一脉的,

但另一方面,王仁华又深受一些西方画家

如巴尔丢斯、巴图尔、怀斯等人的重大影响,

有着与之相近的话语特征,

如关注世俗风情和失意者的生存状态,

具象写实中不乏适度变形,有唯美主义倾向等。




而在绘画的语言技法方面也同样如此,

王仁华的人物造型准确但不刻意求工,

有线条但不突出线条,有笔墨却不强调笔墨,

有西画素描的因子,却很少使用明暗法和透视法等。








起舞弄清影 175cm×92cm 纸本设色 2006年




花旦  175×92cm






三、 王仁华在创作中

极为重视对氛围的渲染和道具的运用。

看王仁华的画,不论是表现旧时代的

还是表现新时代的,

皆有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使你身不由己地被带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之中,

被吸引、被感染、被融化,

并最终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王仁华渲染画面氛围的手段很多,

如背景的设置、色彩的运用、

服饰的搭配、发式的设计等等,

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者则是对道具的选择。

在王仁华常用的道具中,

有两件器物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是油灯,二是镜子。





油灯是农耕社会中夜间照明之物,

既有时间上的文化含义,又有空间上的文化含义。

女性手持油灯,一方面暗示

处于黑暗之中的女性对光明的憧憬和渴望,

另一方面油灯中扭动、升腾的黑烟,

又是女性躁动心曲的流淌和不安灵魂的折射,

有着很强的象征性和隐喻性。

而镜子也同样如此。




镜子中的形象无疑是一种“虚像”,

但人通过镜子却可以与自己对视,

从而达到与心灵对话的目的。

古今中外描绘女性与镜子的作品不胜枚举,

但大多离不开宫苑春愁一类的主题,

而王仁华所画的镜子,却大多是女性

在登台演出前审视自己扮装的情景。


扮上戏装已属一重“虚像”,

而镜子的戏装则是双重的“虚像”,

王仁华正是通过这种亦真亦幻、真幻相与的复杂关系,

道出了画中人物同时

也是画家自己反思自我

并从而反思人生的深刻主题。






十九张扑克牌 

135cm×68cm 纸本岩彩 2004年
















青云出岫 140cm×75cm 纸本设色 2011年








红颜系列

















指点江山   200×68cm


大象无形  200×68cm


她就像她那别具风格的人物画一样,

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界,

一棵珍贵罕有的奇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