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慢与快

 鹰击天空同 2018-09-11

文|发愤的草莓

思考这个词,有点书面化,口语一点说,就是“想”。

父母说,做事之前,你要“”一下。
老师说,这道题,你“”清楚了再做。
朋友问,这件事你“”明白了没有?

但想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教过我们。有时候我们也会困惑,不知道要怎么想。

时间一长,干脆也不去学习如何“想”、如何思考,以为“会想”和“不会想”的差别不大。

因为,在我们眼里,思考这件事看起来是这样的(注意,是看起来):



  • 学校没讲——普通学校里也没有开什么关于思考的课程,没有!连学校里都没教的课,算重要吗?

  • 成果难现——没办法将直接成果展现出来,说得太多,人家还以为你是读书读傻了:想那么多干嘛,有饭吃饱,有衣穿暖就够了。

  • 价值难换——没有长时间的练习,短时间内很难直接兑换成价值,甚至在某些场景下没办法运用,比如说家里,讲情重于讲理,用思考出来的有逻辑的观点,都比不上亲情之间一句话。



实际上呢?

一、这么快的年代,

不学思考怎么混下去

今年,我教了家里两位大人玩上微信,偶尔会教教他们学习新功能,有一次,翻到他们的朋友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简直就是谣言的集中营,都是这一年龄层的人们常会放在朋友圈的内容。稀奇古怪的说法,反正不管真和假,宁可信其有,先转了再说。



信息爆炸的年代,愈发迷茫就是这样,各种说法铺天盖地,如果没有一点自我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就被牵入迷雾之中,走不出来。

互联网时代,让各种消息变得繁多,混乱了双眼,发展这么快 ,连“打劫”都是跨界的,防不胜防,不一小心就很难混下去。有个笑话不是这么说的吗,移动总以为对手是联通,没想到真正的对手是“企鹅”。一不小心就很难混下去,对于企业是如此,对于个人也是。

世界这么快,没有自己思考怎么行?



并且,思考运用的领域真的很广,对于个人管理而言,小到如何把话说得精妙,把文章写得清晰,大到如何做个人战略、决策、复盘。

二、思考,没那么简单

既然思考如此重要,那怎么才叫会思考呢?



特别是当你很小的时候,当父母用教育的口吻告诫道:“你自己好好想一想”的时候,到底要怎么想啊,没说。所以有时候这句话说了就跟没说一样,因为没有具体的指导步骤。

于是乎,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会犯晕,会纠结,会焦虑。

比如,有的人看到互联网上微商生意不错,于是陷入这样的“思考”:

工作?微商?看起来好像很容易赚。
我是不是该辞掉工作,加入微商的行列......
但是我是不是应该先学点营销的知识.....
我不太喜欢现在的工作。可是辞掉工作会不会把老爸老妈气坏了......
但是我不太会写东西,好像不太行......
要不我问下其他人的意见......
唉,我继续干原来那份工作真的好吗......
可是我又不太想去看那个讨厌的老板的脸色......

这样的思考只是——大脑空转,运转发热但没有得到任何结果。

想了很久,思绪依然杂乱无章,无法通过整合找到答案。这种情况下,即使找到了所谓的答案,内心也容易动摇。

后来,等到懂得看书学习思考了,翻开了那些外国的思维类书籍,却全是味同嚼蜡,看没两页就睡着了,更别说要学会并且运用起来。看了许多思考类的书籍,也不知道从何思考起。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需要找个框架把思绪理清。



如果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说,想要学会思考可以先从学习框架开始,就像一个个空的抽屉那样,你往每一个抽屉里放入对应的你的思想,帮助自己把思考这件事变得轻松和容易一些。

等到你熟练以后,再往高阶的“系统思考”这个方向去发展,可以发现自己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抱怨型或者愤青式的,而是理性的智慧型精英。

三、关于某个思考框架的运用

之前,在成都方所看到一本类似于N个解决问题的框架的书,很薄,但真正运用到位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

是的,思考的框架五彩缤纷。譬如可以用来思考或协助思考的有:



这里,我挑一个比较熟悉的SWOT和大家分享。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S (strengths)是优势
W (weaknesses)是劣势
O (opportunities)是机会
T (threats)是威胁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框架并不陌生,甚至因为太熟悉,可能都不觉得有什么可以讲的。如果你经常用它,就会发现蛮实用的。

如果将这个框架用于个人管理,那么——



SW可以用来强调个人自身的因素,
OT可以用来强调周围环境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人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做的是这两件事

踩下油门(提升动力)
松开刹车(排除障碍)



当我们知道了SW是什么,就知道如何踩在油门上;知道了OT是什么,就知道在哪里松开刹车。

我举三个方面的例子,分别用于:


(一)养成习惯


假设,我想养成每天在5:30早起的习惯。

通过swot写出来分析,就知道这样——



S -动力足,养成早起的意愿强烈,想通过早起的时光去达成1万小时天才目标;
W -缺乏早起的知识和策略,以前失败过,信心上的无助感;


O -微信上兴起了打卡群,并且能生成卡片;
T -家里其他人没有早起习惯,自己早起怕影响到他们的休息。

  • 踩下油门:
    想象一下自己达成1万小时的美景;
    将早起打卡生成的卡片发到社交网站上引赞......

  • 松开刹车:
    网上搜索早起的知识和策略;
    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影响别人的方法(比如用**手环的振动唤配自己,不会吵到家人休息)......

(二)解决问题


这个框架还可以用在解决问题之上。

比如,去年还没发起成长沙龙之前,一直以来都想通过和同样爱学习的小伙伴一起,提升自己的职场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那就先分析Swot——



S -学习劲头强,喜欢见识各种有趣的人,喜欢尝试沙龙等新潮的方式;
W -能力、信心方面还不太有谱,有点依恋舒适区......


O-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提升,各类电子书籍和信息获取容易,学习成本极低;
T -身处小城,学习和文化氛围没有大城市那么浓厚,要生孩子了,怕时间上会影响......

  • 踩下油门
    发挥学习的劲头,学习网络交流远程如何操作;
    在网上搜索办网络沙龙的经验,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 松开刹车
    结识同道小伙伴,给我鼓劲,提振信心;
    身体不便走去,就利用网络远程,并且抓住时间紧迫,倒逼自己迈出舒适区。

从中会发现,办网络成长沙龙是一个符合踩下油门、松开刹车的省时省力的方法。于是,我当时先在网上发起幸福成长沙龙的分享会。



这样,形成一个增强回路:办活动-自信心-学习积极-能力-办活动......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滑”进自己想要的状态。

(三)推进计划


年底了,又到一年回顾,以及一年目标出炉时,也是SWOT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在制定了目标,并分解排序形成计划之后,出于降低风险的目的,可以对各个目标,至少是重要的目标进行一次swot。

假设有这样一个年目标是:明年10月份之前,开设书法班1期,招收学员100名。

当我们对这个目标进行SWOT分析时,可以在细化一些。

对于SW,
从动力、知识、技能、才干、经验、性格、证件、时间、贵人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OT,
从社会认可、技术发展、行业定位、岗位前景、家庭亲人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